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名華理“青椒”黨員的抗疫擔當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經典

圖説:青年教師丁煒超主動請纓加入華理徐匯校區校內工作組

他,2019年進入華東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21年於華理正式入職。在FGCS、PPNA、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等高水平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獲得軟件著作版權6項,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人才項目。

他就是華理青年教師丁煒超。疫情驀起,作為一名黨員,丁煒超主動請纓加入華理徐匯校區校內工作組,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着自己的初心和責任。

爸爸上班去了,這次的時間有點長

“我可以處理好家事,隨時準備來學校。”3月10日早上,丁煒超打開手機看到學校需要老師進校服務的消息後,沒有絲毫猶豫就回復了。家中還有10個月大的嬰兒和年邁老人需要照顧,出門前,他習慣性地抱抱兒子,“這次,爸爸的上班時間有點長”。

“三餐配送員”“快遞小哥”“學生管理員”“安全巡視員”……在校園抗擊疫情一線,時時處處都有他的身影。

“每天的工作緊張而忙碌,疲憊卻心安。”已經2個多月沒有跟妻兒見面的丁煒超,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地服務師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凌晨兩三點也在主動聯繫我,幫忙聯繫車輛接我回學校,真的很感謝丁老師。”3月16日晚上,信息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同學高燒不退,丁煒超第一時間聯絡校醫院、保衞處護送她外出就醫。疫情期間突然發燒,讓王同學感到緊張和焦慮,丁煒超便主動安撫她的情緒,一直和她保持聯繫,直至凌晨4點王同學安全返回學校,丁煒超才放下心去休息。

圖説:在校園抗擊疫情一線,時時處處都有丁煒超的身影

10年華理情,學校就是另一個家

“從進入華理讀書到畢業留校已有近10個年頭,華理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對我而言,華理也是我另一個家。”丁煒超説。

清晨6:30起牀,穿上“華理藍”,戴上口罩、護目鏡,丁煒超一天的防疫工作從給學生分餐開始。6:50到達食堂,領取配餐送到學生宿舍,之後組織各層長下樓取餐,一日三餐,每天如此反覆。同時,他還負責收集統計學生的各類訴求,奔波忙碌於學生宿舍17舍、食堂、校醫院、南門口之間,為學生們取藥送藥、發放防疫物資、運送行李。

“第一次聯繫丁老師的時候,他還在開會。但他還是抽空回覆了我的消息,並且忙完之後主動開視頻聯繫我,耐心地幫我解決遠程連接的問題。”信息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楊孟平表示,由於設備沒調試好,他連續好幾天都麻煩丁煒超老師,每次都需要花挺長時間,但是丁煒超非常有耐心,在等待的間隙還主動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

當前正值畢業季,部分學生的研究課題需要隨時調整實驗或算法的相關參數和進行實驗環境的設置,以保證實驗能連續進行。這段時間,丁煒超先後幫助信息學院100多名同學解決了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確保了實驗項目和畢業論文的正常開展。

本學期,丁煒超還承擔了4名本科生、6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為了做到抗疫、科研兩不誤,他利用工作間隙錄製音視頻教學內容,與學生在線互動,每週組織2-3次線上會議,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和完成畢業設計。

為了保障疫情期間學生上機實驗課程的順利開展,丁煒超發揮計算機專業優勢,組織課題組成員設計並研發了一套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學科的“智慧雲實驗平台”,為學院開設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課程提供在線實驗教學環境,累計服務課程數超10門,受益學生超200人。值得一提的是,繁重的抗疫工作沒有阻擋丁煒超科研的熱情,近期,他還發表了2篇JCR二區論文,申請了2項專利和2項軟件著作權。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