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雙減”之後,這些“加法”也要做好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記者 常濤 李佩珊)眼下是中國“雙減”政策落地後的第二個新學期。寧夏銀川市二十一小學建康城分校內,剪紙課、合唱課、籃球課、乒乓球課等課後課程在老師的帶領下展開,班級裏歡聲笑語……
面對這樣的場景,全國人大代表、寧夏銀川市二十一小學黨總支書記馬恆燕頗有感觸,“談了很多年的‘減負’目標實現,為家長、學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不過,欣喜之餘,馬恆燕也在擔憂新問題。
“‘雙減’政策下,學生的課後服務實現了全覆蓋,但教師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時長均有增加,也出現了新的矛盾。”馬恆燕舉例説,“銀川市二十一小學共有2975名學生,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達到96.4%。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但有的學生選擇第一課時,有的選擇第二課時,社團課選擇更為複雜,導致教師需投入大量精力在統計中,給老師增加了負擔”。
此外,據馬恆燕介紹,雖然銀川市制定了中小學課後服務費收費試行標準,“但具體實踐過程也困難重重,服務收費和服務質量的關係容易引發家校矛盾”。
在馬恆燕看來,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在“雙減”之外做“加法”,比如“適時出台教師激勵政策”。
持相似看法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她表示,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教育部也在推動“雙增”,其中體育和美育教育是重要環節。但目前學校體育、美育課開課課時不足,相關專業老師配備不足,教師專業素質參差不齊、體育美育考級不規範等問題客觀存在。
李燕認為,“雙減”之後要做“加法”,學校全面增加體育和美育課時的同時,也要加大財政投入,優化教師結構隊伍。“建議通過建立體育和美育基礎薄弱學校的幫扶機制,校際教師共享和城鄉學校‘手拉手’幫扶機制,採取同步課堂、共享優質在線資源等方式,補齊師資和資源短板。”
馬恆燕建議,各地對教師額外付出的勞動給予相應的報酬,財政部門應優化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方案,在教師的績效工資中設立“課後服務經費”專項資金,根據學生人數給每個學校撥款,確保課後服務經費主要用於參與課後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津補貼。
在精神層面,馬恆燕還建議教育部門協同人事部門將教師參加課後服務的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表彰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參考。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則從“選人”的角度談了對“雙減”的理解。他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雙減”應減少一些高難度的題,比如奧數,以及革除重複性的練習,比如題海戰術,“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思維,讓學生學得輕鬆一些,避免學生進入大學後很快倦怠”。
在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高級中學副校長黃花春看來,學校是做“雙減”這道“加減法題”的主體,“減什麼”已經非常清楚了,“加什麼”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校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二是改革教師評價體系;三是提高中小學教師待遇,增強職業吸引力。
事實上,目前有部分家長還存在這樣的擔心:“雙減”政策下,升學率還能不能保證?
喬旭認為,“雙減”推進的同時,應在升學制度上做“加法”。“目前學生升學靠的是中考、高考,所謂‘一考定終身’,‘雙減’如果不利於升學考試,勢必難以推進。在‘雙減’背景下,可以試行‘推薦+考核(試)’的升學機制,初中向高中推薦、高中向大學推薦,同時高中、大學對推薦生進行考核(試),確定是否錄取。”喬旭説。
在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李有毅在談到“雙減”時表示,“雙減”減去的是不必要的、機械的、重複的學業負擔。“雙減”的實施就是推動教育迴歸本質,讓學生有時間、有動力全面發展,把基礎教育引向培養德才兼備、創新人才的正確軌道。
3月5日出爐的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