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創教育謹防本末倒置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經典

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如今,走進中小學校園,以社團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科創教育開展得“紅紅火火”。

作為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啓迪學生創新思維和培養實踐能力的新教育概念,在基礎教育階段廣泛開展的科創教育,被視為促進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萌芽工程。

不過在一片“繁花似錦”下,不少專家表示,當前在中小學仍存在將科創教育簡單等同於高新技術教育、注重作品成果忽視學習過程等誤區,亟待釐清。

科創教育不等於高新技術教育

“對有些中小學的科創活動,我把它稱作‘早期的職業教育’,是技能型、可操作的,並沒有把重點放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説,自己曾在某中學參觀航空航天科創項目,“學校買來了一堆火箭模型,學生拿着點火器點着火箭,然後圍成一團笑着看火箭升空”。

這種看似“熱鬧”的科創活動,其實是將科創教育看得太“淺”了。

“科創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用證據思考,自覺使用科學思辨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掌握某種操作。”餘勝泉説,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引入數學、物理等學科知識,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的過程後,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科創教育活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表示,在中小學科創活動中,不管是搭建橋樑模型,還是組裝智能機器人或操控無人機飛行,都應該有知識原理的深度滲透,“否則容易把科創教育變成淺層次的技能培訓”。在他看來,“真正的科創教育要從結果導向走向過程導向”。

“相對作品是否精美、技術是否‘高大上’,學習是否真的發生更加值得關注。”曹培傑説。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鍾柏昌介紹,作為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一種中國化表達,科創教育具有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關注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培養等典型特徵。

“科創教育的本質不在於是否使用了前沿科技,而在於是否彰顯了上述特徵。科創教育可以將新技術作為教育背景、教育載體或教育內容,但這不是必要條件,不可以本末倒置地盲目‘追新’。”鍾柏昌説。

科創教育與學科教育並行不悖

有些學校開展科創教育,不僅能讓孩子“玩”得開心,學業成績也不落後。但有的學校科創教育搞得越“熱鬧”,來自家長和社會的壓力就越大。同樣是做科創教育,為什麼會同道殊途?

在專家看來,帶來這一差異的關鍵是,學校科創教育是否做到了與學科教學、國家課程標準的緊密結合。“每門學科都藴含着豐富的科創教育資源,不是隻有在信息技術課、科學課或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才能開展科創教育。發現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鼓勵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去解決真實問題,這是中小學做好科創教育的關鍵。”曹培傑説。

餘勝泉坦言,中小學要“真做”科創教育,把科創作為課程有機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用來展示的“面子”工程。“學校的科創教育,應該是在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將適宜的內容進行主題化、問題化、項目化,讓學生在項目中,既對知識達成深刻理解,又能通過表達、交流、自主學習、協作、問題解決等,促進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

“如果學校不對照着新課程標準,不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只是一窩蜂地去搞機器人競賽、編程比賽,甚至超前學習看似更‘高大上’的知識,勢必會佔用師生的時間精力,卻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餘勝泉表示,基礎教育有着為人的一生奠基的作用,“基礎知識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

仔細調研過不少學校後,鍾柏昌發現一些科創教育開展成效不錯的學校,大都將科創教育作為普惠教育,追求讓每名學生參與和受益,“科創教育不是一種重複學習,更不是一種過度教育和過度學習,而是一種促進學科教育的深度學習,與學科教育是並行不悖的”。

引導學生髮現“真問題”、開展“真探究”

開展科創教育,需要一定的科創實驗室、科技場館等的環境支持。可是,動輒上萬乃至百萬元的設備購買、空間創建費用,讓不少學校犯怵。發達地區、有條件的學校才能做科創教育嗎?

“既然中小學科創教育並非高科技職業教育或專業教育,建設高配置、高性能的科創空間是不必要的。”鍾柏昌表示,對傳統教室、實驗室和機房進行升級改造,或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開展科創教育都是欠發達地區學校開展科創教育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開源硬件的發展也為科創教育提供了普惠性的技術基礎,學校用不多的投入就可以搭建出適合大班教學的科創教育環境。專家表示,正如不是有條件的學校才能做科創教育,也不是科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師才應承擔起科創教育的職責。

“對學生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是每名教師的事。”餘勝泉表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科創教育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形成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合力。

而實現這一點,教師們依然存在能力短板,如跨學科課程設計能力不足、組織項目式學習仍有難度。“教師要不斷提高科創素養,引導學生髮現‘真問題’、開展‘真探究’、得出‘真結論’。”曹培傑説。

“要提升教師的專業力,中小學尤其要和對科創教育、創新教育有研究的高校開展合作,使一些最新的教學思想、工具和方法能融入日常教學。”餘勝泉建議。(記者 梁丹)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