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功自傲的侯君集,傷透了李世民的心,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唐朝詩人李賀的詩作《南園十三首》中有這樣一句詩:“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户侯。”凌煙閣是什麼地方,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修建的專門為一些功臣畫像,供人瞻仰的樓閣。但是,因為一個人,就是侯君集,李世民因為他卻再也不願踏進凌煙閣半步。
李世民在當秦王的時候,侯君集就一直跟隨着他,所以他稱得上是秦府的舊臣。他的前半生,可以説是過的很滋潤。他曾在對戰土谷渾和高昌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在這兩次戰爭的勝利,導致了他日後驕傲自大的性格。這裏我們主要看一下他出徵高昌國的這次戰事。
當時高昌國的國王麴文泰在太宗建立唐朝後來過中原地區,但他回去後就後悔了。原來在此之前隋煬帝時期,他也來過中原地區,當時隋朝比較富饒,但現在因為唐朝剛建立不久,所以他覺得和隋朝比起來,差別有些大,於是心裏不舒服,就開始輕視唐朝。
當時麴文泰在輕視唐朝的同時,卻和西北的突厥聯繫上了。而且當時高昌國據守着絲綢之路,但他經常會扣留一些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商人,這也讓附近其他幾個依靠絲綢之路過活的小國甚是煩惱。更有甚者,唐太宗李世民知道此事後派去的使者也被他刁難了一頓。
李世民終於咽不下這口氣了,於是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兵攻打高昌。當時剛開始時,麴文泰還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説唐朝離高昌兩千多里地,而且前往高昌,又有大漠戈壁,他們不會那麼快就到達高昌的。
麴文泰想錯了,他面臨的對手是侯君集,侯君集在戰場上有一個風格就是有毅力。就在麴文泰以為可以繼續高枕無憂的時候,侯君集率領人馬風馳電掣的逼近了高昌國。他們一出戈壁,就在附近的森林中砍伐樹木,又是打造拋石車,又是製造巢車等等,準備和麴文泰正面對戰,結果有些可笑的是麴文泰聽到唐軍來了,活生生被嚇死了。
麴文泰死亡以後,他的兒子麴智盛接替了王位。當時麴智盛還想要在抵抗一下,結果侯君集率領的軍隊將之前製造的拋石車和巢車通通拉到了戰場上。麴智盛帶領的高昌軍和侯君集的唐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很快麴智盛就被唐軍擊敗了。
無奈之下,麴智盛給侯君集寫了封信,向唐軍求和。信中説,得罪唐朝的是我的父親,他已經去世了,我剛繼位沒幾天,還希望你能可憐可憐我。侯君集於是回覆他,你想要求和可以啊,但你要自己親自來我軍中投降才行。
麴智盛這小子雖然在信中説投降了,卻沒有一點實際行動,原來他還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盤。當時他父親就是在突厥的慫恿下對抗唐朝的,而且現在突厥的軍隊就在離高昌不遠的地方。他現在把希望全部壓在了突厥身上,希望他們能來解救他。
但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突厥在聽説唐軍已經打到高昌後,竟然自己一溜煙跑了。根本不顧他的盟友高昌國。這下麴智盛沒話可説了,乖乖出城投降了唐軍。在這場戰鬥中,侯君集再次立下了功勞。
因為這兩場戰役,侯君集漸漸變得自高自大,忘乎所以了。當時因為侯君集的一些做法惹得太宗很不高興,比如抹掉班超的紀功碑來記錄自己的功績,在攻破高昌國的時候帶頭破壞軍紀等事情,他和太宗就心生嫌隙,最後加入了太子李承乾的麾下。
後來太子李承乾東窗事發後,作為李承乾陰謀集團一員的侯君集,他謀反的事已經坐實了。當時太宗在朝堂上談起侯君集還説此人是有功勞的,但現在鬧出這事,他想再給侯君集一次機會,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
此話一出,大臣們紛紛表示侯君集罪不可赦,此時,就連曾經替他説過好話的岑文本也無話可説了。魏徵在世時還曾舉薦過侯君集,但此時他已經撒手西去。沒有一個人替他求情,這就是侯君集最後的悲哀所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侯君集平日裏和其他官員的關係也不好,即便是之前和他一起出徵土谷渾時的李靖,他也曾經誣陷過他。當時太宗讓侯君集跟着李靖學習兵法,但是侯君集卻跑到太宗那裏去告李靖的狀,他説李靖教他兵法時,只教他一半。緊要關頭他就不教了,他這分明是想要謀反。這讓李靖聽到之後,氣不打一處來,這明擺着是誣陷他。除此之外,比如李道宗,張亮等人,也向太宗反應過侯君集的事,他的形象,可以説在大家的世界中,完全崩塌了。所以最後時刻,他糟糕的人際關係導致再也沒有人站出來替她説話了。
最後,在太宗和侯君集道別時,太宗説了一句話,因為你,我再也不上凌煙閣了。可見太宗已經被侯君集深深地傷害了。侯君集被處斬之後,太宗念及君臣舊情,赦免了侯君集的夫人和兒子。這也算是太宗對侯君集最後的安慰了。
侯君集的死,是因為他太過居功自傲。不得不承認他確實很有能力,但是他的野心太大,最終把自己引上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