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招清北博士沒毛病,但別痴迷清北情結

中學招清北博士沒毛病,但別痴迷清北情結

近日,深圳中學2020年新入職“豪華”教師名單曝光,引發網友熱議。據這份名單,除了體育、心理、藝術等學科,深圳中學招聘的國內應屆畢業生,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北大清華碩博士,其中博士的比例更是超過了4成。

雖然這是件“舊事”,但在高校畢業人數屢創新高、就業不易和教育“內卷”屢受討論的當下,名單本身的衝擊力依舊將其再次送上熱議榜。

事實上,對於深圳中學而言,這不過是他們近幾年的常態。該中學2019年新入職教師名單公佈之時,也曾引起同樣的爭議。傳統師範大學畢業生幾乎全軍覆沒,清華北大這些原本並不盛產師範生,並不以當老師為主要就業去向的名牌綜合大學的學生佔據了絕大多數位置。

當時就有許多網友疑問,北清博士到中學去教書,是不是一種人才浪費?北清學生去教書,能教好嗎?有意思的是,許多研究教育的專家,包括部屬師範大學的教授,對此頗為理解甚至歡迎,甚至提出“多高層次的教師都不會成為人才的浪費”。原因何在?

其實,2000年前後,我們國家就開始致力於新的教師教育體系改革,原本中師、師專、師範大學的“舊三級”逐步打破,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的開放靈活的新教師教育體系逐漸形成。通過一段時間的改革,目前的教師教育學歷結構已經在朝着“幼兒園教師大專學歷、小學教師本科學歷、中學教師逐步提高研究生學歷比例”的目標穩步前進了。事實上,在一些一線城市的名校或者一些超級中學,名校碩博士充當中學教師早已是常態。甚至可以説,像深圳中學這樣,招收更多的高水平綜合大學碩博士參與補充到教師隊伍中來,正是從本世紀以來我們努力進行的教師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

從大眾普遍的心理來看,招收更多的名校高學歷畢業生到中學來,以曾經的學霸去培養未來的學霸,培養出更多的名校和高學歷學生,這樣的邏輯可以説“沒毛病”。況且深圳中學通過執着地追求清北高學歷碩博士,引發大量社會熱議,無異於給自己打了一出名師名校的潛在廣告,對於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而言,的確是一種不錯的包裝和營銷策略。不過,這裏面也不是沒有擔憂和風險在。

從深圳中學來説,就指向“清北情結”和多樣性。古語説:“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清一色的用清北畢業生,有可能形成教師風格單一,互動共生性不足的問題,教學教研、教書育人的風格包括教風學風可能都存在過於單一的風險。此外就是有可能助長“清北情結”,而這已經成為基礎教育中的一個問題。

事實上,這無益於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也無益於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中國高校的真實狀態。根據第四輪學科評估,語文(漢語言文學)的A+有北大和北師大兩家,數學A+有北大、復旦、山大三家,地理A+有北大和北師大兩家,此外浙大、南大、中國科技大等等“雙一流”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這才是中國大學發展的全貌。深圳中學充滿清情結的教師招聘風格,能否達成學生更多更好地成才,恐怕要打個問號。

此外,這也反映了我們的教育均衡尤其是師資均衡,仍是一個艱鉅的任務。當名校的畢業生清一色的按照金錢和薪酬的邏輯湧入到一線城市和某一些超級學校以後,中西部地區、其他的學校,拿什麼去跟這樣的學校競爭,教育均衡的工作該怎麼後續推進?縣管校聘、中西部幫扶、鄉村教師振興行動等等如何不受到這種新聞的衝擊,這是需要引起國家層面關注和考慮的問題。超級中學對於教育的影響已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新興學校在追求做大做強的時候,選擇什麼樣的道路,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形成怎麼樣的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政府和社會輿論去進行正面引導的。

總之,教師是教育的核心資源,教育事關千家萬户的福祉和國家民族的未來,怎麼樣去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合理地引導教師向更加需要的地方去,應該是眼前和將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來源:光明日報客户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學招清北博士沒毛病,但別痴迷清北情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