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無論是藝術家張恩利,還是模特陳碧舸,他們都曾被極具風格的設計吸引和影響,同時又在塑造個人風格的道路上不斷反思,不斷探索。這是風格的價值,它帶來啓迪,但在靈感穿過每一個創作者之後,會生長出新的表達與創造。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張恩利:Dolce&Gabbana; 黑色皮衣、牛仔褲、鞋,ZZegna 白色體恤

陳碧舸:Chanel 黑色連衣裙、金色手鐲、金色腰帶

點擊視頻瞭解更多

在拍攝開始之前,Tatler 與 張恩利 展開了一場對談 ——

按住下圖,上下滑動查看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張恩利: 走出主義的陷阱

郊 外

藝術家張恩利的工作室位於離市區20公里開外的松江市郊,一個規整的商務園區裏,張恩利在這裏度過了大部分時間。

從莫干山M50、桃浦M50再到松江,都是遠離市中心之地,開車20公里回家是一種生活方式。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待在這裏,一個人畫畫,至今沒有微信,有意和信息爆炸隔一點距離。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Dolce&Gabbana;白襯衫、馬甲、西褲,Vivienne Westwood鞋,FENG.J胸針

張 恩 利

ZHANG ENLI

藝術家

1965年生於吉林白城的張恩利,1989年於無錫輕工業大學畢業,然後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包括香格納畫廊,張恩利在世界各地多個重要機構辦過個展。早期多為畫筆濃重,氣氛沉鬱的表現主義人物畫作,後加入中國水墨畫的技巧,筆觸輕薄,把個人情緒放到最低,探索更開闊的事物,也因此聲名鵲起。從上世紀90年代以兩百美元賣出第一幅畫至今,張恩利已是上海藝術版圖中不可抹去的人物。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工作室》;2018;油彩、亞麻布、多層板;木箱:282 x 256 x 304 cm,畫布1:260 x 202 cm,畫布2:253 x 199.8 cm;致謝K11藝術典藏、chi K11美術館和張恩利工作室;歐家成攝影

《Studio》;2018;Oil paint, linen, composite board;Box: 282 x 256 x 304 cm,Canvas 1: 260 x 202 cm,Canvas 2: 253 x 199.8 cm;Courtesy K11 Kollection, chi K11 art museum and Zhang Enli Studio;Photo by Ou Chia-Cheng

如果將創作者的風格視為光譜,分艱苦卓絕和精緻浮華的左右兩頭,那麼張恩利應該在稍靠左一點的位置。他在幾年前戒了酒,常年健身,生活規律,依舊保持旺盛創作生命力,沒有任何停下來的跡象。他告訴我們,創作的風格也許由性格決定。做藝術要保持敏感,也不能膽小,同時,他還是一個遲鈍的人,有時這種遲鈍比敏感更重要。

遲 鈍 的 人

成為藝術家是張恩利從小以來的願望。80年代的吉林,考取省外藝術院校非常難,央美、國美,叫得出名字的美術院校每年面向一個省份的名額只有一到兩個,張恩利沒有被錄取。

張恩利嚮往另外一個城市,他的家鄉東北有4個月的冬天,春秋颳大風,夏天則是暴曬。最後他來到了氣候完全不一樣的南方,前往無錫輕工業大學學習設計。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Gucci黑白絲巾

剛好趕上了那個時代:人人都很窮,機會又到處都有,新東西不斷冒出來。儘管沒人知道做藝術這條路是否一條康莊大道,“那時候就是喜歡”。在做藝術這件事上,年輕的張恩利看起來並無雜念,這種無雜念與其説是一種堅定,倒不如更像一種對周遭情況的遲鈍。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遲鈍這兩個字是他對自己的評價。“小時候肯定不太聰明,或者説不是那種標準意義上聰明的孩子。”聰明,意味着能對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有敏鋭的感知。張恩利沒有這樣的特質。當時的許多年輕多藝術家正趁着85的新潮嶄露頭角,從某種意義上,他沒有跟上時代,他在做他自己的事。

一個人有着遲鈍的本色

他往往能抓住一些聰明人抓不住的東西

到大學畢業,他才逐漸意識到這種遲鈍對做藝術是有幫助的。如今張恩利的想法是,正是這種不容易被當下新鮮事物吸引的特質,幫助他在藝術上走到今天。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無題(地磚)1-2》;2019;亞麻布面油畫;1:310 x 630 cm,2:320 x 2040 cm;致謝張恩利工作室和chi K11美術館;歐家成攝影

《Untitled (Tiles) 1-2》;2019;Oil on linen;1:310 x 630 cm,2:320 x 2040 cm;Courtesy Zhang Enli Studio and chi K11 art museum;Photo by Ou Chia-Cheng

考學受挫,進了設計系,未參與85新潮,直到2000年才逐漸成名,堅持架上繪畫,從表面來看,這些就是張恩利的遲鈍。但將目光放遠,這些又根本不是問題:設計的功夫很早就帶給他不那麼窘迫的物質條件,無錫輕工業大學則是當時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校。2000年,伴隨着香格納畫廊初進中國,他開辦了自己的個展。功成名就後,當然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構過去,他穩健地走對了每一步。至於步伐在當年是否時髦,已經不太重要。畢竟,“所有看上去是吻合的東西,實際上都是非常短暫的”。

有 就 夠 了

還沒成為全職藝術家之前,張恩利在東華大學教書。拿着每月兩百塊錢的工資,住在學校分配的14平方米的房子裏,那就是他的工作室。

在物質匱乏時,人對消費的想象有限。90年代的張恩利出行靠公交,Polo衫已經是高級的衣服。“我們那個時候看了一部美國電影,兩個小孩離家出走,從家裏帶了雞蛋跟罐頭,每天吃罐頭,我們羨慕得不得了,我們都是食堂裏打一個盒飯吃。”最好的犒勞方式就是食物,賣出去第一幅畫賺了200美元,張恩利高興得不行,就馬上去買吃的。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但張恩利從來沒有過貧窮匱乏感。很難想象20多年前,還在學校宿舍居住的張恩利,手裏拿的是大哥大(他現在的電話號碼,還是當年大哥大的號碼),穿上了聖羅蘭——一件黑色有暗花、真絲質地的聖羅蘭襯衫。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應該是在東方商廈還是友誼商城買的,那時候友誼商城有一些大牌子。”聖羅蘭是當時張恩利心中最好的品牌,“我當時覺得太漂亮了。”他買下來一件穿穿看,體驗。工資不夠,但張恩利有更高的收入——憑藉設計,張恩利一年可以多賺上萬,從這些錢裏拿出幾千塊買聖羅蘭襯衣,出五百買一個漂亮的皮帽。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Dolce&Gabbana;白襯衫、西褲,Vivienne Westwood鞋

這是他對商業與消費的表態。“我一直覺得,這些世界上最好的品牌,它給人一些獨特的東西。”即使已經很多年沒買聖羅蘭,他依然對這個品牌情有獨鍾,在張恩利眼裏,聖羅蘭擁有一種氣息。他對消費與商業的評價幾乎是完全正面的,在實用主義無孔不入的上海,他感到自如。早年,他喜歡去菜場觀察屠夫,“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人生,生存大於一切。”這能帶給他觸動。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奉行實用主義,認可商業中的藝術性,這是藝術家與城市融合的好的一面。而在另一面,是張恩利從未被物質真正地吸引。沒有體驗過的,就去放大膽花錢嘗試,去收穫喜悦。但他不需要衣櫃裏擺滿這些。有就夠了,否則物慾又哪裏能填滿。

被所有的細碎表面的事物所吸引

陷進去,就很難看得更遠

有的時候距離能讓你看得更清楚

“有就夠了。”這或者不僅是張恩利的消費觀而已,這種重視體驗、但不把自己捲入其中的心態,在張恩利看來是他的天性。用這樣的視角對照作品可以看出,比起投身進入某種主題的無底洞,他願意做更多不同的嘗試。比如畫中那些日常的物件,有一部分來自對記憶的抽取,但也僅此而已。往後,他的主題也隨着階段不斷延伸,很難説有某個固定的母題。他再次展現出自己的遲鈍:不在任何一個主題裏迷失。他需要體驗,但也會走出這個階段。在被某種主義吞噬之前,張恩利已經把自己抽了出來。

陳碧舸:持續探索

成 長 的 煩 惱

6歲,陳碧舸開始練習藝術體操。

這是一個屬於女性的運動。區別於其他,藝術體操的評分標準有更多的維度,包括音樂、服裝、舞蹈編排、選手的體態和表現力,都會計入得分,甚至排到最後才是動作的完成度。“我至今認為這個運動是世界上最美的運動。”這是陳碧舸記憶中,深刻的,與藝術的初體驗。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Chanel黑色連衣裙、金色手鐲、金色腰帶、耳環

陳 碧 舸

BONNIE CHEN

模特、演員、青年導演

在同學中,陳碧舸的身體表現力是突出的,她可以嘗試設計感更強的表演服,比其他同學更能理解一些大格局的音樂。這源於她的父母自幼有意識的美學培養,“我覺得這是父母給予我的機會”。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藝術體操,分為個人和團體兩種。陳碧舸是藝術體操項目個人運動員,這意味着她總是一個人去比賽,一個人做所有的項目,“成功和失敗都是自己的”。從藝術體操開始,陳碧舸第一次有了關於孤獨的模糊的體會,有了對藝術的感應,當然最重要的,是習得刻苦。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從陳碧舸的社交平台上不難發現她對藝術體操的熱愛

日復一日對身體的訓練,沒有任何捷徑,結果是否滿意,也不會馬上看見。父母對她的要求就是不要半途而非。曾經也有過牴觸的時候,教練拿着棍子追着她跑,她看到父母在門口,以為自己會被他們解救,但是並沒有。儘管家庭條件不差,陳碧舸父母在練藝術體操這件事上並沒有留有餘地。母親總是説,“你要説話算話”——陳碧舸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這是她從小對母親印象最深的四個字,這四個字像芯片一樣植入她的腦袋。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Prada印花針織背心、黑色釘珠長裙、黑白高跟鞋

孤獨的初體驗,對藝術的感悟,和嚴厲的思想教育,幫助陳碧舸在藝術體操這條路上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後來,因為一些客觀條件,陳碧舸的藝術體操道路被終止,這些和肌肉記憶一般刻骨而本能的品質,所造成的影響也遠不止於此。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最典型的反應,就是16歲模特比賽勝出後,陳碧舸感到的愧疚。“感覺搶了別人的東西”,在採訪中她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因為她只花了三天的時間,憑着對身體的運用和外形就拿到了香港地區的冠軍。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Chanel黑色連身裙、金色手鐲、金色腰帶

也就是在這時,陳碧舸有了做模特的好機會,這是藝術體操生涯結束隨即命運給予的轉機,但當時的她並不開心。儘管在多年之後,這個職業成為了對她的一種詮釋,她也盡全力投身其中,但16歲的她無法理解這個職業,有的只有叛逆和煩惱,這條誘人的星光之路,她選擇逃離。

逃 離

從小缺乏團體生活的陳碧舸,選擇回到了校園,並在之後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心理學。選擇這樣的專業,對當時的陳碧舸是否有對自身答疑解惑的況味,如今已經很難説,但顯然陳碧舸並沒有在這其中找到答案。在大學裏,她同時還輔修了商業,漸漸建立起她對市場與品牌的認識。這時的陳碧舸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對時尚一無所知,只想説不要的少女,23歲,她決定重新開啓自己模特之路。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早期陳碧舸參加《愛上超模》節目

如肌肉記憶般熟練的刻苦意志,在此刻再次發揮着作用。很快,她便被眾人所知。與此同時,這個職業的不適感依然存在着——每天都需要去新的環境,和不同的團隊合作,很少有人會向一個模特解釋,為什麼要擺出一種特定的表情,穿特定的衣服,為什麼今天要來這裏拍片子,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理念。模特是被選擇的,同樣的,隨時可以不被選擇。模特需要呈現創作思路,但需要面對隨時被換掉的風險。

如果大家對我的狀態還是認可的

我願意(以這樣的身份)做更多的合作

這也是激勵自己保持工作狀態的方式

她曾經感到困惑,這是她對自己模特生涯的回憶。至今陳碧舸這個名字依然和模特這個職業身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是她並沒有抗拒。過去的成績是真實耀眼的,標籤要不要撕掉無所謂。模特這個身份陪伴她走過的十年,她不會丟下。從放棄機會,到爭取機會,從不要到不會丟下,從不願被擺佈到理解,在當模特這件事上,逃離不是結果,只是經歷。但這也只是事情的一個落腳點,陳碧舸所表現出的反抗被控制,表現在她的各項選擇中。如今嘗試用創作進行自我表達是表現的一種,她與媽媽的關係也是表現的一種。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陳碧舸與父母的合影

在一次採訪中,她説自己的媽媽是“紫色的”,這不算是她喜歡的顏色。像練藝術體操時媽媽不斷向她灌輸的“説到做到”的責任意識一樣,嚴厲的要求一直伴隨着成長。與此同時,母愛又是無孔不入,壓過一切的,在美國,媽媽給她發了上百封郵件,彼時在大世界的陳碧舸一封也沒回。直到15年後,陳碧舸初試創作,這些寂寥的電子郵件有了回應。

跨 界 的 背 面

人通過跨越界線,向世界表達自己的好奇心,與此同時,也是通過新的方法,去解決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除了表達欲,陳碧舸創作的動力,更來源於自我探索的內驅力,向內挖掘出困惑的關鍵詞——孤獨。面對這個關鍵詞並與之溝通,陳碧舸做了很多。

孤獨曾伴隨着陳碧舸的成長,儘管如今她已經學會享受。作為一個藝術體操小運動員,她隱約地體會到孤獨,並嚮往團體與校園。去到美國後,面對更大的世界和前方未知的道路,她也感到孤獨,後來在專業學習中,理解了孤獨症,她成立了兒童行動關愛組織“星星,兔子和愛”。通過二手衣物玄幻和藝術跨界,支持孤獨症(另稱自閉症)兒童。“星星”代表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兔子是每一個加入的志願者,而“愛”代表一切。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有朋友聽後來問,“能不能來幫幫我?我也有孤獨症。”這是對孤獨症錯誤的理解,但陳碧舸突然意識到,孤獨二字從來不侷限在表述某個病症,它是越來越屬於所有人的東西。於是面對孤獨,她又做了更多的嘗試。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愛的藝術:親密》特別項目《鏡中對話》現場,圖片來源:雲圖原創© YT

這次的“面對”是指面對自己。在兒時的練功房裏,陳碧舸需要不斷通過鏡子來修正自己,這樣的自我觀看,帶給她強烈的自我意識,卻並不自信。做模特後,一個人在鏡頭前只服務於特定的商業目的,幾乎沒有自我可言。2018年底,陳碧舸在《鏡中對話》中,通過鏡子實現了對自我充分的觀看。“現在我們都太少太少去真正地看看自己了,這次‘鏡中對話’,不是為了讓大家看看自己好不好看,其實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去看見真正的自己,給自己關懷。”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愛的藝術:全球影像藝術大展》長沙站上的陳碧舸

溝通則有這更多的可能。首先是與媽媽的溝通,在15年前那些沒有迴音的上百封郵件裏,陳碧舸選出40封一一回復。在一封信上,母親只是説了一句話——“你的表姐今天拿到了駕照,我就是想告訴你。”15年後的陳碧舸對這封寂寥的家常做出了回應:“媽媽,謝謝你告訴我表姐拿到了駕照。現在我也有能力開着車帶你環遊世界。”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創作成為了陳碧舸療愈自我的一種方式,最初她沒有告訴媽媽,在去年的母親節,這些信件被展示出來。媽媽也來到了現場,她很滿意,在分享會上説,她説:“我女兒從小到大寫過的每一張紙片我都留着”,陳碧舸哭了。這場展覽的名字是《遲到的回信15/40》,15是來信與回信間隔了15年,40是指回復的40封郵件。但陳碧舸還有自己的詮釋:15/40差不多就是孩子與母親之間愛的比例,媽媽的愛,總是比自己的兩倍還多一點。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聽心事務所》,陳碧舸,影像、數碼噴繪,2020

如今,對溝通的探索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在MoCA動漫美學雙年展上,陳碧舸帶來了“The Cure Cube聽心事務所”,將《花生漫畫》中經典的心理諮詢台場景得以重現。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張恩利:Dolce&Gabbana;白襯衫、馬甲、西褲,Vivienne Westwood鞋,FENG.J胸針;

陳碧舸:Gucci襯衫、馬甲、西裝、鞋,Chanel珍珠手鍊

“人越大越不想被控制,做自己是很難的事情。”現在的陳碧舸仍然着迷創作,作為一種表達的出口。這些年,她將那些不算平坦的自我探索幾乎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掙扎與困惑,這些都是跨界的背面,而問題是否解決也許早就不重要了,她已經留下精彩的證據。

採訪:Selina Liu

撰文:連喬

編輯:Selina Liu、Anson Zhou

攝影:孫瑞祥

攝像:KANA 剪輯:橙子

視頻執行、編輯:Anson Zhou

造型:Emilie Lee、YALI

妝發:李化 (張恩利)、韓文博 (陳碧舸)

美術:Amber Wang 美工:♾️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68 字。

轉載請註明: 靈感穿過後,風格在探索中自然生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