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只是廢除了丞相?宰相制度一直流傳到清末?歷代稱呼都不同

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一直到了明朝時期,廢掉丞相之後,改立了內閣大學士,這所謂的宰相才逐漸穩定下來。後來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又設立了軍機大臣,完全取代內閣大學士的地位。
導語: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勤勞的皇帝,他認為做皇帝就應該事事都親力親為,可當他一統天下以後,忽然發現有一個人比較礙眼,那就是他的丞相。
朱元璋在位期間,一共有4位丞相,分別是:
從胡惟庸以後,大明王朝再也沒有設立丞相這個職位,因為朱元璋覺得自己精力充沛,一個人管理全國的大小事務,那就足夠了。為什麼非要找一個礙眼的丞相來分自己的權力呢?
所以朱元璋在殺掉胡惟庸以後,下令徹底廢除丞相這個職位,那麼很多人就有點不解了,為什麼後世還有很多人被稱為宰相呢?其實宰相和丞相是兩碼事。
朱元璋只是廢除了丞相?宰相制度一直流傳到清末?歷代稱呼都不同
01宰相是一種制度,丞相是一種職位。
在中國古代,宰相一直都是以一種制度的形式流傳下來。除了在遼國曾經以宰相作為官職以外,其他任何朝代,都是將宰相認定為一種制度。
而丞相則不同,那就是確確實實的官職。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都要受到丞相的制約,所以丞相這個職位是有相當大的權力的。
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史記》
《史記》
宰,也就是主宰的意思,而相,則是輔佐的意思。在輔佐君王的人當中,具有主宰地位的人,一般都被稱之為宰相。
所以歷朝歷代對宰相的稱呼,那可就多了去了。不過丞相,是宰相制度當中,稱呼最普遍的一種職位。
比如説我們讀三國的時候,常常會有人稱呼曹操為丞相,這就是説東漢時期,宰相的稱呼,那就是丞相。而諸葛亮後來也被稱為丞相,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在西漢開國之初,蕭何被劉備任命為丞相,由此可見,漢朝從開國到滅亡,對宰相的稱呼都是丞相。
其實我們所熟知的丞相當中,最早的一位不是蕭何,而是李斯。李斯被秦始皇任命為左丞相,總攬全國政務。由此可見從秦朝開始,丞相就已經成為了宰相制度中的一個職位。
朱元璋只是廢除了丞相?宰相制度一直流傳到清末?歷代稱呼都不同
02歷朝歷代對宰相的稱呼都不盡相同。
我們剛才得知,秦漢時期,對宰相的稱呼那就是丞相。因為李斯、蕭何、曹操和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丞相這個名頭幾乎也要取代宰相這個稱呼了,所以很多人將丞相和宰相搞混淆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十一月,以子儀為尚書令,上表懇辭曰:“臣以薄劣,素乏行能,逢時擾攘,猥蒙驅策,內參朝政,外總兵權。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糾逖羣慝,功微賞厚,任重恩深,覆之憂,實盈寤寐。臣昨所以固辭太尉,乞保餘年,殊私曲臨,遂見矜許。---《舊唐書》
《舊唐書》
其實宰相在歷朝歷代的稱呼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有時候甚至連相這個字都沒有體現出來,但是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是一樣的。
朱元璋只是廢除了丞相?宰相制度一直流傳到清末?歷代稱呼都不同
03那麼朱元璋廢除丞相以後,宰相制度就不存在了嗎?
朱元璋自己精力旺盛,他廢了宰相制度以後,每天熬夜到凌晨都沒事兒,可是他的子孫們未必就有這麼強盛的精力。
所以在朱元璋非常丞相這個職位以後,其實宰相制度並沒有真正消失。只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被稱為內閣大學士。
未幾,賜廣洋死,廣洋妾陳氏從死。帝詢之,乃入官陳知縣女也。大怒曰:“沒官婦女,止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乃敕法司取勘。”於是惟庸及六部堂屬鹹當坐罪。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時謫為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詞連寧、節。廷臣言:“節本預謀,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可不誅。”乃誅惟庸、寧並及節。---《明史》
《明史》
如果只是換個稱呼,那朱元璋廢除丞相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所以説內閣大學士和丞相之間,其實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內閣大學士被定性為皇帝的顧問,也就是説本來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相當於是皇帝的參謀。他們的官階也不高,只有五品官。
可是伴隨着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在不斷攀升,內閣大學士們的地位也逐漸在提高。他們雖然名義上在尚書、侍郎這些官員下面,可是他們得到的是皇帝的第一手消息,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明史》
所以到了後世,內閣大學士基本上就是當朝丞相的職位,尤其是內閣首輔,那就是臣子中的一把手,有時候因為功勞也會被逐漸提升為正一品。
在雍正年間內閣大學士做出了調整,被評定為正一品。後來雍正皇帝為了方便處理西北戰局問題,所以設立了軍機處,此後軍機大臣徹底取代了內閣大學士。
朱元璋只是廢除了丞相?宰相制度一直流傳到清末?歷代稱呼都不同
04丞相被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取代,可不是換湯不換藥。
朱元璋的的確確取消了丞相,相當於取消了宰相制度。可是這個制度延續千年是有道理的,所以宰相制度並沒有取消,只是換了一種形式。
歷朝歷代其實對宰相的稱呼,一直都在變化,從太宰到丞相,到尚書令、大司徒、中書令等等,每一次身份的轉變,其實都沒有在實際上改變宰相的職權。
那麼明朝這一出,跟過去也是一樣嗎?當然不是,這回朱元璋是玩真的了。廢除丞相剛開始的時候,他十分興奮。可是後來他也比較累,所以就設立了內閣大學士。
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為之,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諭羣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明史》
這個時候的內閣大學士,只有票擬權,也就是當百官的奏章傳上來以後,先由內閣大學士閲讀一遍,寫下自己的處理意見貼在奏章上一起呈現給皇帝。這就相當於是提出自己的一個意見,讓皇帝做為參考,減少皇帝獨斷專行導致錯誤的可能性,也能夠減輕皇帝的負擔。
朱元璋過世以後,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逐漸大了起來,不僅有票擬權,而且有批覆的權力。不過我們仔細看看,其實就是一個傳話筒。真正起到決定大權的人,還是皇帝本人。
這豈不就是朱元璋想要達到的目的麼?內閣大學士跟丞相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不過他們的出現,既能夠減輕皇帝的負擔,又能夠減少專權的可能。
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明史》
不得不説朱元璋的這次改革,的確非常成功。奈何計劃趕不上變化,朱元璋的如意算盤,其實到了張居正時期,還是落空了。
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基本上充當了丞相的所有職責。實在是沒辦法,皇帝太小,太后又不願意干政,又沒有干政的外戚或者太監,只好辛苦張居正這位內閣首輔充當一下帝國領袖的重任了。除此之外,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沒有一個的權力是影響到皇權的。
總結:宰相稱呼的不斷轉換,其實標誌着皇權對相權的限制。
我們看歷朝歷代的宰相,稱呼都是不一樣的。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漢朝的丞相,到了隋唐時期,就逐漸消失了。
這一系列的轉變,只能説明一件事,皇帝一點也不信任宰相。或者説,皇權擔心被相權所掣肘,所以不希望相權太強大。可時皇帝又需要宰相來幫助他治理國家,這是相對矛盾的兩種狀態。
內閣大學士的出現,其實已經完美地化解了這一切。因為他們只負責上傳下達,期間再提提建議,最終決定權,始終都落在皇帝手裏。所以説明清兩朝,都是採用這種制度,因為內閣制度,對皇權來説,是最有利的。
參考資料:
《漢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84 字。

轉載請註明: 朱元璋只是廢除了丞相?宰相制度一直流傳到清末?歷代稱呼都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