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老師教學的藍本。隨着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教材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近年來,很多地方使用的教材都是部編版的教材,小學語文也是這樣。隨着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的要求也不一樣了,教學內容也有了相應的改變。這都是很正常的。面對這些新的變化,老師、學生和家長,該如何去適應?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家長怎麼配合?這都是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反映,小學語文教材的變化,也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打破傳統需要勇氣,創新改革需要智慧。這都需要我們拿出認真勁兒,去鑽研,去思索,去改進,以求真正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老師們反映,貌似現行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越來越難教了,學生學起來也有諸多困難,家長也有類似的反映。綜合來看,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有如下的幾個“難點”需要我們去突破。
一是拼音教學之“難”。
拼音教學,一直以來是小學一年級的重點和難點。新的語文教科書上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先識字再學拼音。這一點,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都是一上來先把漢語拼音這個“硬骨頭”啃掉,再慢慢學習識字。這種教材改革的變化,是基於目前語言環境變化而來的。以前的兒童,缺少識字資源,而現在的語言環境,讓生活中處處都有識字資源,兒童在入學之前,很多都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對漢字並不陌生。但是漢語拼音則很少在生活中出現,對學生來説是新事物。
因此,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先學自己熟悉的生字,再平穩過渡到比較難學的拼音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獲得成就感。否則,一上來就學拼音,很多孩子覺得很困難,就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產生了畏難情緒。
但是,每個學生的起點是不一樣的。就拿識字量來説,入學前,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一定的識字量,即使有,也是有多有少。一上學先識字,對於有些孩子來説,還是具有一定困難的,然後再學更加難學的拼音,可能更對語文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部編版教材強調了識字,一定程度上就弱化了拼音教學的要求,要求拼音教學在一個月內完成,這給老師們帶了很大的困難。原來需要大半個學期去完成的“難點”教學,現在則要趕進度,只能邊學新的生字邊鞏固拼音,效果如何,就要看具體情況了。反正我身邊的老師,不少都在喊“吃力”。
二是古詩文內容增多之“難”。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新教材對於古詩文的要求提高了,增加了其中的含量。小學語文一共安排了129篇古詩文。其中,古詩詞是112首,文言文有14篇,古典名著3篇。一些傳統蒙學讀物都入選其中。一般情況下,這些古詩詞教學中,老師們都要求學生能背誦,會默寫,因為考試中極有可能會考到,不是默寫,就是運用等等。
古詩文的增多,也就意味着背誦的要求增加了。除了古詩文之外,語文課本中還有很多需要背誦的內容,如課文的片段甚至整片課文,單元“日積月累”中的名言警句等等,都需要記憶。對於善於鑽研的教師而言,可以分年級段,按照不同的要求去教學,如低年級的古詩,一般要求鞏固識字和寫字,做到能背誦積累,但是不要求全部理解。中年級則要求理解古詩詞的意思,但對理解情感不做硬性要求。到了高年級,重點則是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了。
如果一個老師並不具備這樣的素質,那麼教學中只能“簡單化一”,不分年級段,統統要求識字、寫字,都要能背誦會默寫,逐字逐句要求理解意思。好了,這樣的教與學,都顯得很沉重。因此,從這一個層面來看,古詩文內容增多了,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也就更難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是閲讀量增加之“難”。
現在的小學語文學習,已經開始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閲讀量。從考試改革的趨勢來看,也是增加了開放性題型的量,考查的是學生理解、分析、綜合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日常的課外閲讀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和家長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苦惱的是,怎麼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讀什麼書、怎麼讀書。只是佈置學生回家多讀書,讓家長多給孩子看書的時間,但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沒有具體的方法指引。其實,語文教材中,已經將閲讀納入到了課程體系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冊都有一些相應的書目安排,就是一種指引,告訴教師、家長和學生,要去讀什麼書。然而現實是怎樣的呢?《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約19.6%的受訪者每天的閲讀時間不足0.5個小時,50%的受訪者每天閲讀時間為0.5—1個小時(不含1小時)。同時,隨着年齡的增長,每天閲讀時間不足1小時的學生明顯增多。
現實情況就是,學生的閲讀量很難上去。原因很明顯,課業負擔重,作業多。每天能把作業寫完,就很不錯了。還有人説,孩子閲讀的時間呢?一半被作業佔據了,一半被電子產品瓜分了。於是閲讀就被擠佔到了一邊。
所以,很多人感慨,現在的小學語文都這麼難學了!每個孩子的家庭條件不同,學習起點不同,面對這幾個語文教學的難點,老師們也是煞費苦心。老師們説,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考的教師教的功力啊。也有網友調侃,“考”的也是我們家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