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工程教育要先行。4月15日,由中國化工學會主辦、華東理工大學承辦的2021綠色工程教育暨未來工程師論壇在滬召開。論壇以“綠色引領創新·使命驅動未來”為主題,260餘位來自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及產業界的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線下參會,共話綠色工程教育的新挑戰、新思路和新實踐。
市教委副主任毛麗娟介紹,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探索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體系,對標“五個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設的要求,上海市教委相繼出台了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等。目前,上海高校已有64個工科專業通過工程師教育專業認證,入選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81項。“綠色工程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界的重任”,她希望此次論壇能凝聚智慧力量,將綠色工程教育根植於優秀歷史傳統,融入崇尚民主科學、激勵實踐創新和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培養出更多具備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工程科技英才。
“思維卓越才能使我們的綠色工程卓越、教育卓越。只有思維的綠色發展,才有人類的綠色發展,以及工程的綠色發展。”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闡釋了綠色工程教育和綠色教育工程之間的關係、綠色化學12原則和綠色工程12原則,分享瞭如何通過知識的傳授,建立思維邏輯,實現科學思維,如何辯證地看待世界、看待科學、看待會。“綠色這個詞本身就是跨界的,不跨界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綠色。”他認為,綠色工程教育融合了從生態文明到人文哲社的多學科知識和思維。當前工程人才創造力不足的根源主要在於4種思維能力的缺乏——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人沒有形象思維能力,有批判思維能力的人沒有創造思維能力,事實上,這4種能力缺一不可。
“沒有工程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現代世界,沒有工程也就沒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為我國工程教育知名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孫禺在“工程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論壇報告中,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成立的背景,關於可持續發展與世界工程日、第二部工程報告《工程——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內容,以及圍繞工程教育與工程師培養所開展的工作。他認為,目前工程師的能力與數量相對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還有差距,尤其需要培養更多的女性工程師和年輕的工程師。他表示,不同於學科層面的工科教育,工程教育包含了工程科學、工程技術、工程管理、工程文化等內容,工程師思考問題時,“要考慮社會影響,關心對環境的影響,保護自然和地球的健康,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均衡器和加速器”。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