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若專訪丨商學院跳出“舒適圈”後,改變正在發生

陳方若專訪丨商學院跳出“舒適圈”後,改變正在發生

五年前,已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的陳方若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接棒安泰經管學院院長。彼時,他清晰地意識到,全球商學院正走向共同的困境。“商學院是高校中離市場最近的學院,但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卻離實際越來越遠——不僅很多研究陷入了從論文到論文的理論內循環,人才培養也缺少對現實世界的回應。”放眼全球,高校商學院幾乎都有這樣的“通病”,沒有十分成功的改革先例可循,故此,陳方若決心破題。

主動跳出“舒適圈”,改革開始了。如今,交大安泰以行業研究和科技金融為驅動,學院不僅與科技、健康、製造業、能源等產業相結合,構建科技金融、技術轉移等融合教學、科研、投資和成果轉化的大平台,同時還在深圳設立行業研究院,連通長三角和大灣區的行業研究,為教學和科研乃至兩地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我們也許已經打破了商學院的圍牆,與更多的學科和發展領域鏈接,形成縱橫交錯、試圖打破學科邊界、立足實踐的研究文化。但商學院要真正形成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三者間的完美閉環仍然任重道遠。”在陳方若看來,中國本土的商學院從最初模仿、照搬西方發達國家商學院的辦學模式,一路走來,如今已經到了可以構建自己發展模式的時候了。展望中國商學院的未來,他認為,只有紮根中國實踐,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產生引領全球商學院發展的思想。

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還透露了一個重磅信息:目前國內C9+商學院聯盟正在探討如何攜手通過改革考評體系、構建案例研究聯盟等一系列舉措,推動國內商學教育的整體改革,“從頂層設計到最終措施落地,也許過程中會遭遇各種阻力,但變化一定會發生”。

探新路:把行業研究打造成商學院的一種重要研究範式

“我們之所以要持續推進改革,有一個根本的考慮,這就是改變商學院的文化。”確如陳方若所言,歷經五年發展,交大安泰通過加強行業研究,正推動“象牙塔”的教授們走出舒適圈。

為什麼要布點強化行業研究?陳方若娓娓道來:一方面,在任何經濟社會中,行業是必然存在的,而且相較於企業,行業更具穩定性,就此而言,行業研究也更有可持續性;另一方面,商學院的教授們過去雖然也參與社會服務,但總給人以“各掃門前雪”的感覺,彼此之間難以形成聯接。通過行業研究,則可以打破內部學科的界限。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説。在傳統的商學院體系中,營銷學教授遇到現實問題,總想從營銷學角度來解決,而研究戰略管理的教授,則認為要從戰略的角度來考慮。這就好比説,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特殊工具,有錘子的人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認為應該敲釘子,有膠水的人則想要貼補丁。但真實世界的問題,不可能如此理想地和學術的劃分一一對應。

在安泰,隨着行業研究逐步發展起來,教授們的研究觸角也發生了變化:在橫向的學科中引入縱向的行業維度後,他們開始發現,為了讓研究更富有成效,自己不僅要主動與學院內部的教授合作,還要勇敢地“走出”商學院,和人工智能、機械、船舶、能源等其他專業的學者開展合作。

探路四年後,安泰的學院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變了。陳方若列出一連串數據:先看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成立時,在關乎國計民生的文化、服務、文創、金融、製造、數字經濟、大健康、零售、供應鏈、能源等八大領域,行研院自發形成了30支行業研究團隊;2019年全年,在安泰,平均每天都有一個教授團隊在企業調研;到2022年春,行研院已完成950餘次企業調研。

日前,學院推出首本以行業研究為主題的《安泰行業評論》,助推行業研究成果深度沉澱。“哈佛的案例研究做了一百年,我們的行業研究也可以達成這樣的時間寬度,只要堅持下去,就有希望把行業研究打造成商學院的一種重要的研究範式。”當然,在陳方若的考慮中,還有更長遠的規劃。行業可視作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框架,持續開展行業研究,改變的不僅是商學院教學和科研,更是對時代的記錄和解析,這也有望為未來中國經濟管理理論的發展走向世界前沿提供支撐。

沉下去:讓講台之上和實踐場中的教授更有底氣

當“走出去”“沉下去”逐漸成為教授們的一種習慣,在安泰,學院上下也開始形成一種實踐研究的文化。同時,商學院最主要承擔的教育功能,也實實在在地受到這種文化影響,逐漸形成“實踐-研究-教學”自我循環的良性生態。

讓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傳統以學科為主導的商學院課程模式,在與行業研究的碰撞中,探索出新的路徑。目前,安泰已陸續打造了一系列新的行業主題課程,推出行業社羣班,聚焦大健康、能源、汽車、文創等各類行業,向院內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在校生和校友開放。在這樣的課堂裏,他們又帶來了所在行業的進展、趨勢和問題,與教授們的研究交互驗證,並碰撞產生新的啓示。

“現在,我們已經有9個方向的行業社羣班,今年春天還計劃新增3個班。經過這些嘗試,可以看到師生們在教學相長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教授們講課的底氣也更足了。”陳方若説,如今,商學教育新生態的圖景已逐漸勾顯、日益完善,通過行業研究輸送動力,師資研究、教學課程、學生校友等共同推動持續循環;對接國家和地域發展需求而生的新突破,諸如在中銀科技金融學院、深圳行業研究院等地的新布點等,也都自然地“生長”出來。

其中,深圳行業研究院已啓動安泰在大灣區的初步佈局,將與本部互聯互通,合力通過行業研究、智庫建設、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打造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一流創新研究平台。

新加坡辦學點的升級與安泰經管學院亞太中心的成立,在安泰的國際化佈局上再落一筆濃墨重彩,將成為學院重要的全球交流窗口,幫助安泰以多重視角融入世界商學教育發展中。

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已開啓安泰深度產學研合作的開端,將着力培育複合型交叉人才,為中國科創事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這種文化的轉變,還體現在對青年教師的影響上。作為未來商學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什麼樣的土壤上成長,對他們的未來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青年教師在入職安泰後,持續地對一些行業領域關注與研究,他們的學術和服務社會之路將會更為開闊,這也更好地奠定了未來安泰的發展基礎。

展長處:建全光譜考核評價體系,挺進發展新階段

改革並非一蹴而就,也並非總是坦途,推動行業研究的過程少不了陣痛。這不僅意味着老師們的思維模式要發生變化,整個學院也需要接受挑戰,即要明確通過何種方式來推動目標的實現。

陳方若認為,學院首先面對的是評價體系的挑戰。以論文考核為導向的傳統評價體系雖在改變,但改變進程遠遠趕不上發展的需求。為此,安泰建立了新的全光譜考核評價體系,將教授的學術成果、社會服務、行業研究等全部納入考評機制,並給予老師們發揮自己長處的選擇權利,讓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最合適的地方發光發熱。

同時,行業研究作為一個新的研究範式,缺少如傳統科研項目一般的資金來源,如何為“走出去”提供切實的支持,同樣也是學院需要解決的問題。學院專門為行業研究設立經費,減少老師們的後顧之憂。幸運的是,安泰推行的行業研究很快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在行業研究實行的第一年,學院就收到了來自校友的一筆千萬級捐贈。

過去五年,安泰行研團隊企業走訪調研的足跡幾乎寫在一年365天的日曆上、踏在中國廣袤大地堅實的土壤上。“不同行業間本身就隔行如隔山,高校學科之間同樣壁壘重重。科研要做到專業融合、學科交叉並不容易,單純為了交叉而交叉,反而很難實現。”陳方若説,正是因為有了行業研究這一共同的目標,輔之以相對完善的配套措施,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就成為一種自然的需求,老師們也更加有動力和信心。

談及安泰的下一輪發展,陳方若坦言,國內商學院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從最初學習西方模式,到後來逐漸形成各自的發展目標,再到如今已走到可以產生引領全球商學院發展的新階段。

當前,國內各兄弟院系都在努力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安泰會耐住短期的寂寞,潛心行業研究,持續研究好中國的問題,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智慧。”陳方若説,從頂層設計開始到最終措施落地,也許速度會比較慢,但他相信,“變化一定會發生。”



  作者:姜澎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46 字。

轉載請註明: 陳方若專訪丨商學院跳出“舒適圈”後,改變正在發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