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長期佔據中原,稱霸主諸侯,是稱霸時間最長的諸侯國。然而就是這麼強大的晉國,沒有亡在他國的兼併中,卻是死於自身的內亂,最後逐漸被世卿瓜分,其中的緣由不可不察。
春秋初,晉國地圖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今山西),是當時重要封國之一。叔虞的兒子襲位後就改唐為晉,並多次遷都(都城仍在山西)。 前745年,晉侯已傳12任到了晉昭侯。他把曲沃封給叔父成師(曲沃桓叔),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曲沃很快就成為晉國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實力和影響已經超過晉都翼城。六七十年後,桓叔的孫子武公,兼併晉國土地,以旁支取代大宗,重新建國。為了吸取教訓,武公之子獻公對同姓公族採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
前679年,旁支取代大宗
新生的晉國充滿活力,大力擴張滅掉周邊多個國家。前636年,獻公之子重耳,在流亡19年後登上君位即晉文公(第22任)。文公繼位後大刀闊斧,拔擢賢能,始作三軍六卿。短短几年,晉國實力大增稱霸諸侯,開創了長達百年的霸業。與此同時,晉國大夫世卿也逐漸壯大。
前632年,城濮之戰
前607年,重耳的孫子晉靈公,荒淫無道被趙盾所殺,從此各異姓大臣(世卿)的勢力愈來愈大。晉君傳到第30任晉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後,晉國形成強大的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公室已不復成為重要力量。前490年,趙氏聯合智、魏、韓三家趕走範氏、中行氏,趙氏成為六卿之首,專晉國政。四十多年後,智氏獨攬政權,成為四家最強。隨後智伯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勒索土地,在強大的壓力下,韓魏兩家服軟割地以智氏馬首是瞻,此時智伯心中更是膨脹,以同樣的方式勒索趙家,不料踢到鐵板凳。
前490年,晉國世卿大夫
前455年,智氏脅迫韓魏兩家攻打趙氏。趙襄子深知敵我實力差距,堅守城門就是不出來打。圍困兩年,還沒消滅對方,於是引晉水淹晉陽城,逼趙襄子出城迎戰。很快晉水湧瀉而來,城中水位逐漸上升。危機中,趙襄子連夜派人到韓魏兩家陳述利害,韓康子、魏桓子二人亦知唇亡齒寒的道理。隨即三家裏應外合,晉水倒灌智氏軍營,智氏被滅其封地被瓜分。自此三家分晉局面形成,晉君成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分別為魏國、趙國、韓國。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的領地也被瓜分完了,晉國滅亡。
春秋末,三家分晉
650餘年的晉國曆經整個春秋,最後瓦解於內部,世卿權利的分配失衡是其滅亡的一大重要原因。早在春秋初期,晉獻公對同姓公族殺的殺,流放的流放,重用異姓大臣。晉文公時期,開始設置三軍六卿制度,世卿得到快速發展,當然晉國的輝煌也是這些世卿家族歷經十幾代勵精圖治奮鬥的結果。經過一百多年發展,晉國的世卿大夫早已不像過去先輩那麼忠心,加上晉國無公族,後世也沒出什麼厲害的國君,自然而然世卿不受控制,並且各家爭鬥不休。就這樣又持續了近百年,最後三家分晉。世卿的失控,是晉室內部管理出現問題,沒有自身室族的力量或者其他手段來制衡這些大臣,那麼當這些異姓大臣不再忠心為國效力時,晉國也就分崩離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