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
做真學問,就是針對真正的科學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國家戰略需求,努力開展研究;真做學問,就是不玩概念、不唯論文、不唯獎項,只求實質性進展和實質性貢獻
目前,我國油氣行業正向深地、深海、非常規等複雜領域拓展,迫切需要解決這些領域勘探開發的關鍵技術難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也正加快佈局力度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張旭東
先後在北京、東營、青島三地辦學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已有68年曆史,肩負着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和培育高層次人才的重任。2017年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芳擔任校長,提出“辦值得尊敬的大學”,並在去年的研究生開學典禮上作了題為“做真學問 真做學問”的演講。
他為何向學生提出這八個字?在他眼裏什麼樣的大學算“值得尊敬的大學”?面向“十四五”,這所高校又有哪些規劃和設想?日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專訪了郝芳。
不唯排名、論文做有意義、有價值的學問
《瞭望》:近兩年,“辦值得尊敬的大學”成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師生的價值追求,你覺得辦值得尊敬的大學有哪些內涵?
郝芳:公眾對大學的排名和社會影響關注度非常高,而大學的排名又有多種版本。衡量一所大學的另一個角度是這所大學是否值得尊敬。我認為,判斷一所大學是否值得尊敬,首先要看它是否為社會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高校的社會貢獻應包括三個層面:第一,能夠培養一大批在不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傑出人才。建校以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國家和行業培養了20餘萬名優秀人才,包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戰略企業家和全國英模。恢復高考以來,本科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人數位列中國高校第14位。
第二,能夠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滿足國家重大需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教師和廣大畢業生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和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參與了新中國幾乎所有大型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參與了幾乎所有大型石油化工廠的建設和運行。
第三,具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能力。“十三五”特別是“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圍繞山東省十強產業中的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和高端化工5個領域,通過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新調整成立了5個學院,增設了4個研究機構、7個本科專業、10個碩士點、12個博士點和2個工程博士授權類別,建立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學科專業體系。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各種誘惑層出不窮的當今社會,建設值得尊敬的大學,大學文化也至關重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努力營造“愛黨愛國、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大學文化,提出“三要三不要”,即教師要以德為先、惟真惟實、追求卓越,幹部要講政治、敢擔當、有能力,學校要保護和重用説實話、幹實事的幹部,充分尊重做真學問、真做學問的教師,為默默奉獻的教職工提供最好的保障和支持;學校不提拔靠圈子、無才能、不擔當的幹部,不給精緻利己主義者晉升機會,不容忍違規違紀和違反師德師風的教職工。學校要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大學文化,在良好文化氛圍中,辦值得尊敬的大學,培養德才兼備、追求卓越的人才。
《瞭望》:在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你作了題為“做真學問 真做學問”的演講,為何要提這八個字?怎樣做真學問、真做學問?
郝芳: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重要戰略,研究生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當前,中國社會一定程度上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現象,學術界和教育界同樣如此。因此,對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來説,樹立正確的科研觀極其重要。
做真學問,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針對真正的科學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國家戰略需求,努力開展研究。真做學問,就是做有意義、有價值的學問,不玩概念、不唯論文、不唯獎項,只求實質性進展和實質性貢獻,真正做到惟真惟實。做真學問、真做學問,是弘揚科學家精神、實現科技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破除“五唯”的根本途徑。
《瞭望》:對於破除“五唯”,你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郝芳:長期以來,在我國科技和教育領域,評價體系一定程度上存在過於依賴量化指標的問題,在實際評價工作中表現為“計工分”“一刀切”模式,不利於原創性成果產出和創新人才培養。部分科研人員疲於應對各種考核壓力或片面追求論文數量,不做真學問,科研領域存在短期化、功利化的浮躁之風。因此,必須從建設科技強國這一戰略目標出發,改革不適應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需要的評價體系。
從科技創新規律和學校實踐來看,評價工作主要應該體現以下原則:一是分類評價。如果不分類評價,就像是讓乒乓球運動員和足球運動員比賽,顯然不合適。應針對評價對象(科研人員、科研平台、科研項目等)的不同,科研工作類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不同,學科門類(理、工、管、文、法、經等)的不同,有區別地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調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二是貢獻導向。將科技成果對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作為項目評審、科技和人才評價的重要條件,引導和鼓勵協同創新,引導科研人員組建跨單位、跨學科、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創新中心,組建大團隊、產出大成果、作出大貢獻。
三是質量優先。更加註重科技創新質量,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度,取代原有的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評價指標,引導科研人員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從跟風研究到追求原創,從急躁功利到潛心研究轉變,促進更多原創性、高質量、有長遠意義的創新性成果產出。同時,健康的科研文化非常重要,而首要的就是弘揚科學家精神。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園
開展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瞭望》: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先後在北京、東營、青島三地辦學,歷經北京石油學院、華東石油學院、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四個歷史時期,你如何評價這一辦學歷程?
郝芳:1953年,在新中國成立不到5年、國家建設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學校的前身北京石油學院成立。學校先後在北京荒郊、東營鹽鹼灘、黃島泥灘、古鎮口荒灘上艱苦創業,走出了一條艱辛探索、卓越貢獻之路。
學校率先並持續探索工科大學發展之路,同時強化文學、體育、音樂等素質培養,已成為全國少數擁有自己的大型交響樂團的高校之一,學生男子排球隊多次奪得全國冠軍;學校強化基礎教學,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從這裏發祥;學校強化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石大的實訓教程、實訓裝備和仿真系統走入“一帶一路”多個國家,被引入多所歐美名校,成為能源領域實訓教學的經典。
學校的發展史,也是石大人不斷適應國家能源戰略需求,不斷髮展壯大,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的歷程。正是在艱辛的發展歷程中,積澱形成了“石大精神”,即家國同心的擔當精神、艱苦奮鬥的無畏精神、惟真惟實的治學精神、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
《瞭望》:高校肩負着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對於新時代的人才培養,你有什麼樣的思考和實踐?
郝芳: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跨界創新正在成為重要趨勢,這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對大學人才培養能力和體系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很多企業的研發能力、管理思想都優於高校,高校作為新思想、新知識誕生地的優勢正在面臨挑戰,加上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這都成為制約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問題。
學校應對以上挑戰的舉措是,第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學校提出強化、拓展、提升的學科佈局總體指導思想,進一步強化石油、石化學科,使這些學科走精品高端路線,拓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學科領域,大力提升通用基礎學科,構建符合學校特色優勢、適應科技發展趨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學科專業體系。
第二,創新培養方案和培養體系。學校努力探索建設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階段相銜接,文體素質、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相平衡,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非常重視學科融合發展,努力用新工科升級改造傳統學科專業。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融合發展之路,使新工科借鑑傳統基礎學科或者依靠傳統優勢學科,實現強特色、入主流的發展路徑。多學科融合更為重要的是,能培養具有更強創新潛力的複合型人才。
第三,學校與社會聯合培養人才,探索重大項目、校企共建、院所校共建和訂單式培養等多種產教、科教融合育人模式。以重大項目育人模式為例,學校依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為學校設立的重大科研專項,單列研究生招生計劃,實行校企複合導師制,實現“石油+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推動跨界創新,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瞄準深地深海,服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瞭望》:我國提出要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你認為學校擔負着怎樣的使命和責任?
郝芳: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油氣作為決定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資源,其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家重大戰略關切。石大始終肩負服務國家能源戰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和責任。
2017年,學校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計劃,學校以此為重大戰略機遇,不斷強化傳統石油學科,加大油氣勘探開發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經過一個“雙一流”週期建設,學校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學科實力明顯增強,服務國家能源戰略能力顯著提升,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論成果,形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為保障國家油氣安全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瞭望》:國家提出瞄準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學校對此有何佈局?
郝芳:深地、深海、深空是未來全球科技競爭的三大戰略領域,也是國家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其中,在深地、深海領域,人類可以開發利用的最重要資源之一是石油和天然氣。目前,我國油氣行業正在向深地、深海、非常規等複雜領域拓展,迫切需要解決這些領域勘探開發的關鍵技術難題。
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圍繞着深地、深海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大布局力度。學校新增海洋物探及勘探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8個,形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有機銜接、相互支撐的平台體系。學校還通過與相關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聯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強化深地、深海領域的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此外,學校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一體化”“石油+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基礎通用學科+優勢學科、海洋、新能源、新材料”,通過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傳統石油學科升級,形成在深地、深海領域油氣勘探開發的創新理論,突破“卡脖子”技術,引領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