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文/當年一木
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韓國仁川登陸,隨後朝鮮半島局勢急轉直下,北方的金日成差點遭遇滅頂之災。10月15日,我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在這短短的1個月時間內, 我國的決策層,針對要不要打這場仗、誰來打、怎麼打這一系列問題,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70年前的那場硝煙早已散去,但是朝鮮戰爭幕後的故事,直到今天讀起來,依然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接下來,本文多方參考權威資料,力圖用客觀、公正、詳實的文字,帶您詳細瞭解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毛主席就一直在密切關注朝鮮半島的局勢。朝鮮戰爭,絕不只是朝鮮半島兩個小兄弟的家事,其背後是東西方陣營的戰略博弈。可以説,朝鮮戰場的形勢,時刻牽引着幾個大國的敏感神經,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引起軒然大波!
作為朝鮮的鄰國,一旦朝鮮形勢失控,對我國的影響可想而知。可以説,我們根本就沒法置身事外。
毛主席早就在思考戰略層面的問題,比如:朝鮮戰爭,究竟是局部戰爭,還是全面擴大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會出兵干涉嗎?如果美國真的出兵,我國怎麼辦?蘇聯持什麼態度?
朝鮮戰場,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得不早作打算。於是,毛主席在1950年8月5日下令,東北邊防軍30萬人要在8月份完成編組集結,做好戰事準備。
我們只有擺出不懼戰的姿態,才能讓敵人不敢貿然挑起戰事!當時,毛主席就已經明確表態,一旦美軍越過三八線,我國必然會出兵朝鮮。
然而,美國人根本不相信我國敢於出兵朝鮮,特別是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打心底就瞧不起我國。即使他得到情報,中朝邊界已經有大批部隊在集結,他也根本不在乎。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美國總統杜魯門專程飛到威克島,與麥克阿瑟會商:“如果中國出兵怎麼辦?”麥克阿瑟説:“中國人不會出兵,中國歷史上一場仗都沒打勝,出什麼兵啊?他們把兵力放在這兒嚇唬我們。”
但是,麥克阿瑟顯然低估了我國人民抵抗外辱的決心,再強大的敵人在我們眼裏都是紙老虎!雖然我們愛好和平,但是面對強敵的挑釁,我們也絕不會認慫!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1950年9月25日,總參謀長聶榮臻元帥,向美軍發出警告:“美軍過線,中國絕不會置之不理。”然而,驕橫的美國,理都沒理。
1950年10月2日晚上,我國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但是,從心裏講,我們當時並不想打這場仗,所以,我們試圖做最後的努力,避免與美國在朝鮮半島迎頭相撞。10月3日凌晨,周總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表態“韓軍過線我們不管,美軍過線我們要管!”
10月4日,美國正式回覆“不要低估美國的決心”。10月7日,美國總統下令:美軍越過“三八”線,直奔平壤。
10月8日,毛主席下令:着志願軍迅速向朝鮮境內出動。
由此,開啓了中美雙方在朝鮮戰場的較量。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出兵朝鮮,事關國家命運,是個很慎重的決定,絕不是拍腦袋定下的主意。
事實上,在決定出兵朝鮮之前,我國內部決策層,曾經歷過激烈的討論,涉及的問題非常多,比如:究竟派誰領兵掛帥?
面對武器裝備先進的美軍,為了確保這場仗打贏,我方派出的元帥,一定要能征善戰,敢打硬仗!當時,毛主席內心裏最中意的有兩個人:粟裕和林彪。
然而,毛主席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沒有選擇粟裕,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第一:粟裕曾經負過傷,腦袋裏留有兩塊彈片,一直沒有取出來,病情不穩定,時常發作,嚴重時甚至昏迷。拖着病體上戰場,可能會加重病情,更怕誤事。
第二、粟裕此前一直指揮的是三野,當時東北邊防軍,大部分都是原四野的部隊,如果讓粟裕指揮四野,很可能根本就指揮不動。
第三、當時粟裕正在坐鎮東南沿海地區,提防着老蔣的反撲,這個任務也很艱鉅,不能輕易抽身離去。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毛主席雖然找粟裕談過,讓他領兵掛帥,粟裕也願意接下這個任務,但是,當時他病情加重,需要休養。而此時戰事迫在眉睫,很可能朝夕之間就要出兵,不能等粟裕康復。
於是,毛主席私下跟周總理商量,兩人達成了一致意見,認為林彪是最佳人選!毛主席的決定有以下4個考慮:
第一、林彪能打仗,軍事指揮才能,在我軍是數一數二的,跟粟裕難分伯仲。並且,他曾有過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比如:遼瀋戰役。
第二、出兵朝鮮,首選部隊就是東北的邊防軍,而邊防軍大部分都是原四野的部隊。林彪在四野很有威望,讓他指揮老部下,得心應手。
第三、當時快到冬天了,朝鮮地區氣候嚴寒,而林彪在1945年就曾領兵東北,對於嚴寒環境下作戰,有着豐富的經驗,能適應朝鮮的氣候條件。
第四、出兵朝鮮,必然會涉及到與蘇聯、朝鮮兩方的協作,剛好林彪與兩邊都有交情。在東北時期,林彪曾與金日成並肩作戰,朝鮮人民軍很多將領曾是林彪的老部下。林彪在1938年被閻錫山部下誤傷,曾經去蘇聯治過病4年,與蘇聯的將領關係處得不錯。由他掛帥,能處理好國際關係。
毛主席和周總理商量好了之後,決定找林彪談談,畢竟這樣的大事,還是要尊重他的個人意見,看他是否願意領兵。
然而,讓毛主席和周總理沒想到的是,林彪的態度,讓毛主席很生氣,甚至周總理也對他嚴厲批評!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毛主席來找林彪,並沒有直接向他傳達領兵去朝鮮的命令,而是先聽聽林彪對於出兵朝鮮的看法。
然而,對於出兵朝鮮一事,林彪與毛主席的意見存在着明顯的分歧。林彪旗幟鮮明地表態:不贊成出兵朝鮮!
在此需要説明的是,林彪並非害怕打仗,畢竟他也是身經百戰的名將了。他不贊成出兵,並非出於個人利益的考慮,而是站在國家的立場,提出不同看法。為何不贊成出兵,林彪是這樣考慮的:
第一、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正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時候。打了二十多年仗,老百姓也厭倦了,只想過和平的日子,不想再打仗了。
第二、中美軍事力量對比,實在是懸殊,這一仗未必打得贏。美國有海陸空三軍,而我國能依仗的的只有陸軍,海軍和空軍才剛剛起步。並且,美國的飛機大炮數量多,又先進,而我國的則完全沒法比。這就好比一個小學生跟一個大學生,來扳手腕,結果可想而知。一旦出兵,如果戰敗,必然引火燒身,不值得!
針對現狀,林彪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可以在東北陳列重兵,保衞好我國的邊境就行。至於朝鮮人民軍,應該調整戰術策略,利用朝鮮的複雜地形,跟美軍打游擊戰。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聽了林彪的個人意見,毛主席並沒有責備他,畢竟林彪所説的也是事實。但是,此時毛主席已經下定決心要出兵,如果意見不統一,後續工作很難開展。
於是,毛主席多次找到林彪,做他的思想工作。毛主席反覆解釋,我們為何一定要出兵朝鮮。毛主席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來,也説明我們是局內人;不出去,連入局的可能性也沒有!”
毛主席向林彪分析了不出兵的後果。如果不出兵,坐等美軍開到鴨綠江邊,將會對我國造成嚴重挑戰:
第一、我國的戰略後方出現新的威脅,國力軍力將受到新的牽制;
第二、東北重工業基地,會變成戰爭前沿,對於我國恢復經濟的進程,將形成干擾和破壞;
第三、如果朝鮮半島被美軍全部佔領,我國東北就失去了戰略屏障,東北的電力供應會受到影響,並且朝鮮半島可能會成為外國入侵我國的跳板。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然而,林彪很固執,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同意出兵朝鮮。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可能再讓他領兵掛帥了。
那麼,接下來該選擇誰呢?着實讓毛主席和周總理犯難了……
正在他們着急的時候,有人主動站出來請纓,要求領兵出征,正是陳毅!但是,毛主席考慮到陳毅主要是做政工類的工作,對於領兵打仗,還是欠火候,所以否決了。
最後,毛主席和周總理重新物色人選,一致看中了一個人:彭德懷。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毛主席·《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10月2日,毛主席召集部分高級將領,共同商議出兵朝鮮一事。在這次會議上,林彪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並且,會場上有將近一半的人,贊同林彪的意見,也不同意出兵!
毛主席深知,出兵朝鮮,不應該被“能否打贏”這個問題糾纏住,事關國家安全問題,退無可退!很顯然,毛主席看到了比“戰場勝敗”更重要的戰略層面。可惜,部分將領眼光有限,看不明白。想改變這部分人的看法是很難的,如今急需一位有分量的人站出來説句話,一錘定音!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10月2日的會議,沒有商量出結果,到了10月5日,繼續開會。幸好彭德懷及時趕到,在會議上明確表態:“如果戰爭非打不可,晚打不如早打!等到美軍陳兵鴨綠江,他要入侵我們,隨時可以有藉口,到時候我們就被動了!”
聽了彭老總的發言,毛主席站起來,説:“唇亡則齒寒,户破則堂危!這場仗必須打,不打危害更大!”
正是因為有了彭德懷的關鍵表態,支持出兵朝鮮,這件“久議不決”的事情,才算正式定了下來。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既然定了出兵,接下來就該考慮這場仗該怎麼打的問題。
10月6日,周總理主持會議。誰料,在這次會議上,林彪繼續“老話重談”,説不應該出兵!
脾氣向來很好的周總理,這一次再也忍不住了,當場發火,嚴肅批評林彪:“現在不是要不要打的問題,而是敵人逼着我們非打不可!這個問題在上次會議已經有了結論,我們這次會議,不是討論是否出兵,而是討論如何落實毛主席的決定!”
這次會議定下了出兵朝鮮的各項安排等具體細節問題,最後林彪也表態,服從會議決定。
後來,毛主席私下跟周總理討論時,提起林彪的態度,很是生氣!毛主席一語道破了林彪的缺點:
“林彪打仗謹慎有餘,而膽略不足。身為高級將領,卻缺乏戰略眼光,臨陣怯戰,實在是不應該。林彪怕我們打不贏。怕美國的原子彈,我堅信原子彈是紙老虎!”
可以説,毛主席看人很透徹。論打仗,林彪比彭德懷要強得多,但是,戰略眼光卻比不上彭德懷。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其實,林彪在當時的環境下,提出了不同意見,並不是他的錯,畢竟他也是為了國家好,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只是戰略眼光有限而已。所以,周總理雖然批評了林彪,但是並不針對他個人,純粹是討論事情。毛主席也並沒有因為林彪不同意出兵朝鮮而責備他。
因為林彪擅長打仗,所以儘管他不同意出兵,毛主席還是找到他,與他討論對朝作戰時的具體戰略戰術問題,林彪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針對敵我雙方實力懸殊的現狀,提出了很多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林彪考慮到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認為:
第一、在戰略上,既然決定出兵,就要先打幾個大的圍殲戰,穩定局面,樹立國威;
第二、在戰術上,對於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應該集中優勢兵力,“以眾擊寡”,為了打好圍殲戰,可以將火炮集中起來使用。
林彪提出的建議,毛主席還是很認可的,對他提出了表揚。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朝鮮戰爭我們最後還是打贏了,現在回過頭去看當年的決定,其實當時很多人反對出兵,有顧慮,也是很正常的事。
而歷史,也證明了毛主席當年的戰略眼光,高瞻遠矚。
積貧積弱的新中國,面對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挑釁,敢於亮劍,並且還打贏了,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頑強不屈,還一雪百年來受西方列強欺負的屈辱!也藉此機會,讓一盤散沙的國人,面對強敵變得更加團結,
最重要的是,這場仗,打出了我國的尊嚴,為我國贏得了國際地位,讓全世界不敢再小瞧中國人!
我們大膽假設,如果當年毛主席能知道這一仗會產生這麼好的效果,估計早就出兵了。而林彪也不至於因為太過於謹慎,而錯失這個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好機會。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1950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這一個月間關於要不要出兵等激烈爭論的議題,都得到了時間的檢驗。歷史再一次證明了毛主席的偉大,是他的戰略眼光,讓我們有了朝鮮戰爭這一場“立國之戰”!
也正是因為當年的出兵,才有了我國70年的和平,以及如今的強大!
如今,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的艱難處境,我們能深切感受到毛主席做出“出兵朝鮮”這一決定的艱難,以及他承受的壓力之大!
這種不怕事的勇敢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致敬毛主席,致敬朝鮮戰爭裏犧牲的前輩!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謹以此文,向志願軍英雄們致敬!英雄,永垂不朽!
本文參考資料:
(1)金一南·《為什麼是中國》;
(2)李峯·《決戰朝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93 字。

轉載請註明: 出兵朝鮮的幕後歷史70年前,是否出兵誰領兵曾有過激烈爭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