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李廣軍功赫赫,為什麼卻很難封侯呢?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歷史上李廣做的破事太多了,暫且不提他的人品,討匈奴他打過什麼勝仗?提的這次殺敵過當,贏了嗎?贏了才有軍功,戰略上贏也行,這種情況他是功不抵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李廣戰敗了那麼多次漢武帝那脾氣沒殺他就不錯了。我甚至不知道漢武帝為什麼讓這麼一個屢戰屢敗的人當了那麼久將軍,也不明白那麼多文人會喜歡李廣,就因為李廣老資歷但沒封侯?

其實李廣每次勝都是慘勝,起不到威懾的作用,雖然也有“飛將軍”的稱號,不過對敵作戰,要有打一次震懾住敵人的效果。霍去病的打法有點屠部落的感覺。殺光幾個部落,這時候敵人就不會盯着你的戰損比了,能震懾住敵人。李廣迷路那個運氣不好?還是行軍佈陣沒注意方式?幾萬人迷路,從軍隊角度,確實貽誤了戰機,為將者確實有責任。當然也跟那時候條件不好,大漠裏不好找方向。不過另一個方向的是衞青還是誰來着,他沒迷路。帶兵打仗,行軍佈陣,後勤給養,士兵士氣,裝備物資,一個統帥都要顧及到。

李廣戰績非常一般,不是戰敗就是撲空,如果不是生在有錢人家當年出雁門一役就被斬首了。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拿着農耕文明的視角看遊牧文明。遊牧文明在古代的一大軍事優勢就是全民皆兵,且皆職業軍人。基於騎射打獵的經濟體系的部落和種田的村子可完全不一樣。一個漢朝村子多數農民都是沒摸過兵器的。但是匈奴男子多數應該玩過弓。騎兵屠村和騎兵戰部落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史書上對李廣的正面描寫集中在小規模戰鬥的。兵仙韓信評價劉邦帶兵不過十萬,自己則沒有上限。

不知道如果韓信見過李廣會給多少?應該不超過一萬,也許只有幾百也未可知。李廣李將軍。生不逢時,命運玩笑導致的悲劇。李將軍的弓馬騎射,在漢將中是一等的。但是,他生在了文景,戰亂已經平息,休養生息是新的時勢。每當讀到李將軍陪皇帝遊獵時那句話,就是最好寫照:“若你生在高祖時代,封萬户侯是不成問題的。”有着一身的本事,與匈奴邊界對抗他自然是前鋒之將。只能説,李將軍是將才,擅長衝鋒陷陣,衝殺突圍,而戰略眼光和戰術意識還是欠缺。漢武帝拿四萬騎兵各人領一萬去試水,這件事情,可以看作兩個人運勢的分水嶺。衞青是外戚近臣,從此戰立下大功,又使霍去病經歷了最初的試煉。

而李廣,還是埋頭苦幹,加上他的老資歷和名聲(飛將軍的名號是被匈奴人認可的,不然你認為為什麼派重兵去圍他?),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至於他險些被俘,又成功脱險,更是讓人擦着冷汗看完。我要説,漢朝的軍法不是兒戲,如果沒有拿錢出來贖此罪,那麼他剩下的不僅僅是被整,甚至可能送命。年輕將領登上舞台,而長期駐紮外地的邊將李廣也只能慢慢的退居下來。以至於它自殺後,原本以為能有個追封。可這個機會也因為李陵的投降原因而徹底沒有了。一個衞律,一個李陵,漢朝與匈奴的對抗就這麼僵持不下了。衞青呢?出身卑微,但是他是近臣,有機會與漢武帝走得更近,相比當時的望族公孫氏,他是起步階段,卻是真正的潛力股。

李廣根本無法跟漢武雙璧相提並論,差太遠了,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軍功。李廣數奇,是漢武帝認證過的,這也從側面證明,李廣確實沒有戰功,個人武力值還行,帶兵主動打匈奴,就是打不贏,給了你那麼多次機會,你都不行,哪個領導還願意用你。最後一次出征,武帝都不願意讓李廣出征的,嫌他運氣差,結果他果然就不聽命令,迷了路。總之,就打內戰而已,常規作戰,李廣可謂是員悍將;待在城裏,防守匈奴進攻而言,李廣算是適當;主動出擊,騎兵戰匈奴,李廣也就單兵作戰還能誇兩句。也就是李廣是個文化人,被同樣世襲的史官太史公美化了而已。

初次作戰,四路大軍,一路全滅(李廣,後拿錢贖買,罰為平民),一路損失七千人(公孫,拿錢贖買,罰為平民),一路白跑一趟(公孫,無功無過,相抵),只有他立下功勳,從而成為皇親,外甥又是漢武帝最看好的霍去病(後期的戰功遠超李廣),加上上林苑射殺事件。可以看出,漢武帝心裏的天平已經傾向了衞家和霍家,李氏家族的威望已經不足以使漢武帝平衡處理這件事情。總結,我認為,這是命運的玩笑,時代的悲劇。太史公,也成為了其中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