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降低理科比重也不降低英語的,被聲討的英語緣何地位穩定?
英語學習對很多人來説是非常痛苦的經歷。
包括我個人在內,也必須承認在整個學生學習生涯中學習英語所花費的時間幾乎肯定之比語數多而不會少。
90年代末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親身經歷過一波反對把英語學習提得過高的浪潮,我記得當時在大學校園銷量很大的期刊都有刊登各種“聲討”英語尤其是英語四級的文章。
而從那之後,尤其是隨着網絡的發達,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可以看到關於英語學習有無必要,或者是關於中高考英語佔比這麼大有無必要的爭議。
很多人呼籲降低英語的佔比我認為説的都是挺有道理的。
從客觀上講的確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對英語的需求着實並不強烈。
有人給算了個賬:
英語不好的學生極有可能在只有50%普高錄取率的中考中或者考不上普高,或者勉強能上一所非常普通的高中,而一名英語不好的高中生,除非他的其他科目成績非常好,否則他是很難考上一所還不錯的大學。
中考普高率50%,高中本科率平均大概也就是50%。
所以你看從這個結果來看近3/4的學生他們上不了本科,而很多人也就認為這些人未來也幾乎不太可能用得上英語……
但是問題是有哪個學生或者是有哪個學生的家長能夠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拿1/4還是3/4呢?
今天我想再就英語學習“有用”或者“沒用”這些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了。
我想換一個角度談談我的看法,而且是這麼長時間以來似乎沒太有人起碼是我個人確實沒看到有人這麼説的角度。
在談這個角度之前我想請各位思考一下下面兩個問題:
1、“義務教育”的“義務”二字是什麼意思?
2、中考、高考的目的是什麼?
官方解釋“義務教育”説的是: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請注意“必須”二字。 義務教育其實是“強迫教育”,它具有強制性。
中高考的目的是什麼呢?
在過去我們上初中的時候是要考兩次試的,一次是畢業考試即通過後你將獲得初中畢業證書,這表示你履行並且完成了法定義務。
而第二次考試其實就是現在的“中考”,這個考試的最大作用其實就是“分流”,當然我們也可以説是為了更好給高中輸送優質的生源,但是無論你怎麼講,中考過後畢業生們確實要面臨分流的問題。
有人上普高,有人上中專,有人上中職,有人上技校……
只是現在為了減負所以兩考合併為一考了。
我上面説的“角度”其實就是從這個角度——國家培養、選拔人才的角度來看的。
以下的話可能會讓有的人看完後感覺很不舒服,因為這些話會讓你覺得你自己並不那麼重要,但是請相信我,我沒惡意,我只是覺得我們沒必要把一些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謂的吐槽上,如果能夠找到一種理解的方式讓我們“坦然”面對,或許積極的意義會更大。
簡單來説國家認為英語對國家、社會、科技的發展很重要所以英語就成為了必考科目之一。
而且國家認為現階段英語的重要性還很大,所以英語的分值佔比就很高。
現在的問題是有很多人認為英語並不重要。
那麼這隻能説明這些人的認識和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有出入的。
人有很多,需求也有很多,但是高考不可能給你“量身定製”。
所以就會出現一個“適者生存”的問題。
這麼説有點太大了理解起來比較麻煩,我們可以換成另外一個方式説明一下。
這就好比我們非常想到某家公司工作,但是這家公司在人才的選拔上有很多是根據他們現階段以及未來發展需求而設定的條件。
對於不滿足條件的人來説,你找再多的理由證明自己現在的不滿足是“有道理”的,是“更有意義的”也是沒用的……
中高考其實也是一樣,根據需要制定了“規則”,而且這個規則在各個區域內都是通用的,即從理論上講任何人從一開始就可以很清楚這些規則。
如果你不認同,你可以不參加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就是這麼做了嗎?
但是你會發現他們逃避的其實不是英語而是其他的科目考試——因為那些上國際學校的或者是直接出國留學的即便你不學英語你也要學會另外一門外語才行。
事實上對任何人來説當你履行完你的義務教育責任之後,你可以選擇退出這個競爭機制。
當然,有人會説如果規則不合理我們難道不能提了嗎?
當然可以提了。
這就又回到了文章的開頭部分了——我們又陷入了過去的角度去看待這問題。
我覺得這就像家長在管教自己孩子的時候一樣,家長會有自己的要求,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很多時候孩子是可以通過爭取而獲得家長各種態度、認識上的改變的,但是依舊會在有些事情上家長始終會堅持自己的底線要求……
好了,人微言輕有很多話説出來也不太合適,我最後要説的是:規則從來不是等到了我們要面臨考試的時候才知道的,任何規則也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特點、需求,但是既然我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要面臨的是什麼,那麼不如讓我們提前為之做點什麼,您説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