關於大禹治水神話傳説的辯誤 與《三星堆》之謎根據大量的考古及文獻研究表明:大禹時代距今約4200年左右,當時的人民已經比較熟練地了煉丹鍊鐵鍊銅等技術及採鹽技術,能夠雕鑿玉石、打製各種生產工具與戰爭守獵用的冷兵器,農業文明與手工業文明同樣達到了相當發達的程度,開闢了由酉水、沅江、長江、烏江、進入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以及連接亞非歐大陸的“南方鹽丹絲綢文明之路”。
但是,這並不等於那個時代的人就能夠戰勝長江與黃河的洪水災難,最多也只能治理小河流,以保障農業生產與安居樂業。
所以,關於大禹治理長江與黃河的神話傳説,幾乎都是後世忤逆者,在尋求合法性政治資源時,煞有介事的硬給好象是自己的老祖宗貼金。同時,又是在用給先祖增加光輝的辦法,好為自己尋求統治的合理性--這已成為歷史中各王朝的一個歷史慣例:沒有一個硬祖宗,就要想辦法去認一個硬祖宗,即便是認錯也要把故事編圓。即便祖宗沒有光,也要硬添光。抹紅祖宗,也就是抹紅了天命,即便八杆子打不着,就將它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圓説。這些被添加了光輝的祖宗,就被藉助於維護這些新興利益集團的力量。
洪災本身不是政治,但救災卻是政治,而且是大政治,也是最為急迫的政治。輿論本身不是洪水,但輿論氾濫了就堪比洪水災難,而且,危及政治權利,甚至猛於洪水。因此,古人所謂治理洪水,其實是指梳理和抑制已經氾濫成災的社會輿論,以達到統一認識、族羣認同、服從管理的政治目的。治水只不過也是的確存在的正常生產勞動活動而已。
此間,洪水和輿論都已成為民族災難,各種利益集團,為了爭奪正宗祖先文化遺產,爾虞我詐,造謠誹謗、互不認同,張冠李戴, 指鹿為馬;再加上自然災難也來湊湊熱鬧,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自然就有了女媧去補那已經被捅破了泯滅了道德天地的“女媧補天”;就有了夸父因為迷失而去追尋自己祖先居住桃花源的“夸父逐日”;就有了禹父鯀“偷”取裝盛祖宗桃都故地土壤的“息壤”,想要通過孝敬祖宗的辦法來熄滅氾濫成災的“輿論洪水”卻“殉命羽山”;就有了前赴後繼的大禹,充分應用伏羲老祖大酉桃都的丹砂鹽巴酉酒的歷史而成就大夏的“大禹治水”;就有了共工因為不滿意分割權利而大鬧桃都“不周祖山”的“共工觸山”;就有了忤逆后羿多次圍攻桃都祖山“羿伐巴方”的“羿射九日”;就有了發誓要理順祖先文脈常銜祖山西山之正統文化教化東夷民族的“精衞填海”;就有了因為太嗥王母祖山高大而偏僻閉塞,誓要挖掉這兩座偉大祖山的“愚公移山”。百善孝先,協和萬邦,拯災除難,統一認識,也就必然要上升到民族的整體共識與整體行動。
關於燧人氏、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王母、廩君、鹽水女神等等,他們是也許古人的名字,更是那個時代的符號性人物。因此,後人記住了他們,並尊重他們為自己的共同祖先。於是,大禹審時渡事,娶了始祖女媧的直系後裔--塗(桃)山氏女嬌,當了大酉國塗(桃)山的女婿,繼承並獲得了大酉國桃都酉酒代表伏羲女媧始祖(不周山)的特別話語權,加上他的雄才大略,領導有方,深得各利益集團的支持,才寫出了大夏王朝洞開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光輝一頁。那麼,大禹出生在哪?為何要“創酒”“祭酒”?事關不小,牽扯到大禹的國藉、民族和血統,還包含着華夏曆史淵源。爭禹之地,似乎早就是一個歷史時尚,不僅巴蜀,全國不少地方,也都爭作禹出生地,由此,也不僅僅就只是地望之爭了,關係到華夏文明史發展脈絡與走向了。
四川北川、安徽巢縣、河南開封、湖南衡山,陝西石泉,還有廣西、山東諸城和禹州也都爭作大禹出生地,人們也都以本地有大禹的遺蹟而自豪。這裏還只是排列出有大禹地望之爭中,有傳統歷史的競爭對手,在掛一漏萬中,後起之秀還未入榜。事實上,禹“興於西羌”,既生四川省北川縣。
儘管關於夏禹的出生地傳説很多,但古藉典章中,大多言説即約4200年前,禹出生於今四川省北川縣石泉鎮石紐山。而且大多認為禹“生於蜀,娶於巴”,可為憑信。其依據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於石紐”。《帝王紀》中有“禹本西夷人也”的記述。隨後的史籍記載更為明朗,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説:“禹興於西羌”。魏晉時期的皇甫謐也在《帝王世家》中註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出西羌,是也”。此種爭議也讓歷代的王朝為難,如何確認就是一個大大的難事。
在基本採信生於蜀的説法後,明清兩朝選中了四川省北川縣,作為禹出生地,並先後顯隆恩,恩准在此,可舉行祭奠禹王大禮;又頒特旨減少了該縣的賦税。2004年3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峽考古隊,在重慶市雲陽縣舊縣城,發掘出東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此碑成於東漢靈帝熹平二年(173),據考,約在西晉時,因某種不可知的原故,而埋於屋基之下,故得以保存下來。現藏於重慶三峽博物館。此碑不僅佈局嚴謹,書風俊雅,鐫刻精細,從書法上講,乃漢碑中之佳品,更重要的是對巴蜀,乃至古代史,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資料。
此碑原文為:漢巴郡朐忍令景雲叔於(蜀禹),以(已)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己亥卒。君帝高陽之苗裔,封茲楚雄氏以國別。高祖龍興,婁敬畫計,近諸關東豪族英傑,都於咸陽,攘競蕃蘅(衞)。大業即定,鎮安海內。先人伯允,匪志慷慨,術禹石紐、汶川之會。幃屋甲帳,龜車留滯,家於梓幢,九族佈列,裳絻相龍,名右冠蓋。君其始仕,天資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別。強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厲。州郡並表,當享符艾。大命顛覆,中年殂歿。如喪考妣,三載泣怛,退勿八音,百姓流淚,魂靈既載,農夫惻結。行路撫涕,織婦喑咽。吏民懷慕,户有祠祭。煙火相望,四時不絕。深野曠澤,哀聲悼切。追歌遺風,嘆績億世。刻石紀號,永永不滅,嗚呼哀哉,嗚呼哀哉!贊曰:皇天炳壁,郢令名矣。作民父母, 化洽平矣。百工維時,品流刑矣。善勸惡懼, 物咸寧矣。三考絀勒,陟幽明矣。振華處實,田易遐聲矣。重曰:皇靈稟氣,卓有純兮。惟汶降神, 梃斯君兮。未升卿尹,中失年兮。流名後載,久而榮兮。勒銘金石,表積勳兮。冀勉來嗣,久而榮兮!熹平二年仲春上旬,朐思令梓潼雍諱陟字伯字、寧,為景君刊斯銘兮。(段落為筆者所分)碑文中所道前人之未言,就是禹族的一支後裔--景氏先祖,即景氏的先祖“祖顓頊而宗禹”,所謂“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指的是其先祖為來自汶川的大禹之後裔。系由蜀中,而流寓於巴楚之地。也就是從汶川石紐,東徙於巴楚交界的武陵山區(羽山、酉陽)。
另一重要史實就是,其先祖伯允(益)曾經巡狩回蜀。碑文謂“先人伯允(益),匪志慷慨,術(蜀)禹石紐、汶川之會。幃屋甲賬,龜車留滯,家於梓潼,九族佈列,裳絻相龍,名右冠蓋。”據考證,此“伯允”即“伯杼”(亦稱後予、帝寧,乃夏後七世,少康之子季杼),為被後世所公認的能遵循大禹治國之道君主,而受到尊重和祭祀。
此段記述,填補了一段歷史空白,即大禹率族人向東發展之後,禹鄉舊地如何,傳世典籍除了夏桀伐岷山而娶琬、琰二女之外,幾乎是一片空白。景雲碑則記述了先祖伯允(即伯杼)在少康中興後,為遵循禹石紐汶川之會的遺則,曾甲帳龜車,巡狩回蜀的史實。由此亦證明,大禹“興於”,或“生於”汶川石紐這一説法,在漢代為世人所認同。也就有了太史公在《史記》中的記述。所以《正義》載:
“禹名文命, 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西夷之人也。連身高都記述了,就這個身高講,禹也是一個偉人也!當前普遍共識是,夏文化作為“北飄一族”,自西向東遷徙,經歷了西興東漸的一個發展漸進過程。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三大版塊,並由這三大版塊形成了三大中心:初始時期,大約公元前22世紀, 則集中在西蜀岷江、涪江、嘉陵江(渝水)、烏江、酉水流域,形成最早期的巴蜀版塊。以羌人農採牧經濟為內容,逐漸興起,並在強盛後東漸。並由巴蜀地域特點,對水利頗有理解。鼎盛時期,大約公元前21世紀,則是夏文化--禹娶塗山氏得巴方鹽丹(後世所謂“神仙不老丹”之太嗥伏羲女媧始祖文化)之便利建大夏國都古江州(今重慶南岸區一帶)的夏啓時代。當酉陽酉水桃都“大溪文明”--酉(酒) 母文明,沿着烏江、長江進入巴蜀盆地以重慶(古江州)為中心的繁榮開花結果以後, 便成就了“大夏文明”或者説“祭(酒)祀文明”, 其代表作品就是“三星堆文明”與“金沙文明”;同時,當酉陽酉水桃都“大溪文明”順着酉水、沅江、洞庭進入下江荊楚吳越地區與當地文化融合以後,便形成了“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同時向南北發展,到了漢水流域而挺進到中原地帶以後,即在今晉南、豫西、豫中地區,遭遇后羿寒足部落的兵變顛覆以後,變異性地形成了以殷商文化為主體的黃河中原版塊“殷商文明”。
大約到了公元前18世紀,華夏民族完成了以黃河文明為代表的“殷商文化”,完全取代和統治了以長江文明為代表的“大夏文化”,並逐步過渡到了農業文明與青銅文明時代。歷史上:黃河文明至“殷商”以後,幾乎一直統治着整個華夏民族到近代,歷史長達3000餘年之久。大夏文明衰亡時期,則《龜藏·巫啓》龜守在南巢,即巴蜀、巴楚、荊楚、江淮流域,形成了巴楚、荊楚版塊。此時期的夏文化已經無力與中原王朝對抗,關於上古伏羲桃酉(酒)文明也被強權北移,本土人文只能被動抱殘守缺,化身仙(先)界鬼神。後來,儘管有“三國鼎立”的“魏蜀吳”時代,但最終仍然還是沒有阻擋住衰亡。景雲碑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一個只能追憶先人輝煌的歷史記憶與安慰了。而四川廣漢三星堆文明及金沙文明就是後人祭祀大禹大夏國文明的最好的歷史見證。禹生於蜀娶於巴告訴人們一些什麼呢?
那就是:正是出於早期的版塊地域特點--位於長江中上游的巴蜀大地, 挾着岷江、涪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烏江、酉水、沅江等大小支流,衝出三峽後,直逼坦蕩的中原,由於水文條件的複雜性,造就了夏文化中既獨特又根深蒂固水文化--形成了從先帝炎帝、黃帝起,到堯舜接禹父鯀因治水而屈--葬於巴地幽都(重慶豐都)與羽山(彭水鬱山)之間(涪陵點易洞),再至禹娶塗山氏--重慶(南岸塗山鎮?)初建大夏國於古江州(重慶),及啓之國師伯益禪位而隱居於重慶永川之箕山?一個如斯之治水(梳理和阻止上古傳統文化丟失與道德敗壞的輿論洪水,重建尊老愛幼祭祖孝宗互敬互愛的和諧社會)世家便屹然於巴蜀大地。正由於禹生於蜀、娶於巴而初建大夏國於江州(重慶),才會有大禹治水的世家遺傳,也正是由於大夏文化(南方長江文明)在被殷商文明(北方黃河文明)取代以後,再經過當時皇權正統“去夏文化”的政治需要,輝煌的大夏文化便被人為地移植、改變,甚至從華夏後文明時代給活生生地抹掉了--不是他們真正的祖先當然就不敢、不願或者不便記入正史吧。
但是,大夏文化並沒有被完全摧毀,聰明的夏之後人,為了更加有效地傳記自己的祖先文化, 便通過民間(或者地方官府)祭祀(祭酒)活動,把對祖先的懷念變成了“祭祀工具--祀器”。比如: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良渚文明等等,並編成了美麗的神話故事在“天府之國”(川酒雲煙: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陶酒器,從釀造、貯藏到飲用的酒器亦應有盡有,充分證明了3000年前至3500年前的巴蜀古國,便是“祭酒”聖地。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從此打破了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的傳統學術觀點,形成了古蜀地區或者是更早的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之一的新觀念。就酒文化而言,在當時的巴蜀地區就有了相當高的釀酒水平)甚至全球各地四面八方代代相傳!
真正的大禹精神如《三星堆》文物一樣永垂不朽!
真正的大夏文化與巴蜀同在!
真正的酉(酒)、桃堂、丹穴所產生的華夏文明永遠“長生不老”!
田景和
2009年8月10日
作者/來源:田景和桃花源幸福之道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