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開槍,何必拼刀法?日軍騎兵大佐下戰書,八路軍機槍掃射!
很多軍迷都喜歡看《亮劍》,肯定對裏面有個鏡頭印象深刻:手拿長刀的八路軍騎兵連連長,縱使身邊同袍紛紛墜馬,縱使只剩一手,也高呼進攻,戰死沙場。《亮劍》這部小説有很多內容來自我軍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八路軍騎兵是怎樣的呢?
【《亮劍》中的八路軍騎兵連長,即使斷臂也舉刀衝鋒】
1932年,劉志丹等人在陝北創立了紅軍第一支騎兵部隊;1935年,通過在吳起鎮和青石嘴戰鬥繳獲的戰馬,陝北紅軍組建了自己的騎兵分隊,這支分隊的指揮官就是後來在抗美援朝中暴揍聯軍的“萬歲軍”軍長梁興初。不過這些都是些小分隊,兵力太少,並沒有在後來的戰役中起到太大的作用。
要説紅軍(包括後來的八路軍)第一支組建的騎兵部隊,不得不提一個人:曾玉良。曾玉良出身於紅二十五軍,16歲加入紅軍。1936年,曾玉良參加了西征。戰士們缺衣少彈,無法在茫茫的西北大戈壁上掘壕據守。而西北的馬家軍憑藉騎兵快速機動,屢屢偷襲包圍我軍部隊。在馬家軍手上,隊伍損失慘重,只有少部分人成功突圍。曾玉良隨左支隊成功突圍,來到新疆迪化整編。
1940年,學有所成的曾玉良來到了八路軍129師,開始組建自己的騎兵部隊。八路軍這時候十分缺少戰馬,大多數時候只有團以上指揮員才有機會乘馬。許世友的膠東軍區集整個軍區之力,也只能湊出一個騎馬的偵察連。而聽説有一個“海歸”來到了129師組建騎兵,劉伯承立刻下令全師上下蒐羅戰馬和裝備,咬着牙給曾良玉弄出了一個騎兵團。有了這個騎兵團,曾玉良很快就在敵後游擊戰中大顯身手。
當時,世界主流騎兵已轉變成了槍騎兵,即“上馬行進,下馬作戰”。而曾玉良仍然讓自己的騎兵團保持輕騎兵的作戰模式:上馬行進,上馬衝鋒。在敵後游擊戰中,最重要的就是快速機動,而輕騎兵雖然攻堅能力較差,卻可以邊走邊打,正好符合我軍“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作戰思路。在1941年5月,騎兵們小試牛刀,輕輕鬆鬆收拾掉了冀魯邊界故城縣的兩個日軍據點。隨後乘勝追擊,順手敲掉了日軍的鐵路大動脈津浦線,讓日軍隨後的南方會戰計劃被迫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