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的“正確打開方式”

編者按

  每次高考落幕,作文題都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其豐富的命題,高深的立意,寬廣的思域,總是令旁觀者津津樂道,讓經歷者終身難忘。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基礎教育領域一直備受重視,而在越來越多的時事內容進入考題的當下,也讓我們不禁思考: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否可以與思政教育有機地融合;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否可以在與老師作文批改的深度交流中更好地實現。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不久前,某省一名五年級小學生在作文課後衝出教室,爬上欄杆墜落身亡。當地教育部門針對家長和網友反映的問題展開調查,日前依照黨紀政紀對涉事教師作出了處理。從一些新聞報道可以看出,人們對事件中的作文批改有不少討論。老師對學生在作文中呈現的個性化的想法或不全面的認識該怎樣處理?怎樣的批改可以和學生形成良性溝通互動……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北京一零一中學特級教師程翔、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煜暉。

作文批改的“正確打開方式”

江蘇南通北城小學課堂。王俊榮攝/光明圖片

作文批改的“正確打開方式”

浙江湖州織裏鎮軋村中學的“校園讀書會”。新華社發

作文批改,是心靈與心靈對話的過程,是教書育人的一種渠道

  ●記者:作為學生,我們都有着老師批改自己作文的記憶,但不同老師對作文的批改對學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作為長期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您如何理解作文批改?好的作文評價關鍵點是什麼?

  程翔:每次作文都應有明確要求。教師的評語一定要與每次作文的目標要求相對應,比如這次作文要求“選材要典型”,那麼批語就圍繞這個要求來寫,其他方面即便有些問題,也可以暫不寫出批語。作文批改切忌面面俱到。現在的問題是,教師要求學生寫作文,但是寫作的要求並不明確,重點並不突出,導致學生心中無目標,教師批語無針對性。

寫作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問,必須經過專門訓練才能掌握。教師首先要懂寫作。所謂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懂得寫作是學生表達思想情感的窗口,教師批閲學生作文的過程,實際上是與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過程,是心靈與心靈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包容學生各種想法,發現有突出問題,可以找學生當面談一談,促膝談心,不一定非寫成批語不可。作文評價的關鍵點,是發現學生作文閃光之處,同時指出是否符合本次寫作的要求。

  李煜暉:作文批改有兩重功能:一、它是作文教學的一個環節,作文批改的目的在於發現優點、指出問題。二、作文批改是師生交往的媒介。通過筆談,瞭解學生的思想動向、情緒變化,甚至家庭情況、交友情況、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等,這些都是育人的契機。有些老師對作文批改的理解比較狹隘,僅僅把作文批改當成教學行為,忽視了背後潛藏的教育功能。其實,每篇作文都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有智慧的老師,能從寫作中發現學生的現狀和問題,它實際上就是教書育人的一種渠道。

作文評價標準隨着學生寫作的目的取向不同而不同。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寫作有三種目的取向:第一種叫做閲讀理解的目的取向。教學生一篇課文或者讀一本書,學生的理解程度怎樣,形成了哪些思想認識?這時候老師可以讓他去寫讀後感,鑑賞評論文章。第二種叫做文學創作取向。語文教學不單要做閲讀理解,還要讓學生嘗試散文、小説、詩歌、戲劇等文學創作,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創意表達,用文學作品表達對人生世態的理解。第三種是最常見的,叫應試取向。目的取向不同,評價標準就不一樣。在閲讀理解取向的作文中,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就是學生的觀點、證據和邏輯。文學創作取向的寫作,第一個標準就是符不符合體例,第二個標準就是是否具可讀性、合理性和感染力。應試取向的寫作,重要有三點:一是切題;二是書寫、用詞、結構、選材等是否規範,立意是否符合社會道德取向;三是深刻和富有創意,這是最高的標準。

作文批改的“正確打開方式”

2019年,浙江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在全校範圍內開展現場寫作大賽。徐暉攝/光明圖片

優秀的教師,總是蹲下身子,和孩子用同一個視角看事物,然後去引領

  ●記者:現在的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寫作內容常常出乎想象。對作文中出現一些“出格”的文字,老師們應當如何面對?

  程翔:“出格”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很正常。教師要藝術地處理各種問題,不要板起面孔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都屬於正常現象,教師的責任在於及時引導、啓發,切忌簡單粗暴。所謂作文內容“不積極”,其實很難界定。換個角度看問題,特別是從未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可能會好一些。一個優秀教師,總是蹲下身子,和孩子同一個視角來看事物,然後才知道怎樣去引領。

  李煜暉:我想先定義一下什麼叫出格。所謂出格,就是違反了成年人常見的閲讀期待。換句話説,出格本身就是成年人強加給未成年人的評判。具體來説,成年人認為出格一般有幾個表現:一是學生尺度較大的幽默或調侃;二是用一些個性化詞語,比如網絡語言、表情包之類。三是不積極,逃避責任,找不到價值感、存在感,或者抨擊社會醜惡現象等。

這個問題老師應該如何面對?第一,珍惜學生的信任感。學生在你面前不矯揉造作,刻意去寫一些讓你覺得有意義但又沒內容的話,這是信任你。第二,要承認個體差異性。有的學生孤僻內向,説話比較晦澀,不像我們期待的那樣積極開朗,有明確的志向和追求。這一定是壞事麼?中國古代的一些藝術家、文學家,他們有的人生觀其實蠻消極,他們對人生有另一個向度的思考,創造出我們一般人創造不出來的偉大的作品。第三,要承認世界的多樣性,這裏主要是針對揭露和批判社會醜惡的現象。社會總會有不公平、不正義甚至是邪惡、醜陋的現象存在,這為寫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無非是展示美或暴露醜。展示美是為了引導別人向上,暴露醜是為了改變社會,需要更大的勇氣,同樣有振奮人心的力量。只有承認世界的多樣性,才能培養學生的審辨思維。第四,要體現評語的啓發性。只要學生批判的問題客觀存在,批判過程有理有據,就要認可。反之,對社會的批判偏激、片面,我們要啓發他,引導他正確看待。

熱愛生活不能掩耳盜鈴,積極向上不能頭腦簡單、閉目塞聽

  ●記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現實中,老師應該如何引導?

  程翔:這個問題太重要了。寫作教學往往能體現教師的心靈是陳腐還是鮮活。如果教師的心靈是陳腐的,就很難讓學生寫出鮮活的文章來。不一定要求學生非得在規定時間內寫出幾百字的應試作文,完全可以放得時間長一些,給學生充分準備的時間。不要用應試的心理去要求學生的常規作文,而是要從寫作學的角度去要求學生的作文。最近,我讓學生寫了一個題目“後悔藥”,一下子把學生激活了。有一個學生竟然寫了18000多字的短篇小説!當然,想做到這些,教師本人一定要全力去研究寫作學,成為一個真正懂得寫作的教師。

  李煜暉: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樂於表達,而不是羞於表達,怯於表達,懶於表達。先要鼓勵學生盡他所能去寫,別給他任何條條框框,這樣學生才能敢寫、多寫,而且每一次作文都要及時鼓勵和反饋,越是年齡低越要這樣。到了中學階段,再從文章學的角度對他進行約束。這時他已經敢寫,也不怕你給他改了,這叫“先放後收”。第二是以讀代寫,通過閲讀積累寫作素材,通過閲讀尋找模仿的榜樣,在作文教學時老師一定把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考慮。三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當然,我們一定要對這些概念做好界定。在信息提取過程中努力還原社會客觀真實的樣子,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直面問題的勇氣,這才叫關注現實。知道了生活的真相還仍然熱愛它,這才叫熱愛生活。正視和直麪人生和社會的困境,腳踏實地去解決問題,這才叫積極向上。關注現實不等於為現實唱讚歌,熱愛生活不等於掩耳盜鈴,積極向上不等於頭腦簡單、閉目塞聽。只有這樣定義,學生才能真正寫出“真情實感”,不然那只是某些人想要看到的“真情實感”罷了。

教師首先應該有正義感、有勇氣,學問要淵博,志向要遠大。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綜合的、潛移默化的。如果老師自己沒有勇氣,沒有是非判斷,也沒有正確價值觀,無論在技術層面上怎麼指導,都不可能真正讓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教書育人,尤其在作文教學中,應該以身教為先。另外,教師要真誠地對待學生,做作、虛偽,功利心十足,不把學生當成跟你一樣平等的人,這樣的姿態註定行不通的。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1日 14版)

相關閲讀

用作文寫作打通大中小學思政教育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2 字。

轉載請註明: 作文批改的“正確打開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