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不理朝政,也沒有能臣出現,為何整個朝政依然井井有條

萬曆皇帝因為寵愛鄭貴妃,想立他和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這件事遭到了維護“嫡長子制”的大臣們與太后的堅決反對。萬曆皇帝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竟然三十年不出宮門。而且“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以至於朝中大臣每天在朝堂上都無事可做,只能數日影捱日子。後來提拔起來的內閣大學士,多年來都不知道萬曆皇帝長什麼樣子。

萬曆不理朝政,也沒有能臣出現,為何整個朝政依然井井有條

(萬曆皇帝)

雖説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可是,為什麼朝廷卻沒有亂,沒有出現歷史上皇帝不理朝政的時候,常常出現的那種宦官干政、後戚干政、權臣干政這樣的事情。整個國家也沒有出現諸侯造反、農民起義這種引發全國大亂的大事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萬曆皇帝去世後,明王朝的朝廷生態情況,似乎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萬曆皇帝去世後,明王朝的朝廷,存在這樣一些情況。一是朝廷的黨爭空前激烈。東林黨、閹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等,一個小小的朝廷,分裂出如此眾多的黨派,這是在任何朝代的任何時候都沒有過的。二是萬曆之後的皇帝,除了後來崇禎皇帝勤於政務以外,朱常洛、朱由校都耽於享樂。朱常洛當皇帝才28天,就因為服食性藥“紅丸”去世。朱由校則成為一個木匠皇帝。可以説,這些都是萬曆皇帝給他們樹立了“好榜樣”。三是萬曆皇帝發動的“三大徵”,把張居正儲備的國庫掏空,以至於最終崇禎皇帝無錢打仗,明朝也因此而敗亡。

萬曆不理朝政,也沒有能臣出現,為何整個朝政依然井井有條

(張居正)

這三個結果,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雖然在當時沒有出現天下大亂,但是,卻因此造成了明王朝的很快敗亡。萬曆不上朝的後遺症,在當朝沒有顯現出來,卻在後世顯現出來了。

另一方面,三個結果,正好藏着萬曆皇帝雖然三十年不上朝,卻依然控制着朝政的三種手段。哪三種手段呢?

其一,弱臣權。

萬曆皇帝在三十年不上朝之前,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在張居正去世後,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張居正輔佐萬曆皇帝十年,兢兢業業,也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竟然那樣嚴厲打擊他。這讓所有的大臣明白,千萬別冒頭。你只要冒頭,不管對錯,都會被打擊。二是打擊馮保。馮保是個太監,在整個明朝宦官干政那麼嚴重的背景下,馮保可以算得上是個很不錯的宦官了,可是他依然遭到萬曆的清算。這又給宦官們提了一個醒,千萬不要有絲毫的自作主張,要有,就會遭到馮保的命運。

萬曆皇帝打擊了有權威的張居正和馮保,因為不接見任何大臣,因而也不可能重用任何大臣。這樣,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宦官,都不可能做大。不能做大,自然不會對萬曆造成什麼威脅了。

大臣及太監們不能做大,因此只能結成聯盟,希望依靠集體的力量,能夠在朝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是,萬曆皇帝因為“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因此並沒有親近哪個集團。所以那些黨們成長不起來。直到朱由校上台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萬曆不理朝政,也沒有能臣出現,為何整個朝政依然井井有條

(馮保劇照)

其二,強皇權。

在弱臣權的同時,其實也在強皇權。不過,萬曆不上朝,把皇權又往上更推進了一步。為什麼這麼説呢?

萬曆如果上朝,批閲大臣的奏章,他對大臣的意見肯定有個態度。接受或者不接受。尤其是他自己深居後宮,大臣們必然會有批評意見。不管他聽與不聽,只要做出判斷,這件事就會產生影響。但是,因為他不批閲奏章,不見大臣,不做任何判斷,實際上大臣的作用幾乎發揮不出來。因為不可能有人在沒經過皇帝同意的情況下發佈政令。

由此可見,在萬曆不上朝的期間裏,大臣的權力已經被壓到了最低。

其三,控兵權。

從萬曆發動的“萬曆三大徵”就可以看出,雖然萬曆不上朝,但是兵權其實一直牢牢地掌控在他的手裏。

對於援朝戰爭,其實朝中大臣是有很多不同看法的,很多人是反對這樣做的。不過,由於萬曆並不聽他們的話,因此,他們只能執行。

而這些戰爭也打得很盲目,以至於把軍隊拉到朝鮮了,還不知道敵人有多少人,軍事部署情況是怎樣的。都是一邊打一邊觀察,最後發現兵力不夠了,糧草不夠了,又從國內緊急調撥。

當萬曆把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不給任何人的時候,其實已經沒人對萬曆有什麼辦法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3 字。

轉載請註明: 萬曆不理朝政,也沒有能臣出現,為何整個朝政依然井井有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