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 加大護理專業人才供給

中新網9月23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高職護理專業教育,加大護理專業人才供給。要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加快推進全科醫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醫生職業發展前景。

《意見》強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國醫學教育培養的醫務工作者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面對疫情提出的新挑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我國醫學教育還存在人才培養結構亟需優化、培養質量亟待提高、醫藥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

《意見》要求,全面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

——要提升醫學專業學歷教育層次。嚴格控制高職(專科)臨牀醫學類專業招生規模,大力發展高職護理專業教育,加大護理專業人才供給。穩步發展本科臨牀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教育,縮減臨牀醫學、中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的醫學院校招生計劃。適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調整研究生招生結構,新增招生計劃重點向緊缺人才傾斜。堅持以需定招,合理確定招生結構和規模。高校要結合人才需求和教育資源狀況,科學合理設置醫學院。

——要着力加強醫學學科建設。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加大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佈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臨牀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均須設置麻醉、感染、重症、兒科學科,大幅度擴大麻醉、感染、重症、兒科研究生招生規模。優化學科結構,2021年完成醫學二級學科目錄編制調整,將麻醉、感染、重症學科納入臨牀醫學指導性二級學科目錄並加大建設力度。統籌研究醫學相關一級學科設置。修訂臨牀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加強麻醉、感染、重症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強化實踐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培養。在醫學領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提升基層醫療衞生行業職業吸引力。逐步擴大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規模,中央財政繼續支持為中西部鄉鎮衞生院培養本科定向醫學生,各地要結合實際為村衞生室和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衞生院培養一批高職定向醫學生,加快培養“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系統規劃全科醫學教學體系,3年內推動醫學院校普遍成立全科醫學教學組織機構,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建設100個左右國家全科醫學實踐教學示範基地,加強師資培訓。2021年起開展臨牀醫學(全科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擴大臨牀醫學(全科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加快推進全科醫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醫生職業發展前景。

——加快高水平公共衞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衞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依託高水平大學佈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衞生學院。加強培養體系建設,強化預防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加強醫學院校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3年內建設30個左右公共衞生實訓示範基地。將公共衞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計劃作為公共衞生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培養計劃,創立發展公共衞生博士專業學位教育,開展多學科背景下的公共衞生高層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加大高層次專業人才供給,將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相關學科專業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範圍,增加專項研究生招生計劃數量,在“十四五”期間持續擴大培養規模。

——加快高層次複合型醫學人才培養。健全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設置交叉學科,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深化基礎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基礎與臨牀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臨牀醫學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醫學專業畢業生進入博士後流動站;深化臨牀藥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改革;擴大學術型醫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開展醫師科學家培養改革試點。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中,強化高端基礎醫學人才和藥學人才培養。加強與國際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6 字。

轉載請註明: 國辦: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 加大護理專業人才供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