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金庸先生曾在武俠小説《神鵰俠侶》中,虛構了一個名為古墓派的武林門派。據小説中的描繪,古墓派弟子皆隱匿於“活死人”墓中。其中,第三代弟子李莫愁和小龍女,都是江湖中數一數二的高手,並且小龍女後來又收楊過為徒,並演繹出了一段曠世絕戀。
很顯然古墓派只是虛無縹緲的門派,不然哪還有弟子願意投其門下,每天都住在古墓中,豈不是像幽靈一樣可怕。金庸迷之所以會坦然接受這個門派,皆因國人心目中人死偉大的思想,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喪葬禮儀使然。
當文明誕生之際,敬畏死亡的思想便同步出現,早在夏商時期,就形成了一種具有等級之分、比較完備的喪葬制度。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制度被進一步完善,併成為了“五禮”之一的“凶禮”,簡而言之就是禮節性的喪葬禮儀。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大宗伯......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凶禮的核心思想,除了是對死亡的一種敬畏之外,還有“入土為安”的樸素想法。至此古人將一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禮儀,都容納進了“五禮”之中。
實際上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古人就意識到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由於他們特別忌諱死亡,所以才會按照凶禮的規定,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亡,使用不一樣的代稱去指代。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可見階級不同就連死後的代名詞都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根據凶禮的規定,還按照尊卑劃分了不同階級的墓地規模,以及陪葬品的數量和祭祀形式。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可以説這些不同階級的死亡代稱,一一對應了不同階級埋葬地點的稱呼。其中,不同埋葬地點的稱呼大相徑庭。
這就是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罪惡,就算死了也要承受等級壓迫。那在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用來埋葬哪種人呢?第一、“陵”中埋葬的皆為天子、帝王
黃帝陵、秦始皇陵、茂陵、陽陵、昭陵,都是現存比較完整的極為寶貴的帝陵。陵中埋葬着的天子、帝王都是華夏大地的風雲人物。所以按照當時的社會制度,擁有天下獨一無二權力的天子,就算是駕崩之後也要葬在最大、最好的陵寢中。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據《漢書·五帝紀》記載:“山陵不崩,川穀不塞。”,將天子的死稱為“崩”,實乃本有山體倒塌之意。也就是説天子、帝王之死,就像天崩地裂一般聲勢浩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顯示出他們生前的地位,以及死後無限的哀榮。
《説文》中“陵”的解釋是大山級別的墳墓,據説秦始皇陵,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而茂陵的規模也不遜色。
《晉書·索綝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可見傾舉國之力修建的茂陵氣勢十分雄偉。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説文》中有:“冢,高墳也”的説法,可見冢也勢必高大巍峨,《史記·高祖本紀》中曾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冢的規模應該次居於陵之後,可見冢中所埋之人非富即貴。
相傳曹操曾設“七十二疑冢”,作為東漢末年權傾朝野的魏王,他的“冢”的規格絕對不可能太小,或許僅次於帝王陵。
“衣冠冢”乃為王侯將相一級的官員,如果戰死沙場就會將其生前衣物埋葬於冢中,這樣看來冢就是天子之下的諸侯、高官葬身之地。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在封建社會中士大夫的地位不可小覷,他們是僅次於王侯的國家執政者。他們生前高官厚祿死後曰“卒”或“不祿”,可見厭惡或忌諱死亡都是上層社會的説法,如果用“死”去代替則會不合法度。
在當時社會中,“墓”的規制為不凸出於地平面,或者説與地平面持平。《禮記·檀弓》曰:“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下葬時間應該選在黃昏時刻,寓意死者與太陽一同隱沒,因此根本沒有墳塋。另外一種説法認為,只有冤屈而死的人才會立墳塋,表達死者蒙冤而死之意。
據説武王伐紂滅商之後,曾命人給比干的墓添土築墳頭,以表達他的冤屈之意。可見“墓”中所葬之人皆有身份有地位,類似於比干這樣的國之重臣。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禮記》有云:“土之高者謂之墳。”可見墳與冢看似是同一種類型,但是大家這樣想就是錯的,因為老百姓的墳,又怎麼可能和諸侯的冢相提並論呢!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所謂的“墳”,就是用黃土堆砌起來的高出地面的一個小土包。
在古代社會由於庶民的地位,一直都處於當時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既沒有錢也沒有地位,並且要受到等級制度的束縛,所以在此了之後只能稱作“死”,並且也只能埋在簡陋的墳塋中。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階級制度的壓迫之下,不同地位人羣死後的待遇也不同。除了這四種人死之後的埋葬地點之外,還有一種被稱作“林”的埋葬地。
能夠埋在“林”中的人,一定是高功大德者,文聖人孔子、武聖人關羽皆埋在“林”中。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總而言之,天子“崩”後的埋葬地點稱為“陵”;而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則以“薨”代稱,葬身之地則稱為“冢”。
士大夫死後的代名詞是“不祿”,顯而易見説的是不能領取俸祿了,他們一般都會被葬在被稱作“墓”的地方;而普通庶民死後直接稱為死亡,而容納他們身軀的地方則稱為“墳”。
李白曾在《登金陵鳳凰台》中寫道:“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隨着時間和歲月流逝曾經的帝王將相,也都被一抔黃土掩身。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陵、冢、墓,早已變成了黃土掩埋的土包,曾經的榮耀已經陷入了時光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17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