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溝通才是“有效溝通”?之前知乎有一個熱門話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一位叫一隻八怪的用户説了一個她在搭公交時遇到了一對父子的經歷。
小孩用指甲蓋轉動了公交車廣告牌上的螺絲和爸爸説“爸爸,你看我的手指可以轉動這個螺絲呢”。爸爸對此並沒有任何指責,反而誇孩子的手指是萬能的,並教孩子辨別了順時針和逆時針哪個方向會讓螺絲松,哪個方向更緊,弄緊螺絲後順勢問了孩子手還有什麼其他用處。
父子二人你一言我一語,兒子列舉了很多例子説手可以吃飯、玩遊戲、寫作業、給奶奶洗腳等。爸爸便趁此告訴他,要好好保護自己的手,才能牽着爸爸媽媽的手,一起做好多好多的事,並告訴他剛剛的行為很危險。期間父親不小心壓着孩子的手,爸爸道歉後還順勢聊起了“神經話題”。
平等交流、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這位父親的親子溝通堪稱典範,這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下,這位爸爸做到的幾點:
1、充分交流
孩子每天使用詞彙的 86%-98% 都是與父母一致的。所以語言環境很重要,爸爸媽媽們在與孩子説話時儘量用描述性的語言,不要只是用零散的話語應付,而是用豐富的語言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他們的使用方式。
這位父親通過充分交流將孩子的一個小小動作,延伸到了手的作用、神經的話題,孩子在一個短短的碎片時間就接收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2、共情關注
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
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在轉廣告牌的螺絲大多直接就斥責起來了,這位爸爸卻在確保廣告牌的穩定和孩子的安全的情況,等到孩子結束動作再溝通。
這樣做既避免的父子的摩擦,也讓孩子得到了探索的機會。
3、輪流談話
想擁有高質量的“你來我往”親子互動,父母應該多開展開放式問題,多用“為什麼”、“怎麼辦”,而少用限定式問題。
這位父親問的是“你知道手還有什麼作用嗎?”,而不是“手可以用來做飯還是玩遊戲呢?”
這種開放式交流可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裏天馬行空,獨立思考,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而諸如“天空是藍色的嗎?”“狗是怎麼叫的?”這類過於簡單的互動則對於孩子的詞彙積累幫助比較少。
少問答案是“是”或“否”的句子。
比如,“今天幼兒園有沒有意思啊?”你可以説:“今天你在幼兒園遇到哪些新鮮的事?”這樣才能讓孩子打開心扉。
通過研究我們知曉了孩子從小詞彙量越大,成績越優秀,即父母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成績越優秀。
但只要不斷的和孩子説話,孩子就能獲得更強的語言能力嗎?當然不是!還是要掌握上述技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