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校服千篇一律,漢服落落大方,用漢服取代校服行得通嗎?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經典

李賀在《秦宮詩》中寫到: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樓頭曲宴仙人語, 帳底吹笙香霧濃。短短几句,一位身穿漢服,盈盈淺笑的女子躍然紙上。

漢服之美謂之華,漢衣如水夢千年,新時代漢服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四面八方的聲音也聚集一處,甚囂塵上。穿越千年款款而來,漢服究竟該何去何從?

在一些人看來,漢服美觀大方,人們對它的喜愛程度也很高。而中國各個學校的校服不僅千篇一律,顏色、款式等方面都無法達到學生們的要求。中國的校服缺少特色,漢服落落大方,那麼用漢服取代校服,行得通嗎?

千年之美與千篇一律

自黃帝時代創立了基本形式之後,漢服在各個朝代不斷完善。寬大的衣袖、交錯的衣領、飄逸的綁帶……這便是如今的漢服。人們喜歡漢服,不僅僅只是因為它外表的華美,更是因為藴藏在其中的文化與傳統。

漢服的細節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每一個部分都可以在經史子集中找到依據。不同時代的人將自己對漢服的理解做成了不同的配飾,這才賦予了漢服的豐富多樣。

漢服已經陪伴了中華兒女千年的歷程,然而這一切在清朝戛然而止。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滿清貴族不允許人們身着漢服,漢服也因此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百年的時間。儘管日常生活中不再有漢服的身影,人們對漢服的牽掛卻始終沒有消失

21世紀初期,為了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了找尋民族的記憶與根脈,無數的人自發組成了守護漢服的聯盟,一場轟轟烈烈的漢服復興運動開始了

漢服愛好者身穿漢服走上街頭,瞬間吸引了無數人的眼光,他們向大眾普及漢服知識,將自己最愛的東西與他人分享。

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到了漢服之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漢服愛好者的行列,中國真正迎來了漢服的復興時代。儘管如此,現代社會中的某些人依舊無法接受美觀大方的漢服,漢服也因此面臨着巨大的爭議。

作為舊世界的遺產,漢服總是被人們拿來與新時代的服飾相比較。如同漢服一樣,校服也成為了爭議頗多的存在。統一的校服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為了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為了規範學生的行為,各學校都為在校學生統一定製了校服。

與日韓的青春活力的jk制服和英美的紳士淑女的制服不同,中國學生的校服是運動服。不僅如此,幾乎每一個同學的校服都是無比寬大的,原本身材纖細的人看起來也略顯肥胖。

校服的樣式千篇一律,顏色也毫無特色。大部分學校的校服都是藍色、紅色,單一的色調讓校服看起來毫無活力。

漢服的精美與校服的單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紛紛開始提議,把漢服當作校服能夠美化校園,還能夠愉悦孩子們的心情,難道不可以嗎?

漢服與校服之對比

經過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人們一致認為,漢服與校服各有所長,但漢服卻無法取代校服的地位。

一方面,從歷史與傳承的角度來看,漢服所傳達的感情遠遠超過校服。漢服已經經歷了千年的發展歷程,它也曾經沉沒在歷史長河中找尋不到蹤跡。

漢服代表着中國的歷史,也代表着中華民族的根脈。它是中國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最好詮釋,學生身穿漢服必定會增加對歷史的瞭解。

另一方面,校服可以最大程度地彰顯校園文化的氛圍。人們一直對校服爭議頗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校服款式老舊,無法與時俱進。事實上,校服也一直在改革中發展。從粗布到優質布料,從純色到花紋,校服始終在慢慢改變。

與此同時,每一個學校的校服都是不同的,因此校服也代表着一個學校的文化與氛圍

學生在學校必須穿校服,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們的攀比風氣。所有的人都穿着一樣的衣服,身處其中的學生們就會擁有平等的感覺,家世顯赫的人不會因為一件昂貴的衣服而沾沾自喜,家世貧窮的孩子也不會因為自己衣服的陳舊而自卑。

當所有學生都處在同一種環境中,他們便會不自覺地被身邊的人影響,這對學校的管理十分有利。

漢服的不適

用漢服取代校服是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也是無論如何都行不通的。

首先,漢服十分複雜,它配飾眾多,各種衣服的穿戴過於繁瑣。如果學生每天穿漢服上學,他們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時間對於學生來説十分寶貴,強制推行漢服只會讓他們的時間更加緊張。

其次,漢服的袖子過於寬大,這給學生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學生們需要在書桌上寫字,寬大的袖子讓他們的胳膊無法靈活地轉動。

與此同時,袖子也會將桌子上的東西掃落在地,整個教室的秩序必然一片混亂。校園通常十分注重綠化,漢服的材料大多為紗制,因此學生們在行走的過程中衣服很容易被樹杈鈎住。

最後,穿上漢服大大限制了人們的行動。目前各個學校都開設了體育課,身穿漢服的同學們無法玩得盡興。同時,漢服的裙襬長而大,學生們一不小心就會踩到裙襬跌落在地,學生們的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證,漢服在校園中的推廣更是無從説起。

凝結了千年的智慧,漢服美觀而大氣,即便在便裝爭奇鬥豔的現在依舊熠熠生輝。中國校服缺少特色,落後於時代發展潮流的它總是被人們廣泛詬病。

即便如此,漢服依舊是漢服,校服也依舊是校服,他們無法相互取代,卻可以相互促進。漢服可以借鑑校服的簡約,校服可以吸收漢服的精美,中華民族燦爛的着裝需要它們共同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