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鈎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首李白創作的《俠客行》,看得讓人血脈賁張,豪氣干雲,因此頗受後人推崇。
尤其是金庸,還以《俠客行》作書,造一個俠客島,島上二十四座石室,各室分別書寫着李白《俠客行》詩中的一句,並配圖譜。
在金庸看來,《俠客行》的每一句,都藴含着古往今來最博大精深的武學奧秘。
而這首詩,據説是李白為了歌頌信陵君與侯嬴、朱亥的友誼而作的。
那麼,這段典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俠士們的黃金時代
先説説信陵君等人所生活的戰國時代,這是俠士們的黃金時代。
什麼是俠士?簡單來説就是知恩圖報的人。
知恩圖報,別看這四個字説起來簡單輕鬆。在戰國時代的俠士們那裏,為了這四個字,所需要的付出的,不僅僅只有你的武藝、才能,甚至還包括生命。
別以為是危言聳聽,看看戰國第一位俠士豫讓就知道了。
豫讓是晉國人,先後給晉國權門範氏、中行氏當過門客。
在範氏、中行氏被智瑤滅了之後,他又轉投到智瑤門下。
豫讓這個人,可能跟的盧馬一樣,有克主屬性,跟誰誰倒黴。他投靠智瑤後不久,如日中天的智瑤竟然被趙無恤滅了,腦袋還被趙無恤拿來做成尿壺。
這次豫讓並沒有改換門庭,而是決心為智瑤報仇,結果點背,在行刺的過程中被趙無恤抓了。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説:“欲為智伯報仇!”
趙無恤大概覺得,他能為故主做到這一步,也算是忠義之士,就把他放了。
要是一般人,在行刺失敗又被釋放之後,肯定不會再冒險行刺。
但是豫讓不是一般人,他並沒有放棄為智瑤復仇。
由於他已經為趙家的人所熟知,所以乾脆吞碳塗漆,徹底改變聲音相貌,再次行刺趙無恤。
結果又被趙無恤抓住了。
趙無恤很納悶:我已經放過你一次,你怎麼又來了?
何況你之前也給范家、中行家當過差,這兩家都被智瑤滅了,怎麼不見你去殺智瑤?反而委身事之。現在為啥為了幫智瑤報仇,要做到這種地步?
豫讓回答到,范家、中行家把我當一般人對待,我當然按照一般人的標準去報答他們。至於智瑤,他是以國士來待我,我怎麼不能以國士的標準去報答他?
趙無恤聽完感慨萬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
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無恤的誓願,就請求趙無恤把衣服脱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一下。
趙無恤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為報答知遇之恩而不惜性命,也成為了戰國俠士們最為核心的行為準則。
還有後來的聶政,因為嚴仲子以卿相之尊跑來給他母親賀壽,並奉上百金的賀禮,而將嚴仲子視為知己。
雖然拒絕了嚴仲子的百金賀禮,但還是在母親身故之後,為嚴仲子鋌而走險,刺殺了韓國國相俠累。
李白詩中的侯嬴,雖然也被清人趙翼視為與豫讓、聶政一樣的戰國俠士,但是他的表現卻與這二人多少有點不一樣。
70多歲看門老大爺——侯嬴
豫讓和聶政,都是年富力強的壯年大漢,而侯嬴呢?卻是一個70多歲的看魏國國都城門的老大爺,窮得叮噹響,沒錢沒顏,要啥沒啥。
而且相較於豫讓與聶政,這種充滿了傳奇故事的人生來説,侯嬴太平淡了,放到今天,大概也就是傳達室的老爺爺,完全就是一個路人角色。
然而不知道怎麼回事,侯嬴的名聲,居然會傳到魏國公子信陵君的耳朵裏。
説到信陵君,可不是一般人。
雖然太史公司馬遷將他與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但其他三位其實都是司馬遷拿來給信陵君當陪襯的。
唯有在給信陵君做的傳中,太史公才不稱其封號,一口一個公子。
不僅司馬遷,連漢高祖都是信陵君的小迷弟,每次路過大梁,必定要祭祀信陵君,還專門找人給信陵君守墓。
就是這麼牛逼的一個人物,在聽到侯嬴的名聲之後,當即就派人去拜見,並想送給他一份厚禮。
但侯嬴居然端起了架子,不肯接受,説:“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看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財禮。”
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大家來齊坐定之後,信陵君就帶着車馬以及隨從人員,空出車子上的左位,親自到東城門去迎接侯嬴。
侯嬴這次也不客氣,整理了一下破舊的衣帽,就徑直上了車子坐在信陵君空出的尊貴座位,絲毫沒有謙讓的意思。
然後侯嬴居然又對信陵君説:“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場,希望勞駕一下車馬載我去拜訪他。”
信陵君二話沒説,立即駕車前往進入街市,侯嬴下車去會見他的朋友朱亥。
而在這個時候,魏國的將軍、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貴賓坐滿堂上,正等着信陵君舉杯開宴。
街市上的人都看到信陵君手握繮繩替侯先生駕車,信陵君的隨從人員都暗自責罵侯嬴。
唯有信陵君跟個沒事人一樣,面色和悦地等侯嬴與朱亥聊完,一點也不催促。
侯嬴聊了好一會,才告別了朋友上了車。到家後,公子領着侯嬴坐到上位上,在大家酒興正濃時,公子站起來,走到侯嬴面前舉杯祝福他。
侯嬴於是就對公子説了真心話,今天這一切都是為了試探,事實證明公子的確有高尚的人格。
侯嬴還説,自己的行為越表演的逼真,越像個小人,越能襯托公子的偉大。
看這個故事,很套路是不是?
如果二人的故事僅僅到此而已,則信陵君與侯嬴之間的關係,不過是互相作秀為對方吹捧而已,更不談不上出奇。
但是,接下來的故事,才讓我們在這個70多歲的老頭身上,看到戰國俠士的那種智慧與精神。
信陵君竊符救趙
秦昭王二十年,秦國圍攻趙國邯鄲,趙國來回搬救兵,自薦的毛遂也是這時候脱穎而出的。
使人求救的信件同樣到了魏國。
信陵君的姐姐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因此,信陵君的姐姐多次向魏王請求派兵救趙。
魏王就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士兵去救趙。
這時,秦王派使者告訴魏王,説:“誰敢救趙國,等寡人滅了趙國,回頭第一個在對誰用兵”。
因此魏王慫了,讓晉鄙觀望不前。
信陵君看不下去,因此多次上奏魏王請求派兵,並且召集門客商量對策,終不見有奏效。
魏公子見不能説動魏王,知道事態緊急,於是駕車要去趙國,誓與趙國共存亡。
正巧在路上碰見了侯嬴,於是信陵君便告訴他自己要去趙國赴死。
侯嬴這時勸告他説,何不採取另一種辦法呢?
你不是跟魏王的寵妃如姬很熟嗎?你是她的恩人,她肯定聽你的話。你不妨讓她竊取兵符,以此號令十萬大軍救趙,不比你帶這點人去送死強多了?
信陵君聽後,如夢初醒,果然通過如姬盜取了兵符。
信陵君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時,侯嬴又對他説,將帥作戰要的是當機立斷,假如兵符仍不足以讓晉鄙交出兵權,你就讓朱亥錘死他!
事情果然如侯嬴所料,晉鄙不願交出兵權,幸虧朱亥當場擊殺晉鄙,信陵君這才可以率領十萬大軍一舉擊敗秦君,解救了趙國的危機。
而侯嬴這時在幹什麼呢?他已經在信陵君抵達晉鄙軍營的這一天,自刎身亡了。
清人趙翼在回顧這段歷史之時,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可謂李白俠客行中所表露的那種俠士精神註解。
他們追求人的精神品德,重義輕生,敢於對抗強暴。
可讓我們思考的是,侯嬴成全了信陵君美名是知恩圖報不假,救援趙國也符合魏國的利益,但將軍晉鄙只是忠實的執行魏國國君的命令,他又有什麼錯呢?
這或許是侯嬴自殺的原因,俠士貴在“知恥”,願意為自己的錯誤埋單,懂得擔當。
雖然在當今法制社會一切行為以法律為準繩,不提倡個人凌駕法律之上,但是俠文化中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以及俠客文化背後的“士”的精神,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