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陳春花:致即將走上考場的學子,那些沒有戰勝你的都會使你更強大
全市高二、高三年級和初三年級的學生都已重返校園。2022年上海市秋季高考統考將於 7月 7日-9日開考,中考也將於 7月 11日-12日舉行,環境的變化疊加複習迎考的壓力,對於年輕的你們來説,都會是一種挑戰。
面對這樣的挑戰,不妨告訴自己:我們已經共同度過了一段特殊的時期,無論曾經歷過怎樣的焦慮、苦惱,無論曾經歷過怎樣的心理煎熬,現在我們還能如常生活,如常擁抱這個世界。請記住,“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必有好結果”——
又要到一年高考、中考時,2022年疫情下的上海,每一位考生都要直面挑戰。打破既定計劃的無措,延期考試帶來的無奈,只有考生自己最知道箇中滋味。任何旁人的建議或者寬慰都顯得有點蒼白,但是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我還是想對你們説:“加油!”
高考即將到來,很多考生最大的擔憂是自己能否考好,是否能成功,往往成為考生最大的焦慮。
那麼,成功究竟是什麼?字典上,成功的定義簡單而明確,即達成預期目標,但事實上,每個人的評價標準千差萬別,因而對成功的定義也完全不一致。
我一向認為,成功是一種進步的過程。只要因為你,一切都變得更好,因為你,每一天都有成長的痕跡,那麼你已經獲得了成功。環境是多變的,會給人帶來限制甚至困難,但環境永遠不能決定人的命運。世界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説,只是一系列的可能性,人永遠可以帶着靈活性在各種可能性中做出選擇。即使在完全不確定的情況下,人還是可以在“是”或“不是”之間做出選擇。
“沒有戰勝我們的東西使我們更強大”,今天,我想借這句話來為你們加油,也與你們共勉。
在與不確定性相處時,給自己一個相對可控的環境
我非常推崇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在不確定的外部變化下,更應強調人本身的作用,重視人的主觀努力,而非環境的約束。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與不確定性相處,與動盪的世界相處,才可以給自己一個相對可控的環境,讓自己安心備考。如果現在你每一天都能夠靜下心來複習備考,好好吃飯,按計劃作息和鍛鍊,這份收穫本身就足以證明你的強大,成為你人生一筆獨特的財富,伴隨你的一生並受益無窮。
疫情或者其他的外部環境變化,是一種客觀的變化,並非我們所能控制的部分,我們能做的是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心生怨氣,或者沮喪地認為自己“運氣不好”。接受因疫情影響,接受考試不得不延期,接受原本準備好的一些都被打亂,不得不採用新的複習方式,甚至是一個人孤獨地熬着。
而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與其説是卓越的天賦和才能,不如説是追求目標的意志。意志力是一個人性格特徵中的核心力量。當一個人下決心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或做成什麼事情,那麼意志力往往會驅使他心想事成。
曾經,有一個木匠為法官修理座椅,人們發現他比以往更細緻,對座椅不斷改進設計。有人問他原因,他解釋説:“我要讓這把座椅經久耐用,直到我自己作為法官坐上這把椅子。”説來奇怪,這人後來果真成了一名法官,坐上了這把椅子。
我們之所以忽略意志的力量,之所以不能夠堅持,往往是因為我們給自己界定了很多邊界,我們自己設定了各種“不行”“不能夠”“很困難”“做不到”。
事實上,一個人的心理容量是無限的,只要你不斷去拓展其邊界,就會感受到新的可能性。如果擁有無限的心理容量,我們必定用欣賞和寬容的態度對待一切,不斷接納全新的東西,哪怕是全新的挑戰和困難,把這一切作為拓展和探索心理容量的機會,也因此擁有了新的可能性。
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得到
相信不少同學對自己今年的備考,原本都做了計劃和安排,但突然因為疫情被打亂了,感到措手不及。我們都不得不面對一個選擇:是心生抱怨,感嘆運氣不好?還是視為正常,決心讓自己強大?這將決定我們最終會得到什麼,因為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得到。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取得驚人的成就。
我讀中學時,深受一本傳記的影響,這本傳記就是《居里夫人》。我所生長的地方是一個東北的小鎮,當時我並沒有很多想法。這本書激發了我,直接影響到我報考大學的專業選擇,我曾經想成為像居里夫人一樣的科學家,報讀了工科。
居里夫人為了獲得讀書資格接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挑戰;為了持續研究與探索,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她讓我明白,個人奮發向上的辛勤實幹是取得傑出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成就取決於你自己的付出而不是其他。我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懂得了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
取得成就所需要的前提條件是,我們願意為成就付出極大的努力。人生的基本命運就是自我成就,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有取得成功的人,與其説他們超越了身邊的人,不如説是他們超越了自己,他們付出極大努力,艱苦奮鬥,不受外部環境影響,朝着既定目標踏實前進。
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必有好結果
不少年輕的朋友都有一個疑問:人的一生中,當如何避免悲劇的命運、如何找到更好的環境讓自己成長?我非常同意一個觀點:“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我們遇到的任何毀滅性的災難,而是從未意識到自身巨大的潛力和信仰。”
在我講授《組織行為學》的課程中,我們常常需要討論一個人的潛能發揮的問題。圍繞着這個課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引發我們的注意,那就是大部分人取得的結果比他自己的潛力小,而且小很多。這是為什麼?不少人認為,是因為外部環境制約了人的潛力發揮。
但事實證明,人們最終取得成果是取決於他自己的主觀行為,而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的。這些主觀行為包括:你有什麼習慣?你用什麼態度對待外事外物?你的觀念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你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有什麼願望?
我曾經出任一家企業的總裁,公司老闆有一句話給了我很大幫助,讓我和團隊在行業環境不好的情形下,卻取得了強勁的增長。這句話是:“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必有好結果”,其實,這就是主觀行為。
一個優秀的人,其實並不是靠外部條件,而是通過自我的生長不斷得以成長。我相信每個考生都有不可低估的潛力,我也相信你如果做出有效的主觀行為選擇,那麼取得的結果會大於你的潛力,你是否可以成為優秀的人,就看你願不願意做好四個自我主觀行為。如果你願意,一定是可以有好的結果的。
手比頭高,從現在做起
“手比頭高”是我的座右銘,我也把它轉給了我的學生們。請你現在把手舉起來,就知道手比頭高。是的,你的行動才是你的高度,只有你願意為你的思想付諸行動,你的思想才有了高度。
對於備考的同學們來説,要想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就一定要要求自己在當下踏踏實實行動起來。現在就是你的所有,過去不是,將來也不是。奧地利一位詩人曾經寫道:“未來走到我們中間,為了能在它發生之前,就先行改變我們。”我借用他的説法,也想告訴所有的考生:你報考理想的學校走到你的面前,為了能讓它發生,你現在先踏實地行動起來。
現在,你所努力的程度、所生活的過程,會影響你一生的價值,如果你真正努力過,戰勝這次疫情給你帶來備考的挑戰,我相信,這段經歷給你帶來決定你生活的自由程度和心靈富有程度的深遠影響。
祝福大家在這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找到最好的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
作者:陳春花(作者為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編輯:姜澎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