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這裏討論儀式的好處有哪些。我的猜測是通過人為製造環境信號進入特定情緒狀態。

  儀式感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大概有以下幾類:

  1. 緩解悲傷:親友去世時的葬禮(分成好多個階段),大型災難後的紀念日默哀等。

  2. 慶祝節日:題目描述中提到的倒計時、裝飾等。過生日時,要有一個“驚喜”,要有蛋糕蠟燭,都是儀式。

  3. 避免厄運 / 帶來好運:很多大大小小的迷信。例如運動員在比賽前的各種奇怪習慣。

  4. 其他:常見的還有宗教中的儀式,社交場合的儀式,公共活動的儀式等等,這裏不一一列舉了。

  儀式是習慣的一種。神經科學對習慣的研究指向皮層 - 基底核迴路中的學習作為其主要機制 (Graybiel, 2008) 。同樣或類似的神經迴路可能參與了單個習慣性動作(mannerisms),行為習慣(habit),習俗 / 儀式 (ritual),以至成癮性行為與強迫性行為等的習得和維持。而這一回路的主要學習機制之一是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

  研究指向皮層 - 基底核 - 皮層迴路為習得性習慣的神經機制。在逐漸獲得新習慣的過程中,獎勵不斷強化特定的運動序列,並使得運動序列被“組合 /chunk”為習慣。來源: Graybiel (2008)

  強化學習和情景

  動物行為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在不同的條件(情景 / context)下,動物傾向於執行在該條件下最有利的行為。人類也不例外。但是情景是什麼呢?儀式除了作為一種習慣,同時可以被看做一種人為製造統一且可重複情景的努力。例如每年新年的倒數都越來越像,一個朋友圈子中的生日聚會也會變得彼此相似。當情景一致時,就容易產生一致的行為和情緒反應。

  儀式和情緒

  儀式本身也具有調節情緒的作用。Norton 和 Gino (2014) 在一次實驗中研究了哀悼儀式對賭博失敗後心理狀態恢復的作用,發現不管是舊有還是新學的儀式都有助於從賭博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恢復控制感)。這類似於各種文化中都存在的個體死亡後的哀悼儀式:儘管具體儀式千變萬化,失去親人 / 朋友後的哀悼儀式似乎總是有助於生者從“無常”的陰影中恢復過來。

  人類學的角度

  以上主要是從個體的心理學角度分析。對於儀式在社會中的起源和作用,人類學有許多理論。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維基上的總結 [3]。

  [1] Graybiel, A. M. (2008). Habits, rituals, and the evaluative brain. Annu Rev Neurosci, 31, 359–87.

  [2] Norton, M. I., & Gino, F. (2014). Rituals alleviate grieving for loved ones, lovers, and lotte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1), 266–72.

  [3] Ritual - Wikipedia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6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