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塵封了70年的歷史檔案 講訴交大學子從學生到軍人的傳奇故事
這是一份塵封了70年的歷史檔案,泛黃的紙張清晰地記載着1950年“國立交通大學本屆畢業生分配工作名單”的內容。
其中標註“本學期開始時即參加工作”的字樣尤為醒目,而正是這簡潔的十個字,其背後卻講述了交大青年學子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反空襲,陳毅市長“召喚”交大學子
1950年2月6日,國民黨空軍數十架飛機輪番轟炸了上海楊樹浦、閘北等處的發電廠和自來水廠,致使城市停電停水,無辜市民傷亡千餘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二六轟炸”。
■?“二六轟炸”中被炸燬的上海電廠
空襲慘案發生時,雖然淞滬警備司令部防空處在安國路76號已建立了第一個雷達隊,但架設的雷達是繳獲的國民黨殘留的日本四式雷達,機器陳舊,缺少零件備件,經常不能正常工作。加之操作人員技術水平低,因此當敵機來襲時,雷達根本沒有發現其蹤跡。
為了保衞上海乃至新生政權的安全,建立起一支能戰鬥的雷達部隊迫在眉睫。
為了肅清上海領空的“敵蠅”,還人民以透徹安寧的藍天。三天之後,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陳毅下達指示:立即借調交通大學即將畢業的部分大學生,前往淞滬警備司令部防空處雷達隊進行突擊學習,儘快掌握雷達操作技術。
大年夜成為中國第一代雷達操縱員
2月16日上午,交大校領導和黨總支研究決定,把這一重要任務交給工學院電機系電訊組畢業班的團支部。
那一天是除夕,當天下午,一輛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卡車將21名交大電機系學生送到防空處(提籃橋安國路76號一幢8層高的大廈)報到,後來這裏也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雷達兵的營地。
這21名大學生就是1950年“國立交通大學本屆畢業生分配工作名單”上註明“本學期開始時即參加工作”、派往“上海警備部防空處”的同學。他們分別是林學昌、唐安琪、陳輔倫、葉隆駿、石松年、孫祥麟、周思文、桂體仁、喬雲台、計燕華、吳炯明(女)、劉瑜(女)、曹美琪(女)、史濟民、劉篪、黃秀銘、李曾善、盧象疇、李龍蓀、夏克同、沈逢吉,其中包括2名黨員、18名團員和1名主動請纓的非團員學生。
“其實當時這批學生距離畢業僅有一個學期,形勢嚴峻,環境還不穩定”。但他們自願放棄即將“畢業”的願望,當天整裝到防空處報到,立刻進入角色,在雷達工作室熟悉機器、練習操作,他們編排成7個戰鬥值班組開始了晝夜輪值。不到24小時,就在大年夜,21位交大青年學子便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有着大學學歷的雷達操縱員。
織就抵禦空襲的天網
對於21名交大青年學子來説,他們在學校學習過無線電理論知識,但是對於“雷達”二字只聽説過或在書本刊物上看到過,實物當然是第一次見到,更無經驗可言。
當他們面對從國民黨軍隊繳獲的經過修復的日本四式舊雷達,真不知從何下手。並且他們很快發現,地面觀察哨肉眼都能看見的敵機,雷達卻沉默了,屏幕上絲毫不見蹤影。
>
■?雷達操縱員在戰備執勤中(來源:《解放軍畫報》)
雖然工作極其困難和複雜,但他們憑着在交大打下的紮實基礎、滿腔愛國報國熱情,投入戰鬥,日以繼夜,分析原理、核對線路,檢查每一個零部件及至每一焊接點;同時也得到了交大電機系教師蔣大宗以及上海國際無線電台總工程師、交大校友錢尚平的幫助;最終經過多次全面仔細地調試,在3月11日,架設在安國路76號防空大樓樓頂上的日本四式雷達終於能開機工作,顯示器熒光屏上出現了近距離固定回波。
這意味着第一支雷達隊從那一刻開始,真正能夠擔負起對空情報保障任務了。
■?架在安國路76號樓頂的“日四式雷達”,第一次監測到敵機
隨之,他們又將另一部313雷達架調試成功,設到外白渡橋畔的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上。
正是憑藉這兩部剛修復的雷達,3月20日,交大學子石松年、計燕華和曹美琪(女)在值班時,及時地發現了東南方向250公里外來襲的敵機,使我軍高射炮部隊在第一時間做好了戰鬥準備,使得敵機還未接近目標就倉皇逃去,成功守衞了當時的敵機意圖轟炸的閘北水電廠。這也是新中國第一次利用“修復”的雷達成功監測到敵機。
■?1950年10月,百老匯(上海大廈)雷達站集體照。後排左起三位分別是曹美琪、劉瑜和吳炯明
老一輩上海人的記憶,幾乎都能清晰地定格在載入史冊的這一天,1950年5月11日夜裏,一架依仗夜色掩護突襲的B-24飛機,在200多公里外即被安國路雷達隊率先發現並牢牢鎖定。
當時上海頂空,探照燈光束、高射炮與殲擊機發射的炮彈交相輝映,最終一舉將敵機擊落,殘骸墜毀於浦東塘橋鎮。這是我軍雷達兵協同其他部隊取得的首個戰果。
■?市民圍觀被擊落的敵機殘骸(來源:上海市檔案館)
從2月中旬到5月中旬,21名交大青年學子,精研專注、團結戰鬥,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任務,為保衞新政權、保衞大上海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展現了交大青年勇擔當、能擔當的優秀特質。
發揮“種子”效應,將交大智慧播撒祖國各地
1950年5月,毛澤東主席批准組建雷達營。防空處雷達隊劃歸上海防空司令部雷達營,編為第一中隊。當時在雷達隊工作的21名交大學生,除1名同學回地方工作外,其餘20名同學全都穿上軍裝,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雷達兵。
■?上世紀五十年代部隊授銜,雷達女兵第一次穿上帶星的軍裝。後排左一為陸平(交大),左三為何捷明(交大)
從學生到軍人,從一無所有到取得戰果,他們既是我軍第一批雷達操作員,也是最早組建新中國雷達兵的種子部隊。他們後續調至華東、華北、東北、中南各大區,支援其他軍區、兵種和雷達、防空等軍事院校建設,為新中國雷達部隊的擴建和發展、構築牢固的中華防空雷達網起到了“種子”的作用。
■?高級防校雷達教員蔣澤廉(交大)中尉在教課中(來源:《解放軍畫報》)
有軍事學者評價到,安國路76號是誕生新中國‘雷達兵的搖籃’,而交大第一批雷達兵無疑是這個‘搖籃’中的骨幹人羣。”他們也基本實現了基本上實現了陳毅司令員提出的“你們要起‘種子’作用”的使命。
在雷達部隊的初創時期,除了首批交大雷達兵,還有不少學子投身到雷達事業中。也就是在1950年期間,參加防空雷達部隊的交大學子不少於52位。他們後來在祖國天南海北,像“種子”一樣,做技術帶頭人、技術副連長或教員等,培養出一批批雷達部隊的骨幹隊伍。
資料來源:孫萍撰文《新中國雷達部隊的“種子兵”——背後的故事》、王宗光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史》(第5卷)、上海交大檔案文博管理中心館藏、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