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在長平地區爆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大戰,歷史上稱之為“長平之戰”,這次戰爭堪稱戰國乃至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秦趙兩國前後兵力共計投入100萬。
這場戰爭歷時三年,最終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而趙國的45萬大軍之後被秦國名將白起坑殺,經此一戰,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抗秦國,而秦國也加快了統一天下的步伐。
現在的歷史認為,當年趙孝成王接受韓國上黨郡實在是一個昏招,因為本來秦國的怒火是對準韓國的,可是趙國無功受祿直接讓秦國將矛頭對準了他,當時趙孝成王特地問兩個宗室大臣趙豹和趙勝:趙豹認為不應該接受,因為這會導致秦國的怒火,趙國會有滅頂之災;而趙勝認為這是韓國仰慕趙國,而且三晉本是一家,天上白白掉下這麼大一塊地盤,不要白不要。
事實上兩人的説法都有各自的道理,然而現在很多人都是認為趙孝成王實在不該是接受上黨地區,因為這是一個火坑,而趙孝成王擺明了往裏跳。
然而事實上這不能怪趙孝成王,因為當時上黨地區當時擁有將近17座城池,這麼大一塊肥肉誰都眼饞的,更何況現在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當時趙國不接受上黨地區的話那麼接下去的秦趙博弈趙國會死的更快:
趙國不接受上黨死的更快
上黨位於今天的山西長治地區,在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此地地勢險要,周圍都被羣山包圍,所以也決定了他的戰略價值,所以這也是秦國為什麼不惜同時和韓趙兩國開戰也要得到上黨的原因。
上黨地區的爭議還要追溯到當年韓趙魏的三家分晉時期,當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原晉國的上黨地區則被一分為二,然而所不同的是,韓國分到的上黨地區有太行山脈作為屏障,這就決定了他的軍事價值;而趙國分到的上黨地區是一塊肥沃的土地,然而卻無險可守,這對於趙國來説不得不説是一個失誤。
在以前趙國上黨地區還有韓國的上黨地區拱衞着,然而秦國花重金拿下了上黨就意味着從此之後趙國上黨地區將直接暴露在秦國的鐵蹄之下,而趙國上黨地區又無險可守根本無法抵禦秦國,而趙國上黨地區一旦被秦國攻佔那麼整個邯鄲都會暴露在秦國的攻擊範圍之內,他們可以隨時跨過太行山脈攻擊邯鄲。
而假設趙國如果能夠得到這塊地區,那麼無疑可以遏制住秦國東進的道路,這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説不是難事,同時當時韓國的上黨地區是韓國僅次於南陽的大郡,歷代國君都對其重點開發,當時上黨地區的人口、田畝數量都是足以令人為之瘋狂的。
而趙國一旦得到了韓國的上黨,憑藉其地利上的優勢以及人口足以可以抵擋秦國的進攻,就跟平原君趙勝説的:“擁兵百萬經年累月都不一定能得到一座城池,現在天上白白掉下一個郡”。
所以趙國的戰略價值擺在那,如果趙國不接受的話,那麼整個趙國都將暴露在秦國的鐵蹄下面,甚至長平之戰提前爆發也説不定,因為收拾了韓國下一個就是趙國了。
接受上黨不是錯,沒有好好利用上黨的資源才是根源
然而趙國君臣在這個方面不得不説是一個短視,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上黨地區的肥肉,卻忽略了上黨地區的戰略價值最終在長平之戰之中一敗塗地。
韓國將上黨獻給了趙國,可是趙國卻沒有好好珍惜這塊戰略要地,秦國得知韓國的舉動之後自然是震怒不已,調集了重兵圍攻上黨。
當時上黨已經屬於趙國,原屬於韓國的居民也已經歸屬趙國了,可是趙國卻任由原韓國軍隊去抵擋秦軍,自己則置身事外。
而韓國軍隊怎麼可能會是秦國“虎狼之師”的對手,最終三下五除二就被秦國打趴在地上,而上黨最終也重新落於趙國之手。
而走到這一步趙國在戰略上已經輸了:首先論綜合國力他們是絕對不如秦國的,可是卻甘冒風險拿下上黨;其次拿下上黨一切都好説,可是他們不懂得利用上黨地區的地理優勢來阻擋秦軍,反而坐視秦國攻下了上黨。
而上黨一丟,整個趙國都已經暴露在了秦國的攻擊之下,所以到這為止趙國可以説是得不償失,頂着秦國的怒火卻最終什麼都沒有得到,反而被迫和秦國決戰,然而以趙國當時的國力能夠和秦國相抗衡嗎?不能,所以後來長平之戰的結局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所以小編認為,趙國本身接手韓國的上黨地區並沒有錯,因為上黨地區的優勢擺在那,如果趙國不吃下這塊肥肉而是由秦國吃下那麼趙國的處境則更危險,而趙國的錯就在於他們當時並未利用上黨地區的戰略優勢,沒有第一時間派遣趙國精鋭部隊進駐上黨致使上黨得而復失,而“長平之敗”的結局從這就可以預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