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於長江大橋下的皇帝墓,墓主曾擁兵60萬,今墓邊卻雜草叢生
武漢有一座著名的長江大橋。每天這裏都會迎來無數過路的遊人路人。有人在橋頭上眺望武漢的長江美景,也有人在橋頭上仰望着黃鶴樓的高瞻遠矚。但是卻少有人知道長江大橋下的一條羊腸小路中,竟然沉睡着一位開國皇帝,他曾經擁兵60萬,打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節節敗退。而如今竟然墓穴旁邊雜草叢生,不免讓人感到唏噓。
這座墓穴的主人則就是元朝末期的起義兵領袖之一陳友諒了。陳友諒原名陳九四,和朱元璋一樣都是農民起義兵。1351年加入倪文俊麾下,因為殺伐果斷,手段殘忍,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先後佔領江西,安徽,福建等多個地區。1359年自立為皇帝。只可惜,他的皇帝美夢只做了四年時間就被朱元璋終結了,論兵力和個人領兵能力,其實朱元璋都和陳友諒有懸殊,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起初不願意和陳友諒正面交戰的原因。
1363年,陳友諒率領60萬大軍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因為太過於自信,不將朱元璋放在眼裏。等到陳友諒醒悟過來時,已經因為潮漲潮落,船隻被擱置無數。又恰逢颳起了一陣東北風,朱元璋當即下令命火箭焚燒陳友諒的船隻。
一時間戰況尤為慘烈,傷兵也無法得到及時醫治,陳友諒這邊敗局幾乎已經定了。但陳友諒卻不想投降於朱元璋。結果,朱元璋還雪上加霜的給陳友諒寄來了兩封信,內容主要提及我並不想和你正面交戰,是你一直追着我不放,如今我只用了很少的兵力就取勝了你,你難道還不知道投降於我嗎?
這讓陳友諒怒不可遏,當即決定要走出船隻,來到甲板上,指引戰士們作戰。結果才真正是中了朱元璋的計,只見一隻穿雲箭破風而來,直接射中陳友諒的頭顱,令陳友諒當場死去。
陳友諒死後也標誌着陳漢就此滅亡。不過,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卻順應登基為帝。只不過很快又投降於朱元璋。不知道陳友諒死後若是泉下有知,該作何看法了。
儘管這是一位戰敗的開國皇帝,但陳友諒生前得到的朋友評價卻是極高的,因為他有着極強的軍事能力。雖然他同樣也貪圖榮華富貴。但朱元璋在陳友諒死後,都長吁一口氣,稱陳友諒死了,天下就容易安定了。可見,在朱元璋心中,陳友諒一直是他翻不過去的勁敵。只可惜這位勁敵最終的下場竟然如此悲催。
陳友諒的墓是湖北省的重要的文化遺蹟保護單位。但也直到1908年的時候才被人發現的。1912年湖北省決定要對陳友諒的墓地進行修葺翻新保護。只可惜,當時也不是中國的太平盛世。文化革命時期,許多歷史上珍貴的遺蹟,文物都受到了極大程度的破壞,陳友諒的墓穴也未能倖免。大約又相隔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陳友諒的墓穴才迎來了第二次的翻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墓穴裏面並沒有陳友諒的屍身,只有陳友諒的衣服和一些生前所用的物品,可見這座墓其實是陳友諒的衣冠冢。但即便如此,這裏也曾是公開的後人祭拜陳友諒的陵墓,理應該受到尊敬和重視,卻不曾想一度非常的荒涼,甚至雜草叢生。每天這裏都有無數人路過,但卻無人祭拜陳友諒,也不知道這裏竟然是一位皇帝的陵墓。雖然陳漢時期並不長,陳友諒也是自立為帝的。但陳友諒畢竟也是歷史上有名有號的400多位皇帝中的一位,且陳友諒領兵作戰時,最多有60多萬的大軍都擁護於他。比起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言。顯然,陳友諒要更得軍心,更得民義。
即便他生性兇殘。但如果能給百姓帶來一個安穩的盛世,百姓自然也會擁護與他。顯然,當時的陳友諒已經有了戰無不勝的名譽。
好在多年之後,陳友諒的陵墓終於成為了當地有名的文化保護景區。但卻沒有人來祭拜於他,人們總是匆匆的走過長江大橋,欣賞着身邊的人和景物,卻再也想不起這一位元朝末期的一代梟雄。歷史終將成為了過往雲煙,即便當時足夠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