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朱元璋帶領的大明軍隊是怎樣擊敗強大的元朝蒙古鐵騎的?
在1360年前,大批明軍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金錢和糧食。後來,朱元璋深思熟慮後,就讓百姓和軍隊開始實行種田制度。軍隊不僅要種地,還要幫助當地修建水利,結果隨着地方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繁榮,朱元璋不再收集原來從人民手中的軍糧。從此,朱元璋贏得了人民羣眾的心,明軍戰鬥力大為提高。
在至正二十年以前,面對最直接的對手陳友諒,朱元璋處於絕對劣勢。然而,此後,朱元璋開始逐漸獲勝。即使在至正二十三年的決戰中,陳友諒以60萬兵力圍攻朱元璋的邊塞洪都。明軍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指揮下,明軍嚴守敵人85天,陳友諒卻一步都沒有前進。
洪都戰役不僅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城池防禦的經典範例,也為朱元璋的反擊贏得了時間。7月,朱元璋以20萬兵力與陳友良作戰。雙方在鄱陽湖決鬥。面對三倍於自己的敵軍,明軍巧妙地運用了火力進攻戰術。在抵抗了陳友諒的瘋狂進攻後,他們成功地燒燬了陳友諒的旗艦,一舉擊敗了陳友諒。
擊敗陳友諒的漢朝政權,這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強大的割據主義政權。兩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使明軍聲名鵲起。第二年,朱元璋轉槍開始攻擊張士誠的“吳”政權,這也是當時另一個大的割據勢力。如果説明軍在與陳友諒作戰時經歷了防禦戰的考驗,那麼明軍在與張士誠作戰時就遭遇了艱苦的戰鬥。
在元末時期,張士誠最擅長防禦戰的考驗。他最成功的例子是早年起兵時,用數萬名劣等兵保衞高郵城。他頂住了元朝由丞相脱脱率領的百萬大軍。死守40天后,他一下反敗為勝擊敗了脱脱。這一次,朱元璋在張士誠的鐵牆前也摔頭破血流。在清理了張士誠外圍,形成了對張士誠都城平江的包圍之後,張士誠的嚴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軍在平江城外建起三層木塔包圍,並在塔內發射弓弩火槍,並長期無法攻下。在戰爭後期,明軍甚至使用了一種新武器——襄陽炮。這是一把銅製的重型火炮。據明史記載,它不僅殺傷力強,而且射程驚人。在平江戰役中,他的炮彈不僅擊中了重鎮平江,甚至有炮彈落入了張士誠的宮殿。
這場戰鬥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炮兵、騎兵和步兵合作的早期例子。經過八個月的艱苦努力,明軍終於攻克了平江城,消滅了張士誠政權。這場戰爭除了具有政治意義外,還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它打敗了當時中國最好的防禦戰張士誠。從那時起,在那個時代,沒有任何一道防禦線來阻擋明軍的攻擊。
如果把霸權之戰比作現代拳擊手之戰,那麼明軍與陳友諒、張士誠等分裂勢力之戰,就像霸權之爭的初賽一樣,就是要獲得挑戰“拳擊王”元朝的資格。與平定張士誠、陳友諒相比,挑戰元朝對明軍來説似乎是一件看似容易。實際上,更加困難的戰役。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爆發以來,沒有一支起義軍能夠成功北伐,甚至前進。北宋滅亡以來,沒有一個南方政權能夠成功地以長江為界進行北伐。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開國皇帝能夠把中國從南到北統一起來。明朝北伐元朝不僅改變了王朝,而且挑戰了歷史規律。然而,最終明軍成功了。明軍除了正確的戰術和政治策略外,在軍事上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一是騎兵,可以説是明朝軍隊與元朝之間最大的差距。雖然專業騎兵的素質有差距,但後天練習騎馬的明軍還是有差距的,但明軍士兵也有自己的優勢——長期嚴守紀律形成的指揮禁止作風,以及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與元朝主力的對峙中,明朝軍隊佔了上風。明軍與元代主力騎兵的經典決鬥有兩次,一次是太原之戰,一次是定西沈兒谷之戰。在太原戰役中,明軍兩大將星徐達和當時明軍副元帥常遇春。本來明軍打算直接進攻太原。然而,元朝名將王保保卻將計就計。反而讓他搶在明軍增援部隊到達太原前,趕赴太原後,在太原城外部署了優勢兵力,擋住了徐達的主力。
就這樣,軍力低劣的徐達立即陷入險境。然而,徐達決定趁着夜色搶劫兵營,與主力作戰至死。經過一番混戰,他消滅了4萬元軍兵力,俘虜了4萬人。如果明軍還在為元軍在這場戰爭中的粗心大意負責,那麼定西沈兒谷的這場戰鬥就顯示了明軍的實力。
當時,明軍進軍甘肅時,元軍大將擴敦帖木兒以攻為守。而是主動進攻蘭州,意圖想讓明軍營救蘭州,然後集結優勢兵力殲滅蘭州。明軍徐達統軍對峙,率部到定西沈兒谷與元軍對峙。在部隊不佔優勢、後勤供應不暢、難以持久的情況下,徐達運用“窮兵黷武計劃”,命令部隊晝夜不停地打鼓吶喊,擺出大規模進攻的姿態,卻遲遲不發動總攻。在這期間,元軍被擊退的次數更多。經過幾天的對峙,元軍精疲力盡。
徐達果斷下令反擊,並利用中央突圍戰術,於夜間攻打元軍營。經過一番戰鬥,共抓獲8.6萬多人,繳獲駱駝、馬5萬匹,全軍被毀,擴敦帖木兒與家人倉皇逃走。這是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的最嚴重的打擊。
明軍卓越的戰鬥品質——迅捷暴力的衝鋒,令行如一的堅決執行,在艱苦環境下頑強的意志力。這一系列優秀品質的明軍,長期以來成為敵人的噩夢。此外,明軍還順便創造了另一個奇蹟——以武力著稱的漢唐王朝。政權建立初期,他們飽受多年戰爭和經濟蕭條的現實折磨。面對外敵的入侵和騷擾,他們不得不採取妥協與和平的方式來穩定局勢,等到實力積累強大後再進行反擊。
相反,明朝是建立在同一個貧瘠的爛攤子上的。然而,對於強大的敵人元朝,明朝並沒有尋求和平或妥協。在進行對外戰爭的同時,它開始毫不拖延地恢復國民經濟。朱元璋統治三十年來,明軍先後在西北、漠南、遼東等地打擊着元朝。
特別是藍玉的捕漁兒海之戰,不僅在水荒、糧荒的情況下,以15萬兵力深入貝加爾湖地區,嚴重損害了北元的主力軍,而且使“元朝”政權形同虛設——雖然明軍沒有抓到北元太子,卻奪取了元朝的印信。此後,原本以“北元王朝”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又分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分。他們接二連三地接受了明朝的封聖。他們雖雖然與明朝時戰時和,但朝貢關係仍在延續,並最終為清朝所繼承。這一切的實現,也首先來自於鐵血的大明軍的戰功。
鐵血明軍能打敗蒙古騎兵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強大,而是默默地積蓄力量,從貧窮的根基上積蓄力量,最終在元朝末農民戰爭中脱穎而出,面帶微笑和自豪。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明軍不僅摧毀了元朝最精鋭的主力軍,而且徹底摧毀了元朝抗擊中原的能力。
關注小編時刻帶你瞭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