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國貨路的南公園,是80、90後福州人心中的樂園。福建最早的遊樂中心,水上樂園、恐龍山、石舫、滑冰場、人工造浪水池……一代福州人的童年記憶卻在此深深紮根。
“公”園原來是“私”園
説起南公園的得名,似乎沒有什麼值得“深思”的地方,“南”定準了方位,“公園”説清了樣子,殊不知,在變成“公”園之前,南公園是一座“私”園。
在清史裏,年輕的康熙帝滅三藩的故事,家喻户曉,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三藩”藩王,在大一統的歷史裏,三藩之亂的平定只是康熙大帝一生皇帝事業裏輝煌的一筆,三位藩王留給大家的記憶也只剩下“代表人物”吳三桂。
然而,歷史是多面的,其中一位藩王,在福州留下了一座佔地4.2萬平方米的耿家別墅花園,這位藩王自稱“南公”,於是他的私人花園就稱為“南公園”。
據《竹間續話》記載,“南公園,在水部門外,舊為耿精忠別業。園林幽勝甲於會城內外。有‘七橋秋色勝江南’之説。精忠敗後被殺。既為朝廷欽犯,自然不能再有‘南公’痕跡,於是歸煙商陳恆猷所有。同治間沒於官,改為桑棉局。光緒間,王補帆督閩,捐金修復,並植梅十三本於其中,更名‘繪春園’。後‘繪春園’的正屋為閩浙總督左文襄公祠。民國四年(1915年),許世英才把‘繪春園’闢為城南公園,並建黃花崗烈士祠於園中。”民謠説:“王莊一派千條楊柳,耿王府改建為城南公園”,簡稱“南公園”。
所以過去的“南公園”是“南公”花園的簡稱。但此時的“南公園”是“城南公園”的簡稱,在城之“南”也,有桑柘館、荔枝亭、藤花軒、望海樓、梳妝樓等勝景。
鶴存巷、象園……福州人熟悉的這些地名都和他有關
南王耿精忠在歷史的記載裏,是一位“叛臣”,南公園的存在似乎更印證了這位叛臣的“反面形象”,傳説耿精忠搜刮民脂民膏建成此園。據《清代全史》卷二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耿繼茂)一到閩境,就廣佔民房,同時大興土木建造王府。將明尚書大廈並附近民房數百間盡行拆毀。召入土木匠供役,三年乃成。康熙三年(1664年)福州城火災,王府被毀。耿繼茂又在舊址重新建造。召八府工匠,役福州民夫。宮殿壯麗,費數十萬錢糧,較前更覺華美。”
來源:一線台江
園林華美異常,台榭林泉,大門前石獅是廣東高要縣的‘白石’,這種“白石”通明温潤,潔白無比,若玻璃一般。高要知縣楊雍按尺寸選最高超的工匠精雕細琢,知縣日夕監製,然後又千山萬水從廣州運到福州來。王府所用的木料則選購黃楠、黃楊、烏梨、高楊等珍貴品種,僱用幾千個工匠剋日趕工。
康熙十八年(1679年),耿精忠還從廣州帶了印度的象和長壽鶴等在王府附近豢養,所以至今仍有“象園”“鶴存巷”等地名。
而這,只是這位南王家裏的一座私家花園而已,所以又稱“耿王莊”。耿王莊當時從今天的于山東邊水部門,一直向南延伸,到今天的王莊、象園、南公園一帶,人們稱為“耿王莊”。今天的王莊,範圍只是指晉安河東邊的地區。
向海而馳,南公河口的新生
廟堂之上的改朝換代,並不影響世間繁華的生活。滾滾的歷史車輪讓南公園一帶在歷史上留下了縷縷“異國風情”。國貨路至南公園一帶原為可通航的河道,是古代中國與各國商品貿易的重要樞紐地區,是明代到清代,以琉球為主的三十七個國家貢賜貿易的主要交流場所,帝賜柔遠之策顯天朝厚德,河口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重要史蹟。
為了重現河口往日盛景,福州古厝集團傾力打造南公河口街區。街區緊扣海絲印記、貢賜文化、異域風情主題定位。以海上絲綢之路、路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區位為索引,以河坊、街區為載體,以朝貢、內河、市井文化為主題,打造具有中外商貿交流為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