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均衡配備教育資源
日本學校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校內更無快慢班差別。教師每5年至6年調動一次,進行流動輪崗,特別是到偏遠地區、人口稀疏地區輪崗,以此保障教師資源的公平分配。
日本對教育的重視,是通過教師、校舍、設備、授課內容等教育資源的均衡配備,使學生獲得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條件來實現的,日本的中學畢業率達96.7%,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積極作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證明,在全球35個富裕國家中,日本的基礎教育最為公平。
日本有關基礎教育的法律制度、行政框架及社會意識,在促進教育均等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戰後頒佈的日本《憲法》規定了每個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且對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義務教育。1947年頒佈的《教育基本法》規定了教育機會均等,據此各地方政府也頒佈了一系列與教育相關的政策法規,保證教育公平化及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日本政府的文部科學省負責制定教育大政方針,各地方自治體的教育委員會負責對各學校人事、經費、設施設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師進修等方面進行具體管理。
日本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小學、初中均按區劃片,地方政府根據居民基本台賬對每一名適齡兒童安排就近入學。因此學校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校內更無快慢班差別。
記者在採訪中多次造訪位於日本城市、農村及偏遠離島的中小學校,發現日本學校硬件雖不夠豪華,但功能齊全,建築質量一流。教學樓按全國統一標準建設,除多功能教學樓外,均設有體育館、運動場和游泳池。教室內的數字電視、投影儀等電子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為滿足學生居家學習需要,日本政府還為每一名中小學生配備了平板電腦。由於建築質量過硬,很多中小學均被設定為當地的緊急避難場所。
師資配備同樣對教育水平影響重大。日本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通過考試錄用教師,錄用考試競爭激烈,錄取率不足10%。據稱,教師與醫生、律師一樣屬於“龍門”。《教育公務員特例法》規定,教師屬於國家特別公務員,待遇略高於一般公務員。另據OECD調查,日本教師收入普遍高於西方國家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日本對教師也有着嚴格的要求,教師每5年至6年調動一次,進行流動輪崗,特別是到偏遠地區、人口稀疏地區輪崗,以此保障教師資源的公平分配。同時,教師還需經常進修,規定教師資格證每10年更新一次,以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近年來,日本財政收入雖然增速緩慢,但教育經費支出卻不斷增加。義務教育經費由中央財政、都道府縣和市町村三級共同分擔,一些財力薄弱的地方由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增加重點投放,還對偏遠孤島、人口過疏地區增加傾斜性支持,從而解決了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導致的經費不足問題。不僅使偏遠地區學校硬件設施與城市相同,還向教師發放偏遠地區教師津貼、嚴寒地區補助、單身赴任補助等特殊補助金,向學生提供交通、住宿等行政服務,從而保證了學生的公平受教育權利。
同時也應該看到,日本的公平教育也遇到許多新問題,一是雖然公平教育讓所有人都有了均等受教育機會,卻扼殺了個性、特殊才能的發揮;二是“扁平化的公平教育”導致教育資源浪費;三是近年來的寬鬆教育加之人口下降、學生數量減少,使學生的知識競爭力下降;四是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部分教師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甚至寒暑假也要組織安排學生的課外活動。由此可見,日本的公平教育也需要不斷提質升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海河)
法式教育兼具多樣與靈活
法國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哲學、文學、歷史、音樂、美術、體育等多樣化的系統文化教育,學生的系統性教育不拘泥於校園內,而是走向家庭、走向户外、走向社會。
法國作為具有悠久歷史與古老傳承的文化大國,在教育領域也數經改革,最終形成了兼具多樣性與靈活性的“法蘭西式教育體系”。
在教育資源領域,法國的各地院校都各具特色,但總體資源較為平衡。法國教育部統一管理各區域、各領域的教育計劃,並下設大學區制度,各學區直接向教育部負責。同時,教育部門會參照各地方地理及經濟發展狀況,個性化、多樣化設置教師的工資、補貼、養老金等教師羣體關心的福利政策,並向艱苦地區、薄弱領域等傾斜,吸引教師向更加需要、更加適合的崗位流動,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
另外,法國教育部門針對實習教師、導師、督學等不同身份的任務與權益進行了再明確,例如,對實習教師開設包含兒童心理、教育方法、保護自身權益等內容的系統培訓;由各科目的權威、專業人士擔任督學,並執行專業化垂直管理等。法國政府還特別針對偏遠地區教師推出補貼政策,依據地理位置、偏遠程度、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加權評估,切實提高教職員工的實際收入,充分調動、提升優勢教師人才支邊援教的積極性與權益保障。
在減輕學生負擔方面,法國教育部門規定,為提高學習效率,法國學校機構全天課時不得超過5.5小時、半天課程不得超過3.5小時、午休時間不少於1.5小時。同時,為平衡課業任務與課餘活動,充分提高課外時間效率與質量,法國教育部門規定學校需每天開設體育、文化、藝術等多樣性興趣課程,在具體課程安排上給予學校較為充分的靈活性,但對教學內容、課程組織方式、安全措施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另外,法國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哲學、文學、歷史、音樂、美術、體育等多樣化的系統文化教育,在法國的盧浮宮、奧賽等知名博物館中,經常能看到老師帶領着學生開展參觀、手工製作、寫生等體驗活動,法國的各類劇院、音樂廳也為學生專門設置各類戲劇與音樂會,體育場也對學生羣體全面開放,可以通過參觀、鑑賞、討論、創作等靈活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歷史感悟中強化愛國精神、在文化交流中加強思辨能力、在藝術鑑賞中提升文化品位、在體育活動中強健身體素質。學生的系統性教育不拘泥於校園內,而是走向家庭、走向户外、走向社會。
在教育理念方面,法國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批判、創新、實踐思維,在多樣性、靈活性的教育中塑造學生的獨立、健全、優秀人格。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副院長弗朗西斯曾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專門培養未來的經濟學家、政治家、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而是使學生能夠運用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與思維進行獨立思考。”同時,法國教育還高度重視對學生整體科學基礎的培養與訓練,側重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與探索能力。例如,位於巴黎市中心東北部的科技城專門對學生羣體開設展覽館,並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觀與體驗,直觀瞭解從人體構造到生物起源、從機械力學到飛機制造、從電力原理到水力發電等各領域科學知識,充分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鴻濤)
新加坡分步實施減負改革
新加坡學生的學習負擔與考試壓力很大。中小學評估制度採取了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策略,在3年內逐步取消中小學部分年級的考試和計分評估做法。改革內容主要涉及減少考試頻次、簡化學校成績單等方面。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學生的焦慮程度遠高於平均數值水平。該項調查顯示,新加坡有86%的學生擔心成績差,而平均數值為66%;76%的學生為測驗感到很焦慮,平均數值為55%;82%的學生希望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平均值為60%。由此可見,新加坡的教育成效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負擔與考試壓力也很大。
近年來,隨着新加坡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政府與私人機構用人更加看重文憑含金量,導致“擇校熱”日益加劇。部分家長和學生抱怨,學校的學習與考試圧力太大,埋怨本來用於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試分數背離初衷,成了學生能否進入名校的唯一決定因素。
為了緩解社會焦慮,新加坡教育部於2018年9月份出台了調整中小學評估制度的改革舉措,旨在引導和要求學校、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品德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和考核,避免唯“分數”論英雄。
新的中小學評估制度採取了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策略,在3年內逐步取消中小學部分年級的考試和計分評估做法。改革內容主要涉及減少考試頻次、簡化學校成績單等方面。
考試方面,從2019年起,取消小二學生的年終考試,取消小一和小二學生的所有計分評估做法,校方可繼續通過平時的課堂作業、活動和小測試等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取消中一學生的年中考試;簡化學校成績單,成績單上不再列出學生在班上或全年級的排名情況;2020年至2021年年底前,逐步廢除小三、小五和中三學生的年中考試。
評估方面,2021年起,小學畢業考試採用“分八級”的積分等級來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不再採用以往與同屆考生成績相比較後計算總積分的辦法,從而減少學生對爭取每一分的競爭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空間全面發展才能和興趣。學生四個科目的積分等級各分為八級,學生在個別科目考試獲多少分,就取得相應的積分等級,四科積分等級的總和即是學生的小學畢業考試總成績。教育部門將根據學生個人的總成績,把學生列入中學快捷、普通(學術)和普通(工藝)生源流向。為確保新積分等級制仍可適度地區分傑出學生,根據學生的能力有效地分配中學學習名額,新加坡教育部所設定的八個等級屬“上窄下寬”概念。前四個等級分值範圍較小,後四個分值範圍較廣,可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以適當的進度學習,做到統籌兼顧各類學生情況。
教育部先後取消小一、小二學生考試的目的在於讓學校專注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不讓剛進入正規學校的學生因過多關注學習成績和班級與年級排名而放棄接觸和嘗試更多新事物。
學生減負減壓改革推行3年來,得到了教育界與大多數家長和學生的擁護和支持。當下既是進行時又是將來時,仍在不斷探索與總結之中。改革最終能否持續取得顯著成效和達到預期目的,新加坡教育部門認為,社會各部門和家長能否完全配合與協作是關鍵,家長與學生能否避免安排和過度參加校外輔導培訓是決定因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蔡本田)