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邀請專家走進課堂 豐富勞動教育內涵 讓勞動教育在校園裏“生根發芽”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經典

種蘑菇、種小麥,在汗水中體驗耕耘的快樂;牛肉漢堡、芝士焗飯、口蘑蝦滑,在烹飪中掌握勞動技巧;洗碗機、空氣淨化器,巧用家電成為家務小能手……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所佔課時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明確規定勞動每週均不少於1課時,課程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大類。新學期開始,北京市各學校積極總結上一學期的勞動教育經驗,進一步豐富勞動教育形式,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得到快樂與成長,讓勞動教育在校園裏“生根發芽”。

北京市海淀區五一小學“春之種”活動

在新學期課堂播種“新希望”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新學期伊始,很多學校都將勞動教育搬進課堂,讓學生們勞有所得,學有所用。

北京市海淀區五一小學在新學期以“春天”為主題開展了低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春之尋”“春之種”“春之繪”“春之動”“春之聲”“春之贊”幾個板塊帶領孩子們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並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嵌入勞動教育的元素,如在“春之種”活動中同學們通過選種、育種、移栽、培育、收穫等多個勞動種植環節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體會勞動的成就感,體驗等待收穫的期盼感。“春之繪”活動讓學生做風箏、繪風箏,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體會工匠精神。“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我希望在這個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將來才能收穫滿滿的驚喜,開出我喜歡的花朵!”在“春之種”活動中選擇花種子的遊子萱同學説。五一小學晉分校區執行校長申春娟介紹:“我們將學科課程、勞動教育、體育活動等多元素融合,強化了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活動化。讓學生學得安全、學得豐富、學得快樂、學得精彩。”

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實驗小學則開展了“城市春耕 勤勞滿校園”主題勞動教育活動,並邀請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的趙廣才老師為同學們帶來“春耕第一課”。活動期間,同學們瞭解了春耕活動在全年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以及小麥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對小麥種植的全過程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項有了更加充分的認知。據瞭解,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推進學生在校內的小麥種植活動,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讓同學們通過細心照料自己的小麥,在勞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快樂,在快樂中成長。

實踐中掌握必備勞動技能

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也是勞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少學校探索將知識學習、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勞動,鍛鍊學生的勞動技能。

北京市八一學校就開展了“我是家電小行家”主題勞動實踐活動。活動中,同學們不僅瞭解家庭常用電器,如電飯煲、空氣炸鍋、空氣淨化器、洗碗機等的功能特點,還能夠動手實踐規範安全操作。香濃可口的豆漿、特調咖啡、新鮮出爐的烤奧爾良雞翅、香噴噴的雞蛋餅……有的同學化身美食小達人,製作出美味可口的飯菜。還有的同學成為家務小能手,或藉助洗碗機幫助家長解脱雙手,或利用空氣淨化器還家中一片清新。更有同學成長為家電使用宣傳員,通過仔細閲讀產品説明書,能夠對家電進行正確、合理的維護,幫助延長電器使用壽命。通過參與活動,同學們在使用家用電器的同時,掌握勞動技能,增加了責任感,也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多學科融合豐富勞動教育內涵

“鬥”和“升”與現在常用的計量單位怎麼換算?成語“才高八斗”中的“鬥”是不是就是計量單位?……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的勞動課上,學生將這些問題分類進行研究。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學生們自主地探究知識並分小組展示,如歷史小組的同學們用ppt的形式展示了古代計量單位的演變過程以及關於古代農耕中“鬥”和“升”的作用;美術小組的同學們繪製了“升”的展開圖等,講解員講解得很認真,學生們聽得更認真;語文小組的同學們蒐集講解了關於“鬥”和“升”的成語和古詩,比如《才高八斗》《將進酒》等。

據瞭解,將農耕文化和勞動教育融合是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勞動教育的特色。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還將美育、科普教育和傳統美德等教育元素融入,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書記兼校長郭春梅介紹説:“我們注重多學科融合,以便充分發揮農耕文化的綜合育人價值。比如,語文老師會和學生一起吟誦‘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會在學生勞作辛苦的時候帶領學生加深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瞭解農耕、體驗農耕之後,孩子們製作農耕繪本,寫習作日記,製作精美的農具,繪製各式各樣的思維導圖等,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農耕、對勞動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還豐富了自己的思維寬度和廣度。”

(原標題:邀請專家走進課堂 豐富勞動教育內涵 讓勞動教育在校園裏“生根發芽”)

來源:北京晚報 文/顧昕昕 薛雨桐

流程編輯:u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