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漢城改叫首爾,韓國人不要求別的國家,為何只呼籲中國更改稱呼?
前言
它是世界是十大城市,也是亞洲地區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首都,它的燈紅酒綠,它的紙醉金迷,都不足於來形容他的繁華,他就是首爾。一個集古代風格與現代風格完美碰撞下誕生的金融城市。而首爾之前曾叫漢城,之後才改成首爾,二者之間也是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呢。
一個國家能不能走的更遠走的更高,民眾的信仰支持很關鍵,除了領導者的英明決策外,這個國家有沒有文化底藴也很重要,而韓國首都改名就是韓國重新建立國家文化底藴的開始,也是一次嘗試。
600年前,李祹-李氏王朝的四代帝王,為了擺脱漢字,一直在研究屬於自己王朝的字,如此,便可以理解韓國非要改名了。而開始的漢城此名也是有歷史的,李氏王朝的建立者-李成桂,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後就看不上前朝破敗的首都了,並且他的王朝就應該找一個屬於他的首都,於是漢江以北的地區作為首都,原本是叫漢陽的,但是,李成桂很會來事,為了討好當時的明朝,又被叫做漢城。
在周朝剛建立的時候,朝鮮地區此時就已經是周朝大地上的國土一角。之後由於距離山高皇帝遠,漸漸疏遠。商紂王的叔祖來領5000族人佔領了這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也就是韓國引以為豪的''箕子王朝'',其實就是中國人建立的王朝。時間不停,歷史的潮流很快就到了漢朝-一個統一天下的時代。當時一位燕國後代名為衞滿的人,率領1000人打到了朝鮮,短時間裏就推翻了已經衰落的''箕子王朝'',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衞氏王朝。
在這之後,韓國的歷史應該是略有耳聞,如出現過和我古代類似的三國鼎立時代{百濟、高句麗、新羅},而那時的我國正處於盛唐時期,或許是因為盛唐時期強大的國家實力以及對周邊小國採取的懷柔政策,導致這些小國特別願意得到大唐的庇佑。而當時新羅的統治者就曾借唐朝手,合併了其他兩國,最後再把唐朝的勢力趕出去,最後讓朝鮮半島實現了統一。縱然他算計的再好,然而還是沒有算計到自己內部的問題,就這樣隨着新羅的分裂,緊接着又變成了'後三國時代',後有被高麗合併,高麗時代這才開始。
亦是從唐代開始,朝鮮半島其實就已經不再歸我國統治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韓國如此執着的保護屬於自己國家為數不多的文化了,延伸一點的話,前幾年韓國瘋狂地申遺,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有這方面的想法吧。文化其實涉及的領域非常巨大,包括近些年來的文化入侵,就能説明她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國家的尊嚴那麼簡單,韓國目前雖南北分裂,且國土面積還小。然而他的經濟實力強勁,並且還是發達國家,自然就不願意在文化上輸給發展中國家,哪怕曾經只是這個的服附庸國。
所以在1980年的時候,中韓計劃建交的時候,韓國曾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我們國家不要再叫漢城這個名字,這個在處處都帶着中國文化痕跡的名字,象徵着他們祖先曾也是大明王朝的依附者。故在他們心裏希望自己的國家首都名字是代表着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不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依附者。而這個要求當時讓我國的代表團哭笑不得,首都之名從另一個方面見證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這種意義不可謂不大,怎可説改就改,並只是對中國如此。
這或許就是韓國人的執着吧,後來乾脆直接改成了首爾,一勞永逸。2005年,李明博作為當時的Seoul市長就曾説過;漢城的中文發音實際上與Seoul的發音區別特別大,於是就將首都的名字定為首爾。或許他們不太清楚,早在1945年的時候,大韓民國建立的時候,就曾廢除過帶有明顯意思的京都,那時他們也不想叫漢城這個名字,而是直接就是Seoul。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種去漢化其實李氏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就曾出現過。但是,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又豈是那麼容易。
結語
中國經歷在5000裏經歷了太多的朝代的升起與隕落,有過強盛也有過衰敗,但是中國的文化傳承從未斷過,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這才有瞭如今的文化底藴,而一個成立了不足百年的國家,試圖竊取我國的文化無異於痴人説夢,這或許也是眾多國家想要文化入侵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