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因為喪夫,她被大伯哥幽禁小屋50年,如今關她的小屋成旅遊景點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年二十而夫死,以姑在,不從死,許身以節,事其姑良孝。——《董節婦》
徽州地區文風昌盛,那裏人們崇尚讀書,留下了燦爛的徽州文化。徽州程朱理學流傳甚廣,大部分講述了倫理朝綱,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一女不侍二夫已經成為常態,也成為了女性行為規範的重要標準之一。多少女子悲慼一生,獨守空房,孤獨終老。有這樣一位女子,因為喪夫,她被大伯哥幽禁小屋50年,直到死後才得到自由,如今關她的小屋成了旅遊景點。

在安徽省歙縣,有一個小山村名叫許村。這裏還保留着很多老派徽州建築,白牆黑瓦,靜謐幽深,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遊客們流連其中,很難不被其古樸的氣質打動,其中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景點叫做“牆裏門”,得知“牆裏門”的由來以後,不少遊客都感嘆不已。自唐朝末年,許氏祖先來到此處發展,憑藉着徽商人獨特的發展頭腦,這裏的經濟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日漸壯大,許村的規模也逐漸擴大。到了元末時候,當地的許氏家族已經成為了一個名門旺户。許家的三公子正值娶妻的年紀,娶了一名女子胡氏,兩個人新婚燕爾,恩愛不久,三公子便跟着家裏長輩一起外出做生意,不幸的是,三公子在外面感染了疾病,沒過多久就撒手人寰。

新婚喪夫自然是哪個女子都不願意接受的,只是古時的女子多是苦命人。喪夫就意味着要守寡,但對於一個年輕的女人來説,空守一望無際的歲月實在是一場煎熬。可是,當時的思想文化對女性禁錮頗深,為了夫家的名譽,胡氏不可能再嫁,而且,當時的胡氏已經懷了許家的骨肉,許家自然不會讓她回到孃家去。胡氏的大伯哥在許家説話很有分量,他當機立斷,讓胡氏為丈夫守寡。為了能夠讓她安心居住,不思其他,大伯哥還把她居住的房子外面整體砌上了一堵圍牆,把胡氏軟禁在其中。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説。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思想枷鎖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壓力,被束縛其中的女人無法掙脱。即使有一點逃離的意向,也會被世人指點和詬病。

思想枷鎖的根深蒂固,鎖住了多少女性的一生。當時,女子守節思想已經形成社會常態。如果這名女子再嫁夫家,那麼不僅是女性失節的表現,而且對她原來的夫家而言,也會覺得顏面盡掃。在那個時代裏,女子改嫁的情況並不多見。從此以後,胡氏再也沒有離開這個宅閣半步,她只能守着亡夫的牌位,靜靜等待自己的孩子出生。因為她生孩子身體不便,所以大伯哥為她找了一位老婦人照顧她。兩個人活動的範圍十分有限,她們平常的吃穿用度都是家裏派僕人從外面用繩索把東西吊進來。

後來,胡氏順利生出了一個男孩,並給孩子取名為“天相”。胡氏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兒子身上,殷切教導。許天相確實很爭氣,也很優秀,長大以後考中進士,還謀得了官職,成為了一名觀察使。許天相出人頭地以後,他想把含辛茹苦的母親從那個牢籠一樣的小院子裏接出來,希望母親晚年能夠獲得自由。

因為他已經是一朝官員,所以即使是家中長輩也不好多説什麼。胡氏在知道自己兒子的心意以後,感慨萬千,一面感慨兒子孝順,一面又十分悲傷。她對兒子表示,自己年輕的時候就被束在這小小庭院中,如今年事已高,再出去又有什麼意義呢?非但是落得別人口舌罷了!許天相見到母親不願意出來,就提出希望能為母親立一座貞節牌坊。那個年代裏,女子擁有一座貞節牌坊,對她自己不僅是莫大的榮耀,也是光耀門楣。胡氏在得知兒子要為自己立貞節牌坊以後,立即制止了兒子的想法,聲嚴厲色地對兒子説,我這一生都被所謂的名聲拖累,何苦再展示世人看呢?

從此以後,胡氏還在原來的小屋子裏居住。她在那裏一直生活了50多年,直到死後出殯,才從那個小院子裏被人們抬出來。因為小院子四面圍牆,門早已被封死,所以人們只能把牆壁鑿穿,再打開一個門,這就是“牆裏門”的由來。後來,胡氏的故事流傳得越來越廣,知道的人越來越多,關她的這個小屋子現在已然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胡氏一生替丈夫守寡50年,此後,她也沒有要那塊象徵着榮耀的貞節牌坊,她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但又透着一股無名的倔強。這份順應時代而又與之抗爭的執念,無疑令後人敬佩。
參考文獻:《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