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朱元璋,我都喜歡用一個三疊句那就是:浪漫主義政治家,現實主義皇帝,理想主義虎老爹。
這三疊句就給了朱元璋三個標籤,浪漫、現實、理想。
這三個標籤,既有朱元璋浪漫的革命烽煙時代,又有朱元璋當皇帝之後的現實主義,更有對後人的理想安排。
因為奮鬥充滿浪漫色彩,朱元璋從不諱言自己的出生和成長,這是他的驕傲體現。
因為政治充滿現實主義,朱元璋從不掩飾自己的殺意和嚴苛,這是他的自悟體現。
因為老爹充滿理想色彩,朱元璋從不遮掩自己的温情和寵溺,這是他的親情體現。
基於此,朱元璋可以為了子孫做很多事情。
這點從他締造了一個最受寵愛的太子朱標,還有最受期望的皇太孫朱允炆都可以看出來。
於是,朱元璋給後人鋪平了所有道路,留下了無數的政治遺產。
可這無數後手和政治遺產,卻讓皇太孫朱允炆很是不滿,最後一個個撕毀的結果就是,朱允炆遭遇靖難之役。
朱元璋在當國的時候,為了初定的明朝能安穩,邊疆能太平,分封了自己的兒子成邊疆屏障。
這羣兒子,一個個領兵在外,駐守北方,致力於恢復被胡化數百年的北方民心,同時抵禦北方蒙古餘孽的侵襲。
作為明初的現實而言,這決定很英明,
為了保障中央的安全,朱元璋還佈置了不少後手!
第一:祖制約束,他告誡藩王,如果有誰敢於違犯祖制,藩王可以共同鎮壓,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這是永葆朱家血脈主宰天下的後手。
第二:權利約束,他經過精心佈局,將藩王的待遇和權力拿捏得死死的,除了領兵權之外,藩王對於封地的行政權幾乎沒有,這制約了藩王做大的可能。
第三:兵力約束,他嚴格控制藩王和中央的兵力比,所有藩王控制的軍隊加起來都比不上中央軍的十分之一,這制約了藩王叛亂的可能。
如此三層制約之後,藩王實質上已然不會給大明朝中央造成威脅,他們存在的作用,除了維繫大明北方的安全之外,就是作為中央皇族血脈的備份,當大明遇見危險的時候,能延續朱明王朝的統治。
這份苦心孤意的佈置,可謂是朱元璋愛孫心切的極致體現,也是朱元璋深諳政治的精妙佈局。
朱元璋的安排,只要朱允炆不作死,至少一百年時間內,藩王毫無作亂的可能。
可惜的是,這朱允炆是個不安分,自以為牛逼的熊孩子,更可惜的是,他身邊還有三個自以為帝師的腐儒。
這三個臭皮匠配合一個熊孩子,一登台就致力於推翻朱元璋的政治佈局,有意拿削藩當政績,用削藩立威嚴,隨後引發了一場鬧劇。
朱允炆是個很有反抗精神熊孩子,這精神體現在對朱元璋《祖訓錄》的不遵從上。
為何會如此反感朱元璋各項政策,就不得不説他受到的儒家正統英雄,在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人教導下,朱允炆是標準的儒家帝王。
對武將權力過大,他持反對意見。
對朱元璋盤剝江南諸省,他持反對意見。
對朱元璋保護佛道僧道階級,他持反對意見。
這三層反對,都是儒家訴求的體現!武將坐大威脅文臣,儒家士大夫如何出頭,於是要打壓。
盤剝江南於民爭利,儒家地主成了被剝削的對象,於是要打壓。
佛道鼎盛影響民心,儒家讀書人成了被侵佔利益的團體,於是要打壓。
可這一切背後的朱元璋苦心,朱允炆一律看不見,文臣獨大會如何?北宋有前車之鑑。江南地主做大會如何?元末土地兼併就是明證。儒家掌握輿論會如何?一統天下之後,黨爭就會成主流。
朱元璋看得清這天下大勢在於制衡,在於王道霸道並舉,可被忽悠瘸了的朱允炆看不清,也不願相信,於是他改革了。
為了能改革,他違背了《祖訓錄》,也給了後續所有藩王攻擊他的藉口,要知道《祖訓錄》可是説過,改了祖制的人,天下藩王共擊之。
朱允炆真實,敢為天下先,比後世的朱棣都牛。
心智不成熟的他,以為自己天下共主一呼百應,跟三個腐儒一起,行動力迅捷無比。
一上台就説要削藩,然後立馬行動,在一個月內就削了三個王下台,削完之後也毫無善後的舉措,速度太快造成人心浮動。
但凡明白人,都知道這事不能這麼幹,可朱允炆偏這麼幹了。
為何朱允炆會如此做?無非是對於權謀家朱元璋調教十多年耳提面令的牴觸而已。
牴觸歸牴觸,卻認知不清自己的能力,更讓他錯上加錯。
面對靖難關鍵時刻,消滅不了朱棣,有了求和可能的機會,卻被腐儒方孝孺激烈反駁之後就放棄了。
結果,這個失去主見的帝王,失去了跟叔叔朱棣和解的機會,深信方孝孺高瞻遠矚分析的他,調兵遣將突襲朱棣後方。
然後,他就快要悲劇了!
其實,在快要悲劇之前,他爺爺朱元璋還是給他留下了後手,那就是遠在雲南的義子沐英。
這沐英和朱標是過命的兄弟,是光屁股一起長大的夥伴。
因此分封諸侯的時候,深受喜愛的義子沐英成了駐守雲南的西平侯,手下有30萬精鋭。
有這層關係在,朱允炆但凡有心思投奔,即便不至於反攻獲取天下, 也可以保全性命,可惜的是,朱允炆面對朱元璋最後的饋贈,依舊不為所動。
然後,城破之日,失蹤了!
觀朱允炆的執政生涯,如何總結咧,只能説一句熊孩子太傻了!
他不理解自己爺爺生前的政治佈局,不理解自己爺爺生前的《祖訓錄》用意,更不懂自己爺爺為了他的安全留下的後手。
他的失敗,失敗在太天真,失敗在信任腐儒,失敗在實力配不上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