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12歲進清華大學,教出9個兩彈一星功臣,2個諾貝爾獎得主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經典

1911年4月29日,由庚子賠款興辦的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園開學,並迎來了清華大學歷史上第一批學生。在這批學生裏,有一個來自上海的12歲少年,叫葉企孫。葉企孫沒有想到,自己跨進清華學堂後,就一輩子與這所著名學府結緣。
葉企孫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家庭,曾祖父、祖父都做過官;父親是舉人出身,當過清華學校國文教員(後擔任清華學校國文教員)。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葉企孫從小就聰敏好學。

清華學堂興辦的目的,是從中國選派留學生到美國學習。1918年,葉企孫便考取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就讀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他的導師,是194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實驗物理大師布里奇曼。2年後,葉企孫從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畢業,獲得了學士學位。
葉企孫沒有止步於此,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於1923年獲得了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接下來,葉企孫結束學業,從美國回國。可是,葉企孫不走尋常路,沒有直接乘船回國,而是取道歐洲回國,途中花費了5個月時間,在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比利時遊歷,訪問博物館、美術館和物理研究所,拜訪當地的物理界同行。
這種閲歷,開闊了葉企孫的視野,讓他更具家國情懷。
葉企孫回國後,於1925年被聘任為清華大學副教授。此後,葉企孫歷任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1949年,葉企孫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主持全校日常工作。在幾十年的執教生涯裏,葉企孫撰寫了《普朗克常數h的測定》《液壓對鐵、鎳、鈷的磁導率的影響》《初等物理實驗》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專著,培養了一大批聞名遐邇的科學家,光是兩院院士就有55位,堪稱“桃李滿天下”,因此被譽為“大師的大師”。

1999年9月18日,中國表彰了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的23位科學家,為他們頒發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9位是葉企孫的學生,他們分別是王大珩、朱光亞、陳芳允、周光召、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錢三強。
在葉企孫的學生中,錢偉長被稱為“力學之父”,趙九章被稱為“衞星之父”,彭桓武被稱為“氫彈之父”彭桓武,錢三強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王大珩被稱為“光學之父”。
葉企孫還有兩位學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名字叫楊振寧、李政道。1938年,還在讀高二的楊振寧被西南聯大錄取,就讀於物理系。1944年,李政道從浙江大學轉入西南聯大,就讀於物理系。那時候,葉企孫正是理學院的院長。

李政道是上海人,生於1926年,到西南聯大讀書時年僅18歲。葉企孫看到李政道身上藴含的潛能,破格將他送到美國芝加哥大學讀書,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的學生。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葉企孫卻一輩子沒有娶妻,沒有生育子女。在葉企孫的心目中,學生就是自己的子女。1990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校友的倡議下,清華大學設立了“葉企孫獎學金”,並於1992年舉行了葉企孫獎學金第一屆授獎會。在授獎會上,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動情地説:“他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影響了大批科學工作者,團結大家,協力做好工作,我們懷念他,他的朋友和學生們自願捐款設立這個獎……”

多年以後,李政道飽含感激地説:“他(葉企孫)決定了我的命運。”
李政道沒有辜負葉企孫的厚望。11年後的1957年,李政道在美國與師兄楊振寧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2018年4月,李政道致信給“葉企孫與一流大學建設會議暨葉企孫學術誕辰120週年紀念會”,信中寫道:“我的老師葉企孫先生曾經把清華大學辦成全國一流,鼓勵今天想辦一流大學的人向他學習。”

葉企孫一手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並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首任院長。當時,理學院除了物理系外,還下轄算學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地學系等。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想把他推薦到清華大學任教,但華羅庚只有初中文憑,且身有殘疾。葉企孫瞭解到這個情況後,力排眾議,破格批准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擔任算學系助理,後又破格提拔為助理教授、講師,還將他送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
後來,華羅庚回憶這段往事時説:“我一生得他(葉企孫)愛護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