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山革命紀念地作為中國革命勝利前夕黨中央所在地,見證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豪情,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各界人士凝心聚力描繪新中國宏偉藍圖的艱辛和榮耀。那些在香山工作過、生活過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他們的汗水和心血鑄就了新中國的光輝偉業。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革命史,藴藏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共產黨人永遠奮鬥的精神,這一點在今天仍然可貴!斯人已逝,風範長存!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後,來青軒成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的辦公居住地。今天,是周恩來誕辰123週年,讓我們一起緬懷他……
▲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萬羣眾,淚灑十里長街,極其沉痛地悼念敬愛的周總理。這是安放周總理遺體的靈車通過天安門。
初春,夜色下的北京長安街,車輛川流不息,一片燈火輝煌。當年送他的十里長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華。
這一切,應如斯人所願。
2021年3月5日是周恩來誕辰123週年。年少時,他寫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臨別好友時,他留下“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贈語。50多年革命生涯,26載總理重任,他的名字,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懷念。
如今,回眸周恩來工作生活中的點滴片段,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讓人感動、敬仰和震撼。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那段激盪人心的歲月。
赤誠之心許黨許國
1922年3月,24歲的周恩來在給覺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説:“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這是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後昭告友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動力。看似樸素淺白的一句話,裏面有熱情,有堅守,有犧牲,更有忠誠。
這一生,他都是堅定的共產黨人。
紅軍長征時,周恩來作為黨和中央紅軍主要負責人之一,身兼數職、極度繁忙。儘管如此,他仍嚴格要求自己參加組織生活。
1935年6月底,紅軍到達兩河口地區休整,根據組織改選,警衞員魏國祿當選了周恩來所在黨小組的組長。在黨小組研究今後任務的第一次會議上,輪到個人發表意見時,周恩來説:“現在是長征,我們小組應當保證沒有一個掉隊的,都走到抗日的最前線去。因此,在行軍中要發揚階級友愛的精神,互相幫助。”經小組討論,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黨小組決定把“保證一個不掉隊”作為長征一段時期內的主要任務。在後來的行軍中,該黨小組所有成員全部勝利到達陝北。
▲周恩來參加黨小組活動。雷德祖繪
周恩來參加組織生活的紀律性很強。有一次,他問魏國祿為什麼很長時間不開黨小組會議,魏國祿回答説:“小組會議開過了,看到首長忙,就沒有通知。”沒想到,周恩來用平常少見的嚴肅態度,批評魏國祿道:“那怎麼能行?我是黨員,應當過組織生活,如果確實有事不能參加,我自己可以向你請假,你不通知我,可就是你的不對呀!在我們黨內,每個人都是普通黨員,誰都要過組織生活,這是個黨性問題,你明白嗎?以後開會可一定要通知我啊!”之後,魏國祿接受教訓,每次開會都通知周恩來,而周恩來只要有時間,每次都參加,並很認真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1951年9月29日,在北京、天津高等學校教師學習會上,周恩來向1700多名教師做了《關於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報告。報告中,他以親切感人的態度,解釋了中國共產黨對待知識分子的方針政策,並且以自己思想改造的親身經歷,回答了知識分子為什麼需要改造和如何進行改造的問題。五個多小時裏,他以自我批評的精神坦白剖析自己的經歷,聽者莫不感動。
年少時目睹過中華民族的屈辱,青年與中年經歷過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位總理,他分秒必爭,為社會主義各項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以身許黨許國,周恩來用畢生實踐着理想信念,信念的光輝也照亮了他的一生。
鞠躬盡瘁勤政為民
1966年3月8日凌晨,地動山搖,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發生6.8級大地震。周恩來前往受災最嚴重的白家寨村,一邊走一邊不停握着羣眾的手説:“鄉親們,你們受苦了、受驚了、遭災了,我來遲了。”
那天,颳着強勁的西北風,正在講話的周恩來發現羣眾都是迎風而坐,馬上説:“起立!就地向後轉!坐下!”剛開始大家還沒明白,後來才發現,周恩來讓大家換了方向背風而坐,自己卻繞過去迎着風繼續講話。
▲1958年,周恩來率領國務院各部機關幹部去十三陵水庫勞動。
在勞動人民中間,他強調“在這裏,大家都是普通勞動者。”
1958年6月,北京十三陵水庫施工熱火朝天。烈日當空,熱風炙人,腳下砂礫曬得發燙。奮戰在工地現場的千軍萬馬中,有一支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領導幹部三百多人的隊伍,帶隊的就是周恩來。“我們來參加勞動,是為了改變一種風氣,造成一種風氣。就是要創造出一種熱愛勞動,上下之間完全平等,大家互相協作和毫無隔閡的新風氣。”周恩來親切地説。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人這句錚錚誓言,周恩來做到了極致。是春蠶到死,是蠟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盡瘁。
嚴於律己清正廉潔
1958年1月到杭州視察,周恩來隨身帶着自己的鋪蓋,舊被子還是解放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牀,枕巾中間已經破損,他把中間剪掉、兩端縫上繼續用。
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給他換了條新枕巾。瞭解情況後,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説:“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
在外請客吃飯,周恩來從來都是按照標準自費。一次邀請隨行人員吃便飯,省裏同志要付錢報銷,他堅決不同意,飯店只得收取10元,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共收了20元。他擔心付的錢不夠,臨走又留下10元請機場轉交。這段“三付飯費”的佳話,源於周恩來始終如一,公私分明,一絲不苟的習慣。
鄧穎超曾滿懷深情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講述了自己與周恩來的愛情經歷:“我們的愛情生活不是簡單的,不是為愛情而愛情,我們的愛情是深長的、永恆的。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彼此有什麼隔閡。我們是根據我們的革命事業、我們的共同理想相愛的,以後又發現我們有許多相同的愛好,這也是我們生活協調、內容活躍的一個條件。”
中南海西花廳的海棠,銘記着那些他們一起看花的時光。1988年4月,海棠又盛開。獨自觀花後,鄧穎超寫下《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彷彿你仍在我們中間……”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中,周恩來和鄧穎超始終奉行“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原則。“八互”原則讓他們堪稱恩愛模範,而對晚輩的“十條家規”更彰顯着周恩來的嚴管與厚愛。
周恩來親自訂立了“十條家規”,內容涉及的雖大都是生活小事,但每一條都彰顯着黨員幹部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的黨性原則。他曾多次教導晚輩:“要過好親屬關,要否定封建的親屬關係,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關係自奮起,做人生之路的開拓者。”他還特意囑咐晚輩,要將“不靠關係自奮起”這個準則代代相傳。這既是對家人成長的關愛,也是對黨和國家事業的負責。
斯人已逝,海棠依舊。在周恩來誕辰123週年到來之際,最好的懷念,應是不忘他畢生的心願,延續他千古垂範的精神品格。
來源:文匯報、人民網、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