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這是智遠的第0107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沒有人願意聽冗長的陳述,也沒有人願意去接受一個複雜的事物,事實上,能夠簡單的便是偉大”。

如果你去找領導去“反饋一件事情的結果”,而到了辦公室後,你開始和老闆説這個事情的過程,然後中間“執行多麼的複雜”,“最後結果怎麼樣”。

那麼可能你在彙報的過程中,老闆就不耐煩的打斷了你,讓你説重點就行,這是多數人的症狀。

換一種方式,假設你上來就説“結果”,然後再擁有清晰的邏輯去闡述影響結果的幾個重要條件,以至於下次如何避免,我想“即使事情沒有達到預期”,老闆也應該不會去責怪你。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很多事情,本身是不復雜的,但是往往在進行的過程中,加了很多流程化的內容,甚至於“各環節的溝通的成本”,就把事情變的複雜化了。

簡單思維的本質要求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把簡單的事情視作為“簡單”,同樣也要把複雜的邏輯“變得簡單化”。

只要我們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底層邏輯,就一定能撥開遮迷雙眼的雲霧,找到一把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鑰匙。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01.關於“簡單”思維。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在課堂中,老師為了測試學生的“快速思考能力”,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空中有兩隻小鳥,一前一後的飛着,你怎麼才能一下子把它們給抓住?

為此,課堂上學生開啓了搶答模式,有的同學説:“用槍”,“用麻袋”,“用彈弓”,説什麼的都有,當然方法也非常的多,但是最後學生們覺得,這些方法都很難實現。

最後老師給出的答案卻令人驚訝,説:“用相機拍照”,用拍照的方法,一個簡單的“瞬間”卻能留下永恆的“精彩”,這就是“簡單思維”的妙用。

簡單思維不是不懂變通:簡單思維是一種“本質思維”,它要求你的不僅僅能夠看到事物的表層,也能認知到底層邏輯。

你也可以理解成用最簡便的方式,直奔問題的實質,對原事物結構的簡化設計,使其更能滿足功能的要求,儘可能地撇開非主要因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使複雜問題的解決簡單易行。

在生活當中,很多人可能對“簡單思維”產生了理解偏差,比如覺得簡單思維就是“幼稚,不動腦子的思考方式”。

往往很多人也會嘲笑那些比較愚蠢的人,比如説一個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或者説想問題比較機械,不懂得靈活變通,其實這不是“簡單思維”的本質,那些可能只是停留在上層的表面價值上。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配圖方便閲讀體驗)

什麼是表面價值:智遠認為,那些事物外在的“現象”,而非本質的部分。而因為外在的現象往往會誤導我們,去幹擾我們判斷能力的,統稱之為“表面價值”。

比如自己去一個公司面試,初次印象你可能會考慮這個公司的名氣大不大,給的福利待遇夠不夠好,公司位置是不是離家近,工位區域好不好等等,這些重要麼?

當然重要,也不重要,為什麼呢?

首先,找工作的核心是什麼?其次應當考慮的是什麼?我們是否真正和喜歡這個行業與這個職位,能不能和公司一起成長,給別人創造價值,這些才是“本質”的。

而其他方面的,比如我們找對象,又要看户口,房子,工作好不好,家庭背景條件怎麼樣?考慮這麼多因素之後,卻沒有問自己,要跟一個人相處一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所以,在日常中,所謂的表面價值很容易迷惑我們,它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我們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中卻發現沒有什麼大的作用。

而且很多人也都是按照表麪價值做的,最後可能產生的結果是“錯誤”的,所以被表面價值迷糊,是我們不能夠直達本質,簡單思考的的真正原因。

“表面價值”與“簡單思維”不同,簡單思維要求的是,用“最簡單”的形式去化解最底層,最複雜的邏輯,並把它闡述出來。而“表面價值”是眼睛看到最直觀化的層次所帶來的現象狀態。

我們經常去形成一個人,“空有其表”,本質就是“表面價值”,如果一個人具備了表面的功夫加內在的功夫,那麼相對來説就是“絕對實力了”。

簡單思維也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的表述,暗示着我們通常先看到現象,然後再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之後通過簡單的方式直擊問題的要點,表達出來。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02.不要將事情複雜化。

有句古話叫做“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的事情本身是很簡單的,是我們自認為地把它整複雜了。

我在很小的時候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兄弟兩個要射一隻兔子,針對這隻兔子是煮着吃還是烤着吃,而爭論了起來,最後決定了,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但是抬頭一看,兔子卻跑了。

其實這事本身很簡單,一箭先把它射下來,然後再去做定奪就好了,不管怎麼吃,到最後總會有吃的。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拒絕延伸,精力放在重要的地方:某一次會議上,一個品牌的同事在講關於品牌slogan的撰寫文案,然後讓大家選取一個,討論的過程中,老闆就提出了“這個slogan會不會對我們品牌定位的用户人羣有影響”。

在我們還在試圖理清這個問題的時候,老闆自己就把這個問題按下了,説:“算了,這個市場因素,我們不考慮了”。

L先生説:“品牌定位,市場因素,用户體驗,這不是我們昨天探討的問題麼”?

我們公司的品牌對標的產品應該是某某品牌的APP,而且這個賽道現在嘗試做的人也不多,如果我們用這個SLG,會不會就侷限了。

老闆説:好了,你不要説了。

那天下午,我們吃完午飯走在路上,L先生又説起了這事,説老闆不讓他繼續説下去。

我突然想起了之前朋友對我的評價,然後就分享給了他:“你喜歡把事情弄的複雜,延伸出來,這樣的分析起來確實會有成就感,但是就會離核心目標越來越遠。

“我不喜歡複雜化”和“我想研究問題的本質”,正是這兩者不斷地推動着我們去探索一起未知的事物。

但是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越是想看清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會變的越發的“複雜”和“不清晰”,甚至到最後,討論變成了一件無意義的事情。

其實我們遇到的很多的問題,都是説不清楚的,因為任何一件事情,它之所以是現在所呈現的模樣,是它本身和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以,唯有一切從簡,針對問題,不做延伸性的假設,解決當下,把精力放在重要的地方固然重要。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簡化環節,不要陷入狹義閉環中:工作的時候,依稀記得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公司招聘了一個做新媒體運營的同事。

在剛入職時,這個同事工作的態度挺認真,凡事基本都喜歡問個究竟,哪怕是公司發一個通告,他也要去問一嘴。

慢慢的時間久了,同事就不太喜歡他了,就是不管什麼大事小事,到他那裏就成了一件複雜的事情,解決這件事情,有的時候還需要拉上幾個人一起商討下在做決策。

有一次,活動運營部的同事在討論“活動的問題”,他也要參加,結果最後把大傢伙惹得會議結束後,領導專門抽出來一個人給他普及“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想達到的效果”。

在工作中,不懂裝懂,不該自己管的瞎管,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就是職場最大的不靠譜,你會發現,慢慢的別人就不願意和你説話。

整個部門經過這個夥伴的參與,搞的大家都不想和他一起打交道了,不是他不好,只是他容易把所有的事物都搞的很複雜,認知思維很容易陷入狹隘的閉環中。

這種人在每個公司都有,你跟他説活動的方案,他可能給你説具體的流程,你跟他説“目的”,他可能告訴你預算成本,你跟説成本,他可能最後給你來一個“活動初心是什麼”?

下面場景,或許你也遇見過:

一個電話就可以得到的結果,非要搞一上午。一個會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討論一天。一個人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全部門配合。

其實事情越複雜,就越難找到核心的那個“關鍵因素”,那麼處理的時候,就會虎頭蛇尾,得到的結果不是預期的答案。

傳統公司老闆也會犯這些錯誤,我們可以看到:

一個不到50人的團隊,總經理,總監,經理管理人員一大堆,制定的規則,流程化的東西也是一大堆,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證工作的質量,往往最後的結果卻會適得其反。

厲害的人是能夠將看起來很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能夠抽絲剝繭把精要的事項抽出來,然後找到關鍵點,最後就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當然,工作中,有些人就比較喜歡沉迷條框的限制,比如寫個郵件,等待回覆,逐層請示完再做決議,其實有些工作大可不必,無端地浪費大家的時間,拉低整體的效率。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03.“短期滿足”和“長期投入”。

要知道,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任何複雜的事情,都是有簡單的方法,任何問題也肯定都是有答案的。

就像數學公式解複雜的難題一樣,只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論”,“底層邏輯”,加以套用,就可以簡化很多。

那些職位高的人,總能把工作變的簡單化,這種簡單恰是別人對工作精細化的精準把控和慎重考量的結果。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拒絕雞毛蒜皮帕金森:“帕金森定律”又叫官場症,工作中,工作會自動膨脹,佔滿大家所有可用的時間,你也可以理解成,“某一項工作”的增加只是為了填滿完成這一工作時可利用的時間。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講到了一則有趣的新聞:

一個在知名企業上班的朋友給他發郵件,朋友説他看了公司的內部網站,公司CEO發佈的有關公司最近的業績公告,只引來了8個人的點贊。

而關於公司6樓安裝了一台自動售貨機的告示,卻收穫了近200個贊。

這個對比非常有意思,但也不是非常的奇怪,多數人往往重視短期而直接的利益,而會輕視長期,間接的利益。

站在公司層面來思考,一個高級領導應該在不同業務之間綜合考量公司的資源分配,比如市場,運營,技術,人員精力的把控等,把核心的精力和時間分配在重要的業務上,這其實就是一種價值的投資。

對於我們個人來説也是一樣的,我們每天雖然10點鐘到公司,在公司面臨無數的事物纏身,需要做出無數次的決策。

選擇先做哪件,再做哪件,歸根結底就是“計劃”,“價值導向”的問題了,因此,從理論角度,我們應該選擇最具有價值的事情去投資。

但是在實際的行動中,並不是如此。

很多人到公司後,就開啓了“低效率的勤奮”,一天到晚看着挺忙,本質沒有落實幾件事情,多數都忙在溝通,發郵件時間成本上。

而並沒有“冷靜下來”去思考下,今天的核心工作有哪些,我需要在什麼時候,積極搞定哪塊兒。

從心理學角度,簡單的事情特別容易懂,而複雜的事情,往往會讓我們摸不着頭腦,多數情況,我們總是對小事情糾纏不休,是因為我們懂那些小事情,而我們迴避複雜的難題,是因為對這些問題摸不着頭腦,同時又怕出醜而不敢發問。

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會導致我們在做特別關鍵的重要事情的時候,所用的時間和精力不夠,而時間都投入小事情上了。

也許你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一週開始了,在自己面前有一份PPT要做和一個週報要寫,自己一定會權衡工作量後去決策,比如週報好解決,那就先弄週報,結果因為PPT的一再拖延,最後留給做PPT的時間不多。

這給我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啓發?在個人成長方面,我們應該頭腦清醒地去做那些關鍵,正確,有長期利益的事情,而不是簡單,容易做,做完就算了,或者短期利益的事情。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道理,顯然這麼做可能有些反直覺,有點難,但是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意識,那麼你就超越了80%以上的人,這是一種長線的投資,不專注於眼前。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什麼事情應該看長期:你知道“短期滿足”這個概念麼?就是通過短時間的付出,就能讓自己獲得快感並沉浸在此,全程感到很滿足。

怎麼理解呢?比如刷短視頻,10秒一個,每個視頻能讓自己感到開心,或者説打遊戲,20分鐘能夠體驗超神的快感。

又比如看碎片化的成長方法論,短時間內覺得提升了,看完感慨萬千,打雞血一樣,做出改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第二天依然是渾渾噩噩,原地踏步。

如今的各大平台,都是經過大量算法設計,可以研究用户,制定千人千面,讓人沉迷虛擬的成就感之中,平台為了及時反饋的快感行為來獲得用户的停留時長。

你應該聽過這句話:“毀掉我們成長的,不是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那些熱愛的”。

當你不再製定長期計劃的時候,而是一次又一次放縱自己沉溺於即時的快感和虛擬的成就感中,自己就會離廢掉不遠了。

“健身”因為付出了5天沒有好身材放棄了。

“讀書”因為讀了兩本沒有學到很多放棄了。

“寫作”因為堅持一段時間沒有閲讀量放棄了。

可是這些東西,都是短期得不到反饋的呀,比起什麼是長期可以投入的,或許知道什麼是“短期不要的”更為重要。

只有自己有明確的3-5年目標,然後將目標進行簡化,拆分到每季,每年,每天進行落實,你會發現,實現一件事情是如此的簡單。

比如你想擁有大V寫作的才華,或許只需要每週堅持寫2篇文章,一個月就是8篇,一年就是96篇。

兩篇文章一週,一天可能只需要抽出半個小時,其實這速度並不慢,帶來的成長也不少,但是多數人沒有堅持下去,就是短期沒有得到及時的獎賞反饋。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04.複雜的事物有若干個“簡單”組成。

很多複雜的事物,不過是若干個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把事情看得越單純,就越接近真相,也就越接近真理,因此,抓住複雜現象背後單純的本質,這樣的一種思考方式“極為重要”。

當然這種法則適合於“企業的經營”,也適合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根本的原理原則相同,而且單純至極。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任何大企業都是從簡單開始:在我們眾所周知的大企業中,如果從底層邏輯開始剖析,所有的成功都是從簡單的事物做成的。

如果瑞幸咖啡沒有把一杯“小藍杯”做成,智遠相信,再好的商業模式,每個月即使瘋狂燒錢補貼,也未必有用户買單。

因為用户消費只會關注幾個核心點:“價格”,“口感”,“品質”,“視覺”。

滴滴打車前期無非也是“解決了用户打車難,司機坐地起價”的問題。

把這個簡單的問題,通過平台化開發,更多的司機入駐,提高整體效率,讓用户享受足不出户就可以使用車的便捷,所以才成為剛需。

字節跳動在短短的幾年,市值排在了互聯網的頭部梯隊,除了選對了方向,其在前期也只是“把基礎的信息化算法,推薦機制”做到了極致,這樣才有用户持續的停留在APP獲取信息。

很多的網紅,自媒體,走到最後自己做了mcn公司,其實前期的經營模式也並不複雜。

可能只是一個素人一步一步堅持做優質的內容產出,積累固定的用户,組建運營團隊,慢慢壯大。

把問題簡化,才是真正的“智者”,你看,他們在開始,不過是“簡簡單單的把當下的每一步做好而已”。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怎麼做才能將問題簡化,並抓住核心:心神不定,是無法將複雜的問題進行簡化的,在問題簡化之前,我們需要把心沉下來,做到清淨, 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

白隱禪師的《坐禪和贊》中指出,處理複雜問題,平心靜氣地深入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至少保證一次。

作為一個領導,如果工作中,我們只靠頭腦聰明,靠能力解決問題,雖然可以獲得一時的發展,但從長期角度,還是非常脆弱的,必定會在某個時候遇到挫折,陷入困境。

只有善於思考,善於將複雜現象簡單化,善於把握事物本質的人,才能常勝不敗,這是一個優秀領導人的必備條件。

如果作為一個普通執行者,首先我們需要“化繁為簡”,即將重複,不相關,不重要的全部剔除,只保留和目標最相關的因素,並將它們按照敍事性的邏輯結構重新組合。

剔除很好理解,就是做減法,但是這裏的剔除並不是指把你不爽的東西拿掉,而是把所有會對你判斷產生干擾的因素全部刪除。

這就需要做到與“目標”的結合,基於這個目標,自己需要開始做減法,去除所有不相關,對目標產生直接影響的信息和因素。

一個人邏輯思維過程的化繁為簡,本質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化繁為簡單的思維方式很大一個作用就是,一開始可能以點的形式思考,最後慢慢從整體,以面為主,最後再找到幾個核心,進行串聯,達到某種目的。

核心觀點:

最重要的真理,往往最簡單直白。

化繁為簡,有一個前提,對整體系統的運營,或者某個事物所有相關的因素都需要熟悉,瞭解其中的原理,然後再把複雜的,無關,次要的全部去掉。

如果基本功不夠,很多人用的方法,就是“愚公移山”,一個一個去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王智遠

合作取勝:所有高情商,都是“雙贏思維”的必然現象

捧殺思維:逆耳的話“更醒腦”,拒絕捧殺,從認知自我開始

從眾思維:多聽,多看,再做決策,不要對不瞭解的事情隨意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02 字。

轉載請註明: 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