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來源:有間大學(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瓜子

在為自家高校發展操碎了心的人裏,安徽老鄉或許能排進前幾名。

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安徽省有關領導提議,整合合肥學院、安徽科技學院並設立新的安徽科技大學。

他提到,一塊牌子、兩地辦學能促進優勢資源共享,這也是在向周圍的江蘇技大、杭州電子科大、上海科大學習。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而關於其中一名主角合肥學院改名升級為“大學”的追問,網友們更是鍥而不捨,這份努力最早能在互聯網考古到5年前,可惜劇情曲折,至今還未迎來肯定的結局。

除此之外,網友們圍繞安徽高校發展的提議還包括重視且掏錢引進人才、籌劃省部共建高校等。還有同學無奈留言——

“我們高考550分以上基本不會留在省內的大學,時間一長,問題就嚴重了”。

除了中科大,還有什麼大學

從總量上看,安徽的高校規模並不差,截至2019年,全省本專科院校共120所,排名全國前十,其中包括46所本科大學74所專科學校。

平均到省內的16個城市,每位至少能有1~2所本科大學和多個高等專科院校。

但從總體再往具體看,本科高校數量以及強校分佈都各存在問題。

首先是本科數量太少,這意味着高教整體水平偏低。全省本科大學的數量,只與武漢市、西安市等一座城市的規模相當。

不過,省會合肥近年在高教上的發展尤為亮眼。2017年,合肥被選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成為北京、上海之後的第三位。

而從2016年開始,清華、北大、復旦、北師大、北航、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校紛紛計劃入駐合肥建立校區或研究院;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合肥)也表示要與國防科技大學(長沙)合併,改名為國防科技大學合肥校區。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圖片來源:安徽樓市

這些校區建成後,合肥將成為坐擁超過10所985/211高校的城市。

放眼全國,能達到這一水平的大概就只有海淀區了。

一人亮眼的”代價“,是除他之外再無勢均力敵者——合肥擁有的高校數量,約佔全省總數的一半;在層次上,高等院校的表現也明顯領先於其它地級市。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合肥市,安徽國際金融中心。/圖蟲創意

合肥之於安徽,也正如中科大之於安徽高教。

強者很強,但地方高校後勁不足,是這支大學隊伍的一處軟肋。在2017年底公佈的最新學科評估中,安徽省屬高校在A類學科中遍地飄零。

作為老大哥的安徽大學,一抓一大把的B或B-的等級學科,但B+學科顆粒無收;除了中科大外,合肥工業大學也在管理科學與工程拿下了A,但它同時也是教育部直屬高校。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安徽部分省屬高校第四輪學科評估情況。

學科專業設置也存在多處重複。比如,在其布點的本科專業中,視覺傳達設計高達38個,財務管理、英語專業達到36個;專科層次,會計專業多達97個,因近年大火而扎堆設置的電子商務、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則達到72個。[1]

面對新興產業發展之需,只有中科大的核工程與核技術、地球物理學等專業與合工大的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等少數高校專業能應對。

那些冗雜繁重的專業,則阻滯了一些高校調整學科的步伐,使其沒能更好地跟進並反哺省內新興產業的發展。

這裏可能是最難上名校的地方

可能還會有人説,安徽的高教環境已經不錯了,坐擁頂尖的中科大,還有合工大、安大兩所211院校。

這樣的條件,實在比沒有985大學的人口大省河南、唯一一所211大學身在天津的河北等“高考煉獄”好得太多——

至少在選擇大學時,不用拼命向外省擠,和那些本地就有名校的學子競爭。

但對於安徽學子來説,一切似乎並非那麼樂觀。如果將高考的希望寄託在省內top1,回報並沒有他人想象得美好。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北京遷入合肥。/圖蟲創意

從高考招生來看,安徽省的考生,擁有中科大10%的統招錄取名額,加上自主招生、保送等渠道的生源,省內學生名額能到20%左右。這樣的招生指標還不夠多嗎?

看起來,比例確實不算低,但所謂的“本地學生更容易上本地名校”的優惠,並沒能惠及安徽學子多少。

中科大一貫堅持小而精的辦學規模和不擴招原則,2019年,中科大本科面向全國招生總數為1860人,近年一直保持這個規模。而清華北大兩校的數字,則分別在3000左右。

不過,同樣是在本省招生,“傾斜”力度更大、招生更多才是大多數省份的常態。

比如,浙江大學每年招生內容在五六千上下,省內招生比例能達到50%,浙大由此得來一“美稱”——浙江人的大學。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浙大是一所體量龐大的高校。/圖蟲創意

另一位巨無霸高校吉林大學,近年均錄取人數破萬,儘管省內錄取比例不如浙大那麼高,但總量龐大的吉大,依然能為本地學生提供2000多個985高校席位。

顯然,在學校本身招生少的情況下,中科大對於每年50萬安徽學子來説,仍是99.5%概率無法觸及到的夢。

省內名校不多、名校招生不多、高考人數卻很龐大,三者因素相疊加,結果讓安徽學子又默又淚:

2017年一項關於全國985高校錄取率的排行中,安徽以1.10%的成績墊底,拿下“全國最難考985名校”的稱號;211高校錄取率排行,安徽排在全國倒數第四——

考名校、衝刺頂尖大學,這兒年輕人要突破的重圍,不得不比別處來得更多一些。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殘酷的升學競爭,讓生於此的學子倍感勸退,安徽自身也在為“留住人”這件事苦惱。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自2000開始的第一個十年間,安徽共流出962.3萬人,居全國之首,佔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11.2%。

從2011年起,安徽省外出人口呈下降趨勢,到2017年,其常住人口為6255萬,户籍人口則為7059萬,仍屬於人口淨流出狀態。

同年,相比省內其他地區,經濟實力第一的選手合肥,是唯一處於人口淨流入狀態的城市。

但從全國範圍來看,這名省會的人才吸引力不算理想。

有招聘企業於去年推出的一份“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顯示,結合人才流入、人才淨流入、應屆生及海歸人才流入幾項因素的加權計算,在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中,合肥排在第20,落後於東莞、無錫等非省會城市。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合肥市濱湖新區方興大道高架橋。/ 圖蟲創意

具體來看,《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安徽全省高校畢業生33.92萬人,最終有18.2萬選擇留在省內就業,其中17.5萬都省內生源,省外生源僅有不到7000人。

中科大2019屆畢業生留皖工作的比例也僅為23.3%,在有3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留在本省就業比例”排行中倒數。

也就是説,這名省內top1大學培養出的七成以上的畢業生,紛紛成為其他城市的新生力量。其中,有21.03%的應屆畢業生湧進了隔壁上海。

日益兇猛的升學競爭的另一頭,是洶洶而離去的年輕人——

不夠有力的高教必然無法成為一道堅實的橋,承接住數十萬的努力和寄託,並支撐起後繼的發展。

掏錢,是發力的第一步

今年初,在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有人大代表提出省內大學當下面臨的問題,包括高校經費短缺問題,生均撥款標準有待提高,政府對高校投入不足等。

近日,安徽省財政廳網站公佈了一份答覆函,文件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覆。

答覆稱,安徽省內高校學科發展水平與財政投入還不相稱,高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低。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也就是説,資金投入是相對充足的,但收效還不明顯。

比如,函件中的數據指出,安徽高校教育支出不斷增加,2019年投入99億元,比2011年增加36億元。此外,對中科大、合工大的投入持續增加,兩者在今年分別獲得2億和5000萬元的支持。

自2012年起,省裏還建立了高校生均撥款制度,並在當年達到生均撥款1.2萬元。

但將安徽省的高教投入放在全國範圍來看,“投入到底夠不夠”這個問題,似乎又有了不同的答案。

依據國家統計局和全國教育經費2018年統計數據,當年本科高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排行中,安徽以1.56萬元位居全國第25位、中部六省第4位、長三角地區第4位,在臨近省份中僅高於山西、河南兩地。

這樣的投入,顯然與安徽在全國的經濟實力排行,與科教之城合肥近年的騰飛狀態、躋身新一線城市的發展不符。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從高校來看,2019年,中科大憑藉68.5億元財政預算經費拿下省內第一。

今年,中科大之後的安徽三強高校,合肥工業大學的預算經費為33.48億元,安徽大學僅8億元,安徽師範大學緊隨其後。

內部差異之外,有人拿同為省屬高校的鄭州大學作對比,鄭大今年預算攀上60億,比安大、安師大及教育部直屬的合工大預算經費總和還要多,其人均經費超過東部發達城市高校如蘇州大學。

反觀安徽的夥伴們,合工大的預算總數看起來不算少,但在75所教育部直屬大學中,合工大的生均預算排名倒數第三,基本處在吊車尾位置;

投入不足,安大在國家級科研平台落地、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國家重大科技獎勵的突圍等方面的步伐,難免有所阻滯。

作為省屬第一的安大,尚且分不到多少羹,更別説身後的其他大學能爭取到多少。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安徽大學龍河校區。/圖蟲創意

還有人説,安徽高校或許可以試着走合併之路。

事實上,在省內高校圈,關於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醫大等各種組合配對的呼聲早已有之。

有人提出將一眾省屬高校集體合併,打造出當地最強的大學。但這樣的想法不甚現實,反而可能使得高校過於龐大臃腫。

只有結合當地發展特點,才能更好地找準高校的突圍方向。安徽近年的轉型之路,則是發展應用型本科,大力建設服務支撐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

這對於地方高校、專科層次學校居多的安徽,是一條能夯實高教基礎的路徑。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2018年7月2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正在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中控室監測HLS-II啓動恆流運行。/圖蟲創意

同時,答覆函件還表示要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加大對重點學校、重點學科、特色優勢學科、重點人才等的支持。

不完全統計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 全省91家省屬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僅有14家轉化科技成果獲得收入8046萬元,而同期清華大學轉化科技成果總收入達27.44億元。[4]

因此,科研不能只靠中科大、合工大這些中央高校,安徽還需鞏固地方大學的科技創新能力。

強校隊伍逐漸壯大,大眾梯隊越來越強,高校科技成果才能更好地轉化成效益、推動當地產業的發展,留住人才的籌碼自然也會增加。

當然,這背後還牽扯着高校類型佈局、學科結構調整、高校自身管理等的方面的改革。

這些千難萬難都能化作一句“手頭困難”,但捨得掏腰包,只是安徽高校要走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特徵及趨勢,劉誠麗 劉海濤,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9
[2] 安徽高校,缺的不只是錢,城市進化論,2020.08
[3] 關於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第022號代表建議答覆的函.安徽省財政廳網站,2020.08
[4] 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分析,陳鵬(安徽省科學技術廳),2018(10)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撰稿瓜子,編輯秋褲,排版古咕,未標註來源圖片來自網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54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個最難考985的省,好大學太少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