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博物館之首,故宮博物院在世界文博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博物館這個身份之外,故宮作為曾經的皇家宮殿的這個身份遠遠比它其他的身份要更加的有名氣。
每年無數遊客去往北京故宮參觀,但是更多人更加關注的其實是在這座宮殿裏的人發生過的事情,驚歎於珍藏的古物的珍貴,至於這些珍寶背後其實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它們的由來與過往並沒有太多的人關心,頂多説一句,這是哪個有名的皇族子弟用過的啊,然後就匆匆離去,更不要説整個博物院裏最珍貴的,通常會被遊客忽視的最大珍寶——故宮本身了。
從明朝朱棣皇帝建都,一直到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褪下皇帝冠服,這幾百年間,除了被這座叫做紫禁城的宮殿接納的人以外,沒有人知道這座宮殿的內部究竟是什麼樣的。直到新中國建立,這座宮殿才真正的成為了“故去的皇宮”,成為了普通人也可以進入的地方,而非以前那個冷冰冰的禁地,人們都能一睹其風采。
故宮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406年,當時的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當然一起被遷到北京的除了政治中心外,還有皇宮,因此,現在我們所能夠看到的北京故宮當年建立的藍本其實就是當時的南京故宮。
自此後,兩朝皇帝都選擇居住於這裏,並且在原本的基礎之上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了改變,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故宮,但是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所能看到的故宮真的和明朝最先建立的故宮是一樣的嗎?自然是有差別的,那麼這兩個朝代的故宮究竟有着什麼樣的差別呢?
其實準確來説,造成現在的故宮和最早的明故宮有差別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時代的變遷,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故宮曾經在歷史之上有過多次受損記錄,其中最有名,也是損害比較大的一次與李自成有關。
李自成曾在公元1644年,被吳三桂與清軍聯手打敗後,被迫逃離北京城,離開前夕他將當時的皇宮焚燬了大半。由於李自成這次焚宮介於明末清初之際,因此筆者認為這也可能導致明清故宮有區別的一個主要因素。
不過我們應該要清楚,其實清故宮再怎麼建,也只不過是在明故宮原本的基礎之上再建設,就像是古代的那些瓷器一樣,無論是哪個名窯的什麼類型的瓷器,不管是元青花還是什麼秘色瓷,不論是上了什麼釉彩,最終究竟呈現出的是什麼樣的精品,它的本質也還是一個瓷器而已,我們沒有辦法把一個瓷器變成一個陶器或者説是木器的,能做到的只能是錦上添花。
也因此,明清故宮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李自成的這把火雖然燒的裂,但有區別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細節層面,接下來,就從幾個細節方面來説一説兩朝故宮究竟有些什麼不同之處。
首先第一點就是最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宮牆和柱子的顏色,在明朝的時候,這些宮牆和柱子可不是像我們今天看到的硃紅色。
現在看故宮,硃紅色的宮牆和柱子個整個宮廷平添了幾分皇家的氣派,尤其是在歷經歲月之後,整個紅色已經不再是那種很鮮豔的紅,而是沉澱出了一種看上去就很典雅的紅,不過這個硃紅色可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其實是從清康熙的時候才有的,一直都有一種説法,説這是為了防火的需要,但除了這個説法之外,也不得不説紅色的宮牆確實是很美觀,尤其是和明黃色琉璃瓦相輝映,更加顯得富麗堂皇。
在現代很多人的觀點之中,紅色和黃色是不能夠隨便搭配的,搭配的不好會很俗氣,但是中國的傳統美學卻在這硃紅色的宮牆和明黃色的琉璃瓦的精妙搭配之中被髮揮到了極致。
而現在看明朝的故宮平面圖就會發現,除了像宮門和一些宮殿的牆體會使用紅色,更多的地方則所採用的是一種偏粉紅色的色彩,遠沒有清朝的故宮那麼的色彩鮮明,除了作為皇宮所必備的莊重以外,明故宮的色彩應用更加給人一種清淡典雅的味道,淺色系的色彩在給人的感受上遠遠比硃紅色的豔麗要輕鬆舒適許多。
而除卻宮牆顏色之外,清朝故宮還將明朝故宮之中不少的抄手斜廊給改成了實體牆,將原本更加透明通透的視覺感給變為了莊重。就比如現在太和門兩側的實體牆以及乾清宮,在明朝的時候都是有抄手迴廊的,尤其是乾清宮,就靠着這個抄手迴廊將大殿和東西兩側的廊廡給連在一起,但是現在這些抄手迴廊都給改成了厚重的宮牆,這其實也是故宮多次經歷大火之後得到的經驗教訓,把抄手迴廊改成宮牆確實使得這些宮殿的安全感是防火性比之前上升了一個檔次,不過有得必有失,雖然性能加強,但這樣也讓清故宮與明故宮相比少了些許靈動性。
説完前兩點,現在來説第三點,那就是清朝故宮比明朝故宮而言,有一個最大的改動,那就是把整個故宮的功能佈局給做了一個大變動。比如故宮的南三所和西六宮改動就很大,南三所從明朝的太子住所變成了皇子住所,西六宮則就被改的更厲害了,它直接就把內廷持續了幾百年的東西對稱格局給改完了。
曾火了一個時代的《還珠格格》裏面説坤寧宮是皇后專門居住的地方,得益於此,很多人都認為坤寧宮是皇后地盤。其實那不過那是明朝皇后們居住的地方,到了清朝,坤寧宮已經是變成了一個薩滿舉辦祭祀的地方,就連現在去故宮,還能夠看見坤寧宮宮殿旁邊有不少當年祭神用的物品,而並非是皇后的居所了。清朝的坤寧宮裏沒有皇后和扎人的容嬤嬤,只有帶着面具天天跳大神的薩滿們。
其實除了上面説到的幾個顯而易見的地方,還有一些一般不注意就會忽略的小細節。清朝故宮的斗拱和明朝故宮同樣也有着不小的區別,清故宮建築斗拱遠比明故宮要小,出檐也要淺不少,而這其實也就是明和清兩個朝代自己本身的美學審美之上的差別,而不能夠單單説是隻有故宮這一個建築之上的差距。
綜上可以看出,明清兩代故宮最大的區別就應該是建築風格和內部佈局了,不過不管每個時代的審美和建築風格有所差異也是能夠理解的,而每個皇帝對自己的家的佈局有所改變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可以説,明、清兩代故宮在細節之上的細微差別其實就是歷史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