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父子十五為人師焉,陳留王孝逸先達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豈以年乎?——《文中子·立命》
俗話説:“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所以自古以來,我國就對教育格外的重視,其中更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説法。到了現代,由於高考“硬核”模式的存在,導致很多學校開啓了“工廠形式”的制度,為了產出分數更高的學生,它們不惜犧牲學生們的課餘時間來不斷地給學生們灌輸課本上的知識點,以至於繁重的學業佔據了學生們大部分的課餘時間,同時它們也扼殺了學生們的天性。
01
都説:死讀書不如不讀書。然而,在應試教育壟斷下的今天,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學校很難去“因材施教”,因此學生們也成為了應試教育下的犧牲品。
於是,在我們面前便出現了這麼一個畫面:一所名為“學校”的加工廠不斷的生產出一批又一批一摸一樣的讀書人。他們不僅呆板而且不會創新。隨着這樣的“讀書人”越來越多,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人才過飽和的假象(雖説各個領域的工作人員不少,但每個領域的頂尖人才還是少之又少)。
為了解決社會上這個矛盾的現象,很多教育家紛紛出謀劃策。其中以北大為首的幾所高校更是為此在不斷的開創探索。
有趣的是,北京大學為了實現教育的多元化,實現人才的“因材施教”,為此特意設立了一個特殊的專業。該專業只有一個學生,曾經有網友調侃道:“該專業一人曠課全系放假”。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專業六系單傳,也就是説,每一屆招生,這個專業只招收一位學生。那麼這麼“古怪”的專業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能在當今這個應試教育的王朝中能僥倖存活並倖存至今?別急,且聽筆者我娓娓道來。
02
這個專業就是古生物學專業,乍一聽,這個專業的名稱讓人覺得很陌生,畢竟在如今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古生物研究往往會給人的一種厚重的時代感。不過既然北京大學一直開設這門專業並沒有因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將它取消,也就是説明這個專業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
眾所周知,北京大學對學生的教育非常的寬泛,它不限制學生的想法,它的教學制度並不像其它高校那樣刻板,它更講究的是多樣化全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北京大學也就衍生出了很多特別有意思的專業,並且為這些領域培養出了很多高端的人才。需要在此特別説明的是,儘管北京大學的教育很寬鬆,但它對學生的學習也是十分的嚴格。也正因為如此,北京大學的畢業率十分的低。
古生物學專業便是諸多特殊專業中的一門。古生物學專業雖説是一個冷門專業,但是它對人類的發展還是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北京大學並沒有放棄它,每年依舊按照往年的慣例招生,但它招生的方式又特別的“另類”,秉着對該專業的尊重,每年北大都是擇優選擇生源。簡而言之,就是錄取那些真正對該專業感興趣的學生。
説到這,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覺得:在當今各大學在不斷擴招的背景下,北大有如此的“做派”,委實有點“任性”。
不過作為中國最高學府之一的北大,確實有資本這麼肆意妄為,再者這也正恰好體現了北大為新時代教育體制所做出的努力。
據瞭解,從這個專業被設立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8年,在這8年裏,北大隻招收了六名學生。很多人都感到納悶,如此怪異的專業怎麼會有人對此感興趣?
俗話説:“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還真的有人對這個專業感興趣。舉個典型的例子:北大優秀畢業生——餘逸倫,他就是一個古生物學的愛好者。
如果非要談及他與古生物學的淵源,這時間怕是要追溯到餘逸倫的童年時代。餘逸倫從小就愛看侏羅紀公園,並且他對裏面的恐龍有種近乎瘋狂的迷戀。
在中學的時候,他就已經跟隨專家親手挖過恐龍化石,並且在他高中的時候他還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肉食恐龍頭骨大觀的文章。自此他在這個領域裏聲名鵲起,憑藉着優秀的人生履歷他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
結語
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個人的專業,北大又是如何去安排這個專業的課程呢?簡單地來説,北大並沒有為這個專業專門開設課程,所以學習這一專業的學生,只能跟着其它專業的學生上課,不過到大二的時候他們將會面臨專業分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