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戰死的盧象升,崇禎才恍然大悟,為何沒人願意為大明朝賣命!
崇禎年間,明朝雖然山河日下,但是仍有三支精鋭部隊,分別是由袁崇煥創建,源自薊遼的關寧軍;由孫傳庭創建,源自陝西的秦軍;還有一支就是就是由盧象升創建,源自大名府(古地名天雄)的天雄軍。這三隻部隊為大明赴湯蹈火,四處征戰,只不過無力挽救大明危局。其中的盧象升的天雄軍,是明末三大精鋭中唯一一支全軍戰死的明軍。
盧象升生於公元1600年,字建鬥,號九台,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啓二年(1622年),盧象升考中進士,任户部主事,後升為大名知府。雖是文人,但是盧象升騎射、治軍都很在行。1629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突襲京師,崇禎下詔令天下勤王。盧象升招募了一萬兵馬,應詔勤王。雖然趕至京城,滿兵已被擊退。即便如此,他的赤誠忠心還是給崇禎留下了深刻印象。
盧象升勤王有功,被提拔為右參政兼副使,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馬。他藉此機會組建了“天雄軍”,這支部隊都是按照親屬關係和鄉土籍貫進行編制的,大家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是真的“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因為將士之間都是親戚、鄉鄰、好友,如果一人受傷或者戰死,其他人就會跟敵人拼命,反而越戰越勇。這也是天雄軍創造了多次以少勝多的戰績,最後戰至全軍覆沒的一個重要原因。
盧象升雖是文人,卻絲毫不遜於沙場猛將。《明史》雲:“象升雖文士,善射,嫺將略,能治軍。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失馬即步戰”,必是殺敵勿盡。而賊寇皆説:“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盧象升最輝煌之戰就是汝陽大戰。當時軍隊缺糧:“軍中嘗絕三日餉,象升亦水漿不入口,以是得將士心,戰輒有功。“盧象升將闖王高迎祥的幾十萬大軍擊潰,之後,再次擊敗高迎祥重新聚攏的二十餘萬大軍。《流寇志》記載這次戰後,義軍稱盧象升為“盧閻王”,一遇到他就趕緊避開。自崇禎六年到崇禎九年,盧象升與民軍數十戰皆勝,硬是將闖王高迎祥打的遁入山中,扭轉了局勢。
1639年,正在給父親服喪的盧象升,因清兵大肆入境,被急令入衞京師。但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內侍宦官高起潛主張與清軍議和,盧象升則堅決反對。《明史》記載,面對崇禎盧象升説:“我主張開戰。”崇禎聞之臉色大變,許久才説,議和是朝臣意見,你和楊嗣昌、高起潛商量下。主戰派怎麼可能和主和派達成共識?
後來崇禎決定抗清,但是再次關鍵時刻,他居然不相信盧象升,以楊嗣昌和高起潛牽制盧象升。雖然讓盧象升“總督天下兵”,實際上他能指揮的兵馬卻只有兩萬天雄軍。崇禎還給了楊嗣昌一道密令:“戒勿浪戰”,有了這樣子的崇禎,也就註定了盧象升的悲慘結局。盧象升最終與清軍大戰於鉅鹿,兩萬打八萬,戰事艱難。
楊嗣昌這時候都做了什麼?“閉闉絕餉”,把盧象升晾在野外,斷絕糧餉。可憐盧象升只能“提殘卒,次宿三宮野外”。盧象升可以走麼?不可以。否則便是袁崇煥的下場,如果他撤軍,楊嗣昌就會將一頂畏戰避敵的大帽子,結結實實的扣在盧象升頭上。以崇禎的個性,必然會殺了他,所以盧象升只能選擇戰死沙場。
這時,盧象升突然想起監軍高起潛,他的數萬關寧鐵騎,就駐紮在僅僅五十里外的雞澤。盧象升迅速派人向監軍高起潛求援,高起潛充耳不聞,眼睜睜的看着盧象升孤軍奮戰,深入重圍。盧象升率部奮勇衝殺,炮盡矢窮後,揮刀近戰,殺死清兵幾十人,身中4箭、3刀而死,僅39歲。親兵楊陸凱伏在盧象升身上,保護其遺體,身中24箭而亡。
高起潛得知盧象升戰敗後,不戰而逃沒有上報情況,楊嗣昌污衊盧象升臨陣逃跑,唆使人説盧象升並未戰死,而是逃跑了。楊嗣昌派去查探盧象升是否戰死的三個人中,有一人,名叫俞振龍,“歸言象升實死。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俞振龍將要被打死的時候,怒吼道:“天道神明,無枉忠臣。”千總楊國棟,同樣因為不肯修改戰報,堅持盧象升已戰死的結果,被楊嗣昌處以極刑。
此時的崇禎聽信楊嗣昌讒言,讓盧象升的屍體八十天後才被收斂。最後楊嗣昌被張獻忠殺死,在眾多大臣的請求下,崇禎才追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允許祭葬。還是到了南明時期,弘光帝追諡了盧象升,賜諡號“忠烈”,並建祠奉祀。後人評價盧象升之死時,常以“天下為之震動”來概括。忠良得此遭遇,不是明擺着告訴天下人,忠職任事就是死路一條;畏敵避戰、保存實力才有生機。崇禎安能不敗?
參考資料:(《明史》、《流寇志》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