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度,是人格突出的一方面表現,在不同人的眼裏,其優缺點也不盡相同,有人倍加欣賞,有人認為那是異類,但這總比沒有個性好,它是一個獨立人的獨特風度的展現。左宗棠氣度有限,但總是爆發個性的力量,常讓對手膽顫心涼。氣度,顧名思義,乃氣量風度也。一個人的氣度大小,關係重大,小則人與之不能相處,大則傷身誤事。想那異美男子周瑜,不就是因為自己氣度狹小,所以被諸葛亮一氣再氣連三氣,鬱氣而亡,留得一世嗟嘆嗎!一個人的氣度與一個人的學識修養有關,其實不盡然。若論修養,左宗棠的修養絕不在曾國藩之下,這可以從他修身、齊家治國的一系列行為中得到證實。特別是他對於子女的一系列修身立德的教誨,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儒學修養極深的人。
關於氣,朱喜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其理則天地之理,其氣則天地之氣。理無可見,故氣觀之。從理學的角度,這裏的人之氣便不再是生理意義上的氣,而成為道德意義上一種可感的東西。但是,就人而言,除了有道德意義上的氣以外,還有純粹生理和心理上的。生理上的不必説,心理上的氣則指一個人在世俗生活中,在為人處事上表現出的某種氣量。人的氣量有大小之分,氣量大者謂之虛懷若谷,雍容大方,能忍能讓,能上能下,能進能退;氣量小者謂之心胸狹窄,處處斤斤計較,事事小肚雞腸。
左宗棠厭惡氣量狹小者,他是這樣的:“鈎心鬥角,徒耗心神尤於身體有損”。的確,正如左宗棠所説:人生精力有限,不能在煩碎事情上心神耗盡,方可顯氣量。氣量在一個人身上往往外化為風度。風度在中國古代稱為“威儀”。然而,具體到每一個人,則有不同的風度,宋代的畫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敍製作指模》中就指出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度。可見,風度是一個人的一種外在氣質。但是,如果人的氣量和人的風度合二為一時,就體現為一種內在和外在相統一的氣度。從這一角度而言,左宗棠的氣度並不算特別優秀。如前所述,對官文的譏諷,對前學政的報復,都屬於氣度不夠大所致。
還有一件事似也可以為證。左宗棠在沒有發跡時,經常到當鋪去典當東西,因為他身材矮小,上下梯子接東西都困難,於是每次他來,夥計都以此取笑他。本是玩笑,但左宗棠卻懷恨在心,説,早晚有一天,我要找你算賬。後來,左宗棠封侯拜相之後,便想起此事,於是下令全湖南的所有典當鋪子,一律鋸去三尺。左宗棠的這一舉動雖然深得矮子們的擁護,使矮子主顧從此不再受辱。但左宗棠考慮的絕不是為了方便矮子,而是在使氣。左宗棠的氣度於此可見一斑。《左宗棠軼事彙編》在評價這件事時説:“此舉果然痛快但左宗棠的氣度不及曾國藩。”
一個人的氣度大小,關係重大,小則人與之不能相處,大則傷身誤事。想那異美男子周瑜,不就是因為自己氣度狹小所以被諸葛亮一氣再氣連三氣,鬱氣而亡,留得一世嗟嘆嗎!有人以為,一個人的氣度與一個人的學識修養有關,其實不盡然。若論修養,左宗棠的修養絕不在曾國藩之下,這可以從他修身、齊家、治國的一系列行為中得到證實。特別是他對於子女的一系列修身立德的教誨,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儒學修養極深的人。當然,就人格的完美而言,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左宗棠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以經典人格來要求他是不符合實際的。所以,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左宗棠不這樣,也就不是左宗棠了。
左宗棠有這種性格,他想説的話,你不讓他説,他受不了。然而,在他的軍營中,他是老大,他怎樣説都行,沒人敢與他作對。而在宮中就不行了。記不得在哪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段對話:“為什麼人長了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卻只長一張嘴?”“人長兩隻眼睛兩隻耳朵,是為了多看多聽,只有一張嘴是為了讓人少説。”我不知道造物主在造人的時候是否真的這樣想過,但事實上確實如此。人有很多事就是壞在嘴上。有這樣一句話:言多語失。所以我們也經常聽人們這樣勸別人:説話可得注意着點,該説的少説,不該説的千萬別説。可是,哪些話是該説的?哪些話是不該説的呢?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人們往往很難分清。而當你一旦意識到或者事情過後自己反省自己時,意識到自己説得太多或者説錯了話時,活早已成為潑出去的水一永遠也收不回來了。左宗棠就是如此。
1881年4月7日,慈安太后突然去世。這天晚上左宗棠按例到宮中請安。聽人説慈安已經駕鶴西去,不由得大吃一驚,説:“今天早上慈安太后召見軍機時,音容笑貌和往常一樣,怎麼一下子就死了響?我不相信真有此事。”站在旁邊的恭親王急忙制止他,不讓他説,可是,這話早已讓太監聽到這太監回到宮裏,就把左宗棠的這句話報告給了慈禧太后不用説,即使慈安太后如果真的是得暴病而亡的,左宗棠的這句話就有明顯的疑君之罪,而這是要殺頭的。左宗棠在這裏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得知慈安太后突然去世消息的人,誰都不信這是真的,誰都懷疑這裏面有文章。可是,人們誰也不説,誰也不願意把這層紙捅透,而招來殺身之禍。但左宗棠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説左宗棠政治上不成熟,那是極其錯誤的。
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爽直的性格在作怪。很容易想象到慈禧太后聽到太監的小報告後是什麼心情。也就在那一刻,左宗棠的命運似乎已經註定。以後的幾個月,左宗棠的日子一直很冷清。慈禧太后對他另眼相看,那些專看上面臉色行事的小人們,對左宗棠自然是疏遠,而那些與左宗棠要好的朋友因迫於壓力,對左宗棠也只能是敬而遠之他們不能不保護自己。然而,左宗棠並不是那種眼沒高低的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時,便開始調整自己的人生航向。於是,他向清廷請假,要求回家養病。此時,誰都知道左宗棠的心思。但是,大清朝離不開左宗棠,離不開這位真心替大清朝賣命的人。於是,便外放左宗棠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退不是功成身退的退,而是一種雖清醒卻無奈的退。這一方面説明左宗棠對名利確實看得相當淡泊,同時,也説明左宗棠具有把握自己命運的能力。這又是左宗棠的聰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