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季,“第一學歷歧視”話題又衝上熱搜。有個博士生,在求職過程中,被多個單位拒之門外,因為他本科畢業於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
此前,儘管教育部曾公開回復,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第一學歷”這個概念,但在實際招聘中,把“第一學歷”作為評價標準的現象依然存在。
那麼,什麼是第一學歷呢?現實中存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是“以工作為界”,指一個人全日制學校畢業後第一次工作前取得的學歷,比如:
初中畢業後直接工作,第一學歷是初中;
高中畢業後直接工作,第一學歷是高中;
專科畢業後直接工作,第一學歷是專科;
本科畢業後直接工作,第一學歷是本科等,
而工作後再以函授、電大、自學考試等取得成人高等學歷,就是“第二學歷”。這種“第一學歷”標準為大多數人所認可。
這其中,當然也有一些爭議,比如對普通“專升本”學歷,有人認為這種情況“第一學歷”是專科。
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忘記了,當下普通“專升本”是專科畢業後“直接”升本,中間不但不工作,沒有間隔,而且每個考生只有一次機會。
也就是説,考生的全日制學習,一直是連續的,沒有間斷,因此,是標準的“第一學歷”,如果因為人家手中多了一個專科證,就認為是“第二學歷”的話,那麼每個人手中都握有高中、初中、小學多本畢業證,那每個人的第一學歷豈不都成了“小學”?
第二個版本,就是以高考為界線,以考生高考考入的大學為“第一學歷”,此後,無論考生專升本、本升研、研讀博取得學歷都是“第二學歷”。這種情況多是高端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招聘中採用的標準。
這種標準引導的結果就是導致很多學生考不上名校就去復讀,考不進“清北”不罷休,哪怕復讀16年、一輩子……
當下求職中“第一學歷歧視”也多是這種情況。考生高考升入一個普通院校,後經努力拼博,考研攻博,以為能進入自己心儀的單位,但不曾想卻被澆了一盆冷水。
在這裏,用人單位的相關做法的確多有不妥,但是,平湖一柱只想對求職者——有被歧視之感的碩士、博士們説,我們管不了用人單位,只能反思自己:手中是否握有不被歧視的資本?如果自己能力不強、手中沒有拿得出手的“硬貨”,不要説本科學校不名,就算出身於“清北”又能怎樣呢?
當年,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年薪285萬引入的天才少年張霽,本科就讀的武昌理工學院,只是一所民辦高校;碩士就讀的是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也並不為多少人所知;博士就讀的也不過是華中科技大學,可是,華為並沒有因為張霽的第一學歷是“三本”而歧視他。
因此,求職季,我們的同學,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自己手中的畢業證只是一種學習證明,要想不被他人歧視,當亮出手中的“絕技”!
在這裏,平湖一柱也給中小學朋友一個忠告,不管國家如何要求學歷平等,某些人、某些單位“第一學歷歧視”的市儈觀念在較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仍會存在。要想將來自己的學歷不遭白眼,不被人歧視,現在應當努力學習,高考一舉成功,踏進一流名校!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