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晏子對齊侯問
“晏子對齊侯問”是來自《左傳》,是由左丘明寫的編年體事件,在這一小節裏,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關於具體內容讓我們細細品讀。
午馬扮演的晏子劇照
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駐地等待景公回來,梁丘據也駕駛着馬車前來。景公説道;“只有梁丘據和我相同啊!”晏子:“梁丘據不過是相同罷了,怎麼能説協呢?”景公又問道:“和協與相同有什麼區別嗎?”晏子:“當然有差別,和協就像是做肉羹一樣,要用水、火、醋、醬、梅來調和魚和肉,經過火柴煮。再由廚師進行調味,讓味道恰到好處。君主吃了這樣的肉羹就可以平和心性。君主和臣子的關係就如同這般。君主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的,臣子之處不可以的,就能使可以的更加完善。反之也是這樣,君主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子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治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就沒有爭鬥之心。所以就如同《詩·商頌·烈祖》中説的一樣:“一碗好的羹湯,五味適中,拿來供君主享用,君臣之間就會和睦沒有鬥爭,用心平氣和來穩定朝政。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的,君主認為是這樣。他説可以的,君主認為不可以,他也説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因此不應當有相同的道理,就如同這樣。
晏子在這裏運用抽象的思維討論了君臣之間的“和”“同”很典型的代表了那時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
對晏子的評價
晏子,機智聰敏,能言善辯。外出使國,能夠不辱使命,不僅保護了自己的尊嚴還捍衞了齊國的國家顏面和威嚴。司馬遷非常讚賞他,還將其與管仲相比,就連孔子對他也是讚不絕口。
晏子使楚
他善於言辭的本領,每每對話都是話中有意,意中有話。就如當初剛到楚國時,見到楚王的有意刁難,讓他鑽狗洞進城,這明擺着有玩弄意味在裏面。但晏子也是毫不示弱對侍衞説:“這明明是狗洞不是城門,我要是訪問狗國,我必定鑽狗洞,我想知道我究竟來到得是楚國還是....”就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就包含了城門與狗洞的對比,開城門就是楚國,開狗洞就是狗國。這樣一來,楚王就肯定知道,如若不打開城門的話,就成了狗國的國主。於是他迫於無奈,為了保住國家的顏面,只能吩咐下人打開城門,將晏子迎進宮裏。
就這樣,晏子利用自己的聰明機智,贏回了顏面。他也知道如果自己的話語裏出現一句不好聽的話,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於是機智的他換了一種説法,讓楚王自己領略話中的意思,避開了災禍。當然其中最可敬的精神就是愛國了,當楚王在酒宴上準備陷害晏子是盜賊,進而一步侮辱齊國是偷盜的國家時,晏子又一次的利用“南橘北枳”的道理成功的反駁了楚王。這樣不但有力的反駁了楚王的侮辱,還維護了自己國家的尊嚴。
晏子是哪國人
晏子,名嬰,字仲,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對內輔助朝政,屢諫齊王,對外智抗楚國,維護國家威嚴,是當之無愧的齊國人。
晏子像
晏子具有政治遠見,並多次諫言齊景公。在齊景公即位之初,晏子被派去治理東阿,在晏子治理期間,齊景公多次聽見關於晏子的壞話,便責問晏子,晏子聽聞後,對齊景公保證:三年後讓齊景公聽到讚揚的話。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見了許多讚揚晏子的話,準備賞賜晏子,晏子卻推辭不受,齊景公大感疑惑,細問原因,晏子回答説:“三年前,我秉公辦理、不畏豪強,不為禮逢迎,引起了權貴的不滿,所以散播我的壞話,三年後,我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就開始説我的好話了,所以本該獎勵臣,卻責罰臣,本該責罰臣,卻獎勵臣,臣實在不敢領恩。”齊景公聽後,自覺不對,知道晏子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開始重用晏子,使晏子輔助朝政。
晏子不僅有治國之才,也有外交之才。晏子出使楚國,遇到楚國羞辱,使其鑽狗洞,晏子嚴加拒絕,最後從大門進去。在楚國朝堂上,晏子又遭楚王戲弄説:“齊國沒人了嗎?派你來出使。”晏子回答到:“齊國到處都是人,揮汗成雨,比肩接踵,怎麼會沒人了呢?”楚王又問:“那怎麼派你來了呢?”晏子説:“齊國對賢明的君主就派賢明的使臣,對無能的君主就派無能的我來了。”使得楚王和其眾大臣面面相覷,成功的維護了齊國的威嚴。
晏子的所作所為是齊國人的榜樣,維護了身為齊國人的尊嚴和齊國的威嚴。
晏子論不祥
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看見老虎,到沼澤地裏看見了蛇,回來便對晏子説明了自己的遭遇,還認為自己遇見了蛇是不祥的事情。於是晏子就安慰他:“在君主的國家有三種不詳的事情,而這件事是不在其中的。”
宴嬰雕像
説完之後又列舉了國家三不祥的事:一不祥、是身邊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二不祥、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三不祥、就是今天這種情況,今天看見山上的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澤遇見了蛇,而沼澤卻是蛇的家。去他們的家看見他們,怎麼能説不祥呢?”
我們都知道,晏子當時處於一個社會鉅變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得人才者興,失人者亡”就被凸顯的尤為重要。因此,宴嬰把人才問題凸顯到國家問題上來是不難理解的。當時的社會正面臨變革,晏子利用齊景公外出打獵,推出了“國有三不祥的”論斷,對齊景公進一步提高人才問題有了重要性的認識。他勸景公要更好的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也唯獨這樣景公才能在亂世中處於不敗之地。
不論是歷史還是現在,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就是以競爭為主,因此,一個人,一個公司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來輔佐。所以不論是齊景公還是現在的各位領導,要對身邊的人才充分信用,就如同齊景公身邊的人才晏子一樣。
晏子名言
作為春秋時代的著名歷史人物--晏子,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評價。劉向還將他比作管仲,為人機智勇敢,作為一朝相大夫,能夠時時事事替帝王考慮,遠出他國,不僅僅保存了自己的尊嚴,還保住了國家的尊嚴。
晏子出使畫像
關於他流傳下來的名言有很多,就讓我們一一來解讀。
一、“衣莫若新,人莫若故。”這則名言是墨子告誡齊景公的話,而景公卻不領情,嫌故人知道自己的實情,摸自己的老底,不肯聽取晏子的勸誡。後來晏子辭去了官職,百姓不安,朝廷一片混亂,景公不得不將晏子請回宮中。這兩句名言就是來自於此,至今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這兩句話告誡人們不要一味的相爭,這樣只會導致禍端。而是要相互歉讓,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才能和睦安樂。
三、“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這兩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告誡人們為人處事的一些方法,近賢遠佞。表明在接觸他人時要有一定的謹慎性。
四、“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出自晏子的經典語錄,他告訴人們在任用他人時要知人善任,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若一味的看人的短處和長處,那就會是事情的成敗大打折扣。
五、“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這句話主要讚揚了剛正無私的品格,針砭了那些媚上壓下的人,至今都有借鑑意義。
晏子的形象
晏子是春秋時期一位節儉力諫的賢士,先後輔佐了三代齊國君王,作為春秋名相之一,他愛國愛民,在為其職位上,有着樸素主義的民主色彩。他生活簡樸,為官正直。對待君王,鞠躬盡瘁。
晏子畫像
在漢代劉向《敍錄》一書中,就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司馬遷還曾將管仲和宴嬰的事蹟合寫一本書為《管嬰列傳》。對於晏子的思想來説,在《晏子春秋》一書中有較好的見解。它表現出了晏子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同時,還提出了民主主義思想。總之,這本書中所表現的晏子的思想以及一系列經世致用的主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一些願望和要求。因此,讀過這本書的人,無一不對他感到欽佩。這位生活在2500年前的相大夫體恤百姓,剛正不阿的品質,至今人們還稱讚不絕。
其中在很多個環節故事中,將他的品德展現的淋漓盡致。《晏子辭謝更宅》中的他毅然決然的拒絕了賞賜。《晏子辭千金》中更是充分體現了晏子的高尚品德。文章通過一些簡短故事章節,精煉的語句將晏子生活簡樸、清心寡慾、樂觀豁達、處其自然的特點展露出來。他的形象也正一點一點深入人們心中,他一生簡樸,享年95歲。他的人物形象都值得我們的學習,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奮鬥自己的事業,都要像晏子一樣,身體力行,堅持不懈。就如同他説的話一樣:“做事情的人常常能成功,行走的人一樣也能到達目的地。”
晏子論社鼠
晏子論社鼠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在這篇典故里所表達的內容的是:國君身邊的人奸佞小人就像一隻社鼠一樣,危害力很強,在朝廷上讓皇帝不要聽取忠臣之話,在朝廷外則向百姓們賣弄自己的權勢。
“晏子論社鼠”畫像
一天,齊景公問晏子:治理國家最怕什麼?晏子回答説:“怕的就是那些社廟中的老鼠”。景公很是不解:“這是什麼意思呢?”晏子回答説:“説起社,就是把木頭有秩序的一根根立在一起,然後給他們澆上泥土,老鼠便會來到這裏棲居。如果用煙燻趕走這些老鼠就會害怕其中的木頭被燒壞,如果用水去澆灌害怕的是會毀害泥土。所以這些老鼠不能夠被殺滅,一直存活,結果導致了社廟的問題。國家一樣也不列外,君主身邊的奸佞之人就如同社鼠一般,迫害忠臣,勸誡君主屏蔽忠誠的勸告。在外面,則欺壓百姓,玩弄自己的權勢。像這樣的社鼠,不剷除他們就會導致國家禍亂。若要殺除,卻往往得到君主的庇護,成為親信。這就是社會的社鼠啊!”
因此,要想剷除此患,就需要國君親信忠誠人士,遠離奸佞小人。否則就會危害到國家社稷。晏子勸誡景公要善用良臣,使景公深切的感受到,身邊人的重要性,若運用不當,將可能給自己或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同樣的道理,我們也要立身而行,親師友,遠小人。這樣才能少走些彎路,也能提攜我們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晏子贖越石父
“晏子贖越石父”為出自《新序·節士·晏子贖越石甫》的一篇歷史故事,這篇文章主要體現了晏子尊賢禮士,聞過則改的品格和越石父自尊自重,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
宴嬰圖
春秋時期,齊國相大夫晏嬰出使晉國路途中,看見一個人頭戴一頂破帽子,反穿一件皮襖,坐在路中間休息。晏子很會看人,一眼就看出這個人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於是就派人問他關於他的信息。這個人就回答説:“我來自齊國,名叫越石父,由於飢寒交迫,便賣身為奴,當了三年奴才,看見使者路過,原本打算跟您回國的。”晏子問道可以贖身嗎?越石父回答説:“可以。”於是晏子便把馬車的一隻馬解下來用來贖他,並與他一起坐車回國。回到相府後,晏子沒有跟越石父告辭就回到自己的房間。越石父看到很是生氣,要跟晏子絕交,晏子知道後就派人告訴他,從來沒和你結交哪裏的絕交,你當了奴僕,我把你贖回來,怎麼能恩將仇報?越石父説道:“士人不在知己面前,可以受屈辱;在知己面前,可以獲得舒展。君子不應該對人家有恩而輕視了他,也不應該人家對自己有恩而屈服。我做了三年的奴僕,沒有一人能夠理解我。之前與您坐車,沒跟我打招呼,我以為是您一時忘記了。現在有沒想我打招呼就進自己的房間,就好像還是把我當做奴僕一樣。即然這樣您還是把我賣到社會上吧。”
晏子聽了,走出來與他見面。並誠懇的道歉:“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卻沒看到客人的內心,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拋棄我嗎?我將誠心改正我的錯誤。”隨後就命人把廳堂打掃了,用酒宴款待了他,越石父原諒了他。晏子對人有恩,救人於困境,卻要委屈的處在別人之下,這樣的行為遠遠超過了世俗人的品德了。
晏子與齊景公
齊桓公死後,由於齊國內部矛盾重重,自顧不屑。後來由於齊景公上位,面臨國內矛盾,和外部夾擊的局面下,幸虧有宴嬰的協助,周旋在列國中間,這才維護了齊國形象。可以説是宴嬰是齊國的救國功臣。
宴嬰圖像
但從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來説,也可以説是“和而不同的友誼”。齊景公和宴嬰雖然是君臣,但也是朋友關係。像這樣朋友關係的君臣估計只有在先秦時代能夠看得見吧。當初,齊景公想要為他換一間住所,被宴嬰所拒絕。景公沒辦法於是趁宴嬰出國辦事時,將他的家人安排住進了一套好的房子裏。但宴嬰回國後又執意讓家人搬回自己的屋子。
梁丘據善於迎合景公,景公很是高興,便對宴嬰説也只有梁丘據與他“和”。宴嬰不以為然,便提出了為國效應“和而不同”,強調臣民的反對聲是“和”的重要表現,有利於君主施政的合理性。多少年後,齊景公在海邊遊玩,忽然傳來宴嬰病危的消息,大吃一驚,便選擇了一輛最好的馬和最好的車,令駕車的人趕緊前往宴嬰的住處。當馬車行駛不過一百步的距離,齊景公嫌御手趕馬車的速度不夠快,於是立馬奪過繮繩,親自駕車。又過了一段距離,還是感覺車速不夠快,於是對馬失去了信心,便乾脆跳下車,自己飛奔快跑,還是見了好朋友最後一面。從這可見,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不一般,似乎超越了君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