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自炎帝、黃帝時始,華夏族漸漸形成,我們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是炎帝、黃帝的後代,但復旦大學教授對於誰是中國人的祖先的問題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炎帝黃帝並不是中國人的祖先,中國人的祖先是一個名為"龍族"的種族。
炎帝和黃帝都是中國遠古時期的部落首領,炎帝為神農氏,黃帝為有熊氏,生活在五六千年之前。起初炎帝和黃帝本誕生於同一個部落,但後來他們各自成立了自己的部落,成為部落首領。
兩個部落後來成為了敵對關係,屢次發生戰爭。後來在阪泉之戰中,黃帝將炎帝打敗,兩個部落結為聯盟,合併為一個部落,他們的子民逐漸融合,形成了後來的華夏族。
當時在炎帝和黃帝的部落裏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中華文化,他們不僅是中國人的祖先,他們的部落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始祖。在兩個部落合併之前,兩個部落各自的文化就十分豐富。
炎帝帶領着族人制造農具,種植五穀,設立集市,織麻布,做衣服,彈琴拉弓,還做陶器。黃帝則播種草木,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規定算數和音律,創立醫學和文字。可以説後世發展的所有文化都是在炎帝黃帝的部落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自炎帝黃帝之後,還有另外幾位古帝王,再加上夏商周的帝王,後世皆認為他們是炎帝黃帝的直系子孫。
後世登基的帝王,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血統純粹,也自稱自己是皇帝的後裔。再後來不僅是皇帝,就連普通百姓,包括一些蠻夷地區的少數民族,紛紛稱自己是炎帝、黃帝的子孫。
炎黃子孫的説法到了清朝末年進一步發展並大範圍傳播開來。清朝末年,中國民族危機嚴重,西方列強屢屢侵犯我國,此刻正是民族主義覺醒的時期。
隨着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革命黨人以及改良派,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反覆使用"炎黃子孫"這個概念。
雖然由於手段和目的不同,他們對於"炎黃子孫"的定義也略有出入,但"追本溯源,我們同根"這一理念還是極大程度將中國人組織到一起,提高了中國人的民族凝聚力。
到了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前所未有地深重,"炎黃子孫"的説法也能更好地將中國人團結到一起,號召國人團結一致抗戰。至此,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這一觀念已經深深植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除此之外,在港澳、台灣陷入危機之時,兩岸三地的同胞內心深處覺得中國人民同根同源,都是炎黃子孫,中國人民心連心,雖然相隔兩岸,但同屬一條心,這樣的骨肉之情在民間如熊熊火焰一般燎過所有人的心田,在促進祖國統一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十分認同"中國人的祖先是炎帝黃帝"這樣的説法。有部分人,本着分裂祖國或一些陰暗的目的,公然反對炎黃子孫這種説法。但不過是居心叵測之人反對民族團結而想出來的説辭罷了。
還有部分人,大多是學者,他們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在"中國人的始祖是誰"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不同看法。
比如有人認為中國人的始祖是元謀人、山頂洞人,現在也有學術界認為所有人種,包括中國人在內的祖先是非洲的克羅馬農人。復旦大學的倉教授卻給出了不同的意見,中國人的祖先是遠古的一羣崇拜龍的巨人族。
倉教授的論述中引用了聞一多的觀點,他與聞一多的看法相同,他認為中國人的核心文化是龍文化,所有文化的中心,都是龍文化。中華上下數千年,生活中方方面面無不滲透着"龍"這一形象。早在遠古時代,中國人就對"龍"這一併不存在的生物產生了崇拜和敬畏。
雖説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龍,但他們打心眼裏認為"龍"是一種實實在在存在的神獸。因此中國人創造出了很多與"龍"有關的神話傳説,中國的帝王更是穿龍袍。包括民間的一些文化活動,像舞龍、二月二龍抬頭,賽龍舟等,"龍"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龍文化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如我們中國人一直自稱為"龍的傳人"一樣。因此,倉教授認為,要判定一個種族是否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就要看這一種族是否創造且傳播了"龍文化"。
細細想來,這種説法並非全無道理。但"龍文化"與炎帝黃帝部落的關係尚未明晰。況且目前為止尚且沒有證據證實那一羣崇拜龍的遠古巨人族的存在,因此推測也只能是推測。不管是龍族的傳人,還是炎黃子孫,我們只要時刻記住,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同根同源,心連着心。
任何時候,不管是面臨強敵,還是在和平年代,我們都要有這樣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樣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在強敵面前保衞我們的祖國,在和平年代發展我們的國家。
在我心中,我們的祖先到底是誰,並不是需要定論的事情,我只是知道我與所有的中國人都是一個祖先,我們是兄弟姐妹,應該互敬互愛,如此而已。還會有更多的史料被挖掘,也會有更多的推測產生,這就是學術討論的意義,終有一天更多的謎團會被解開,中國人的祖先也會有定論。
在那之前,所有的聲音都是值得被傾聽和鼓勵的。正如倉教授一般,不斷髮現,善於思考,才是解決疑團的最好方式,而不是被權威學説禁錮住了思想,不敢質疑。這也是當代青年人最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