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裏可能會有很多家長及學生會有疑問了,物理科目一直都是僅次於語數外主科的科目,並且物理科目也代表了高中理科的一座大山,難度還是有的,它作為新高考模式下“理科生”的必選科目是有代表性的。
但歷史科目從小到大給我們的印象都是一個副科,很多人都覺得政治或是地理更能代表文科,為什麼要把歷史科目設定為文科必選科目呢?
這就需要大家對歷史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了。歷史、政治在文科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政治有專家認為是正在進行中的歷史。其實這種説法不無道理,確切地説,歷史學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民族靈魂的根基。
帝王將相、年號歷表、法條律令,都是歷史記載的文明要素,屬於歷史知識。歷史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承載着將我們描述為中國人的文化特質的歷史觀念,以及讓我們能夠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的歷史記憶。
並且在高校人才培養的普遍認知中,物理是自然科學專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則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將這兩門科目作為首選科目,有利於考生為進入大學開展專業學習奠定紮實基礎,有利於高校相關專業對學生的培養。
事實上,物理、歷史兩科的基礎性不僅在於學科知識的基礎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構建科學思維方法、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方面的重要性。中學階段如果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將是很大的缺憾。
很多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就是背一背年代事件、人物,瞭解一下故事關係就可以了,但是如今高考對於歷史的考查可謂是“花樣百出”,如果不能理解背後的核心思維,系統整合知識背景,再用符合邏輯論證的語言組織論述,面對高考的綜合性題目考查,很難發揮出更高的水平,顯出優勢。
京譽君以2020年的北京卷為例。2020高考北京卷的試題,給了兩段材料,讓學生自己做分析:“閲讀材料,並結合所學,評析十三行的興衰”。
題目只有兩段古文原文的材料,沒有提示具體的解題思路和知識,卻要讓考生做興衰評析,試想如果學生沒有系統的歷史思維方法,該如何駕馭這樣的題目?
在全國高考1卷中考查對歷史人物的分析試題:給一段帶有文言的材料,讓考生分析:
(1)根據材料,簡析蘇綽被字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六條詔書"的歷史意義。(7分)
這樣的題目,也都是考查學生從古文的語境中,分析人物行為,從歷史場景中概括人物的行為決策得失和時代背景機遇。
歷史科目考查的不只是課本上“何時何地發生何事”這些“小知識”,而是從這些“小知識”,推廣到歷史事件的邏輯,再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大思維”。
歷史題目背後的能力考查,不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或者“故事有趣”,而是有3個核心能力:
1、歷史古文材料解讀:閲讀理解、信息加工能力
2、探究題、任務情境作答: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
3、概括和論述觀點題:語言組織論述的能力,包括表達的邏輯性,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作為文科的代表科目,與它相關的科目組合報考專業都有哪些呢?京譽君進行了整理,僅供各位家長和考生參考!
在新高考“3+1+2”這種模式下,有效地避免了大部分考生因為物理學習難度大而棄選物理的現象,同時也給了偏文的考生一些機會,除了首選歷史的專業可以報考,還有很多不限選考科目的專業也供考生進行選擇。
而新高考改革把歷史納入首選科目,突出了歷史學科的基礎地位,是對歷史傳統的弘揚,既把準了歷史的精神主動脈,又緊扣住時代主題,體現了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