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金,不姓語文哦~永嘉這位“燕姐”老師最喜歡誇學生

我姓金,不姓語文哦~永嘉這位“燕姐”老師最喜歡誇學生

我姓金,不姓語文哦~永嘉這位“燕姐”老師最喜歡誇學生

人物名片
   金燕

永嘉縣實驗中學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經歷過躊躇滿志、嘔心瀝血,也經歷過焦慮苦惱、無奈憂傷。正如梁啓超先生説的“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在每個三年的陪伴中,我們被賦予特定的使命與責任,在摸索中前行,在反思中探究,品嚐到教育的樂趣,體味教育的意義。

  走在教育路上,哪怕充滿荊棘,我依然因為教育信仰執着探索,不懈追尋。在這些樸實無華的教育故事中,我也獲得教學的勇氣,教育的力量,温暖堅定地前行。

我姓金,不姓語文哦~永嘉這位“燕姐”老師最喜歡誇學生

“燕姐”由來

——從“贏了孩子”到“贏得孩子”

  學生對我的稱呼,有“金老師”、“語文老師”和“燕姐”。

  以往,學生稱為“金老師”,小部分學生喜歡帶學科來稱呼老師,哪怕我調侃過“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姓金,不姓語文哦”,但每屆總有幾個學生習慣性呼為我“語文老師”。

  至於“燕姐”的由來,那是還得從七年級入學軍訓説起:新生軍訓的休息間隙,任課老師要做好相應的後勤服務,一次在休息時和他們開玩笑。“你這孩子!”脱口而出,學生親切調皮地回應了一句“媽——”我故作委屈地説,“我看起來比較老嗎?”“沒有,我們燕姐最年輕漂亮了!”有幾個學生見機馬上改口。由此,“燕姐”這稱號在學生中就傳開了,我聽着也開心,這就是作為教育者的好處所在,在這羣活潑朝氣的學生面前,想不年輕也難呀。

  記得陶行知先生説過“能變成小孩子的老師,才有資格去教孩子們”。

  為了對得起這聲“燕姐”,我在琢磨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信,課堂用幽默來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裏來;用鼓勵來讓他們克服膽怯,用微笑來鼓勵他們勇於探索、不斷試錯;用掌聲給予他們肯定、為他們喝彩!

  還有“燕姐”獨門法寶,我決定從學生平時的小檢測上着手,不是説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嘛。每次單元檢測我改得格外用心,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的絕佳渠道,發現細微的進步,並寫上一些“精彩”“厲害” “神奇”、“為你點贊”之類激勵性評價;對於有退步波動的孩子打一個問號,或寫上“要加油哦”。至於培養後20%學生的自信,我還要用一些“非常道”。比如説改閲讀題和作文時候,只要這部分學生有寫,我都會多送分,想辦法讓這些學生先及格。公佈成績的時候,大肆表揚高分的學生和進步的學生,表揚範圍儘可能的擴大。 

  班上有個學生叫小鄭,原來是班級倒數十名內的,就因為單元考有進步,我不僅在全班表揚他,還特地打電話向他媽媽祝賀並讓她在家裏表揚肯定孩子這段時間的努力。第二天回校,他自信跟我説“燕姐,期中考一定考好給你看”,一面鼓勵他好好複習,一面在心裏還是持懷疑態度的。他居然真的做到了,期中考班級語文第十。看到他開心得跳起來了,作為老師,我覺得是多麼幸福。

  當然,我也知道學生的學習會有反覆的過程,但是多找機會讓學生嘗試進步,獲得自信,總歸不是什麼壞事,他們開心,我也高興。

疑似“早戀”

——從“頭疼生”到“學霸男”

  期中考前,人高馬大的某同學,卻極有反差感蹭到跟前撒嬌“燕姐,作文可怎麼辦呀?”我哭笑不得,不由想起七年級剛入學時候的他,可是一個極其讓人頭疼的傢伙:上課不認真,跟老師頂嘴,稍有不滿會豎起中指,還會玩把同學書包偷偷藏起來之類惡作劇。後來也從其他渠道打聽到小學時候他的“劣跡斑斑”。在一次隨筆《我欣賞這樣的人》,他寫的是班級的學霸女生,隱約可以看出他對那女生的好感,再結合他偷偷把那個女生的書包藏起來的情節。我似乎看出一些端倪了。

  我想起曾經有個男生因“早戀”成功轉化的案例,我在他的隨筆中不動聲色鼓勵引導。然後找他談心,可他並不買賬。那換我來給他講故事,他默許,表示願意聽。

  我以前有個學生叫小旺,七年級剛入學,出了名的調皮搗蛋,無論是老師和同學對他的投訴是數不勝數,成績自然也不理想。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一個學期,第二個學期他似乎改頭換面,無論學習上還是行為上,都跟以往形成鮮明對比,經過後來的不斷努力,小旺考進重點高中。後來他告訴我,當時是喜歡上班上的一個女生,那個女生不願搭理他,甚至拿話激他“我肯定是考重點高中的,有本事你考上重點高中呀!”他沮喪懊惱幾天之後,決心痛改前非。這之後的他簡直是換了一個人,學習發奮圖強,由學困生一路躥到班級前茅。他媽媽都説孩子變化太大了,她都被嚇着了,晚上小旺都是她催了好久才肯去睡覺的……

  講完故事,我看到他若有所思的模樣,我覺得我説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觸動他了。第一步,初有成效。我再跟他分析他心儀的女生:她人長得漂亮,成績又好(班級第一),還是班長。“欣賞這樣的女生,説明你很有眼光嘛!”第二步是認同他的選擇,在肯定拉近距離,為接下來的溝通作鋪墊。“但你覺得就目前而言,她對你的印象可能會是怎麼樣的?”第三步分析現狀,也讓他清醒認識問題所在。“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最後的決定要他自己下的,前面小汪的案例給他未來美好的可能性,相信對他也是不小的誘惑,也是他可以通過努力去實現的願景。

  當然,對於那女生我也提前做好溝通佈置,讓她給我打配合。

  接着,對於某同學,我除了講故事之外,還有更多的配套策略:看到他的努力及時地肯定表揚;看到他低落徘徊的時候給他鼓勵打氣;看到他進步的時候讓全班同學給他鼓掌祝賀。後來的故事發展也可以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概括:他正如我所期待地那樣,不斷進步,到最後超過那個女生,成為班級第一。這時候的他,跟一年前真是天壤之別。

  他教會我去思索,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武斷地給學生定型、貼標籤,用故事給學生美好的願景,用愛心鼓勵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獨特優勢所在,隨着學生自信心的增強,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就會激發學生潛意識裏的“聚能量”,實現自我的重新建構。

  最近,重新翻開《正面管教》,裏面有句話引起我的思考——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如今在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會用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反思自己,尋求改變,從“贏了孩子”到“贏得孩子”的理念轉變,哪怕我的轉變、我的嘗試經常遭遇挫折失敗,但最起碼我的學生有所進步,獲得成長,也是蠻讓人愉悦幸福的事情。

  當然,關於如何做一名睿智的老師,我還有很多的困惑和不足,我只希望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忘初心,温和而堅定地前行,耕培自信,贏得孩子,遇見所期待的詩意與歡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22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姓金,不姓語文哦~永嘉這位“燕姐”老師最喜歡誇學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