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私信我,問我要不要和她一起團購一套國學經典。點開鏈接一看,好傢伙,整套的四書五經都包含在內了。我納悶地問你怎麼有興致學經典了,朋友説,這是給孩子買的,培養國學素養要從娃娃抓起嘛。想到她家孩子還沒滿三歲,再想到經常在公交車上遇到背三字經弟子規的小娃娃,我不禁一陣後背發涼。都説三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開發要趁早,但面對三歲以下的孩子,類似的教育是否有些過早了?
心理兼教育專家李子勳曾在他的書中説過,不想阻礙智力發育,就不要教三歲前孩子以下事。
讓孩子根據卡片機械地識字
3歲以前,兒童的直覺思維和圖形思維,而機械文字識別屬於抽象思維。根據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在進入小學(7歲左右)時具有抽象思維能力。三歲以前的兒童是更感性的思維方式。他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渠道感知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通過全身所有感官感知世界。大腦接收到的信息來源範圍更廣,刺激也更豐富。這樣可以促進大腦神經樹突的連接,促進智力的發展。
而機械識字則人為地切斷了這個過程。要知道,簡單通過漢字來認識事物,其實是比較呆板單調的。
舉例來説,三歲前的孩子認識房子,他看到房子模型知道這是房子,看到房子的圖形也知道這是房子,甚至通過房間裏牀、收納櫃也能知道這是間房子。但過早地識字,孩子看到“房子”這兩個字,雖然知道是房子,但各個房子的不同外觀、內部裝飾如何孩子是聯想不到的。失去了這麼多豐富的感知渠道,對孩子大腦發育的限制可想而知。
當然,這裏説的不要教三歲前孩子識字,指的是不要拿着卡片機械地教,如果孩子本身對識字有興趣,主動要求識字,跟機械識字還是有差別的,家長倒是可以順水推舟,教孩子認一些字。在這些孩子的眼中,他其實是把各種筆畫的漢字當成圖畫來認的,這沒什麼不妥。
盲目教孩子畫簡筆畫
記得我家娃上小班時,老師在一堂公開課上教孩子們自由繪畫。孩子們紛紛拿出彩筆塗鴉,作品上交後老師問家長們,覺得自家孩子畫得怎麼樣。家長紛紛表示對自家娃的不滿,同時對一個小女孩大加讚賞,因為她裏,花朵的花瓣是重疊的,太陽也有笑臉表情,小人的裙子上還有美麗的花紋,而其他孩子們跟她的相比起來,粗糙得不成樣子。
但老師説,這樣在她看來是失敗的,她問小女孩的家長,是不是平時教孩子畫過畫,家長點頭説是。又問是怎麼教的,家長回説因為自己也不會畫,就在手機上搜相應的簡筆畫教給孩子。老師嘆口氣,説就是你在盲目教,把孩子的思維給固化了。課堂上多次要求孩子們自由繪畫,其他孩子能天馬行空地塗鴉,但這個小女孩每次都是畫這麼一些東西,老師讓她隨便畫,孩子只會囁喏地説“我不敢,我怕畫錯。”
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和畫家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一書中説,六歲前的孩子不需要被教畫畫,尤其是形象畫。因為這些畫會禁錮孩子的思維,損害孩子的想象力。而繪畫中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作為孩子認知的一部分,其實屬於智商的一種。“智商”一詞最早由法國人比奈發明,包括觀察、記憶、想象、分析判斷、思維、應變能力等。
想象力屬於創造力的一種,是人類最可貴的能力。而畫畫恰恰表現了孩子對世界和周圍事物的認知和表達,成人若是提前機械地教孩子畫簡筆畫、素描畫,則會禁錮孩子的思維,進而禁錮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從而損害孩子智力。
那麼,當孩子表現出繪畫興趣時,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三歲前的孩子可自由塗鴉,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三歲後,家長可引進各種繪畫材料,包括水粉、水彩、蠟筆、油畫棒等,讓孩子運用材料自由表達。切不可自己盲目指揮孩子畫畫,更不可盲目指責孩子“畫得不像”。
當孩子畫完之後,家長要適當引導孩子説出自己的作畫內容。比如“你都畫了些什麼呢?”無論孩子畫出的線條多麼凌亂,家長都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表達,這樣才能保護孩子的繪畫熱情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